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植被覆盖对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日最高、最低温度及温度极端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植被变化能够调节陆-气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动量交换,从而影响日最高、最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它在整个自然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以及维持自然界生态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水圈内水的交换、循环等动态平衡的参与者与调节者。一、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植被蒸腾水分,水分的散发使太阳能大量消耗,形成森林地区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水汽易于饱和,在森林区周围及其上下温差大的作用下,易于造成局部气对流,形成地形雨。森林在上空的空气湿度,要比  相似文献   

3.
梁铣  吴亮  杨正金  徐铜文 《科学通报》2022,(19):2226-2240
聚电解质燃料电池(polyelectrolyte fuel cells, PEFCs)是汽车、固定式和便携式应用中极具前途的可清洁发电设备.质子交换膜是PEFC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电池中起着阻隔燃料、传递质子的作用,其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PEFCs高效、稳定的运行.本综述主要总结了近20年质子交换膜的发展历程,从PEFCs的工作原理出发,首先引出质子交换膜在PEFCs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考察了质子交换膜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于PEFCs的传质特性.重点强调了质子交换膜结构对低温PEFCs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全氟质子交换膜、含氟质子交换膜和非氟质子交换膜,以及近期开发的新一代质子交换膜.在低温质子交换膜的基础之上,还针对高温PEFCs介绍了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并预测了未来质子交换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s,DGVMs)在模拟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中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将定义植物功能型的性状值设置为常数,忽略了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现有的植物功能型框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其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克服这种局限性.植物功能性状不仅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连续变化的响应,而且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可提升当前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对生态系统过程的模拟和功能的预测.本文从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发展和植物功能型局限性入手,详细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发展现状及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的重要价值,归纳总结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的主要方法,并指明植物功能性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的发展方向.以期通过凝练植物功能性状在构建下一代动态全球植被模型中发挥作用,推动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冯庆国  郭华东 《科学通报》2001,46(11):963-965
用T-矩阵法计算得到的后向散射矩阵求解了代表植被叶子的盘状粒子与代表植被枝条的针状粒子的后向散射同极化相位差与植被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雷达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等参数对这些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的叶子或权条的形状和匐伏状态等几何参数,以及植被的介电常数的实部、虚部和不同成分含量等物理参数,对极化雷达后向散射同极化相位差的影响各不相同;而雷达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等参数对计算结果也有较大影响。所有这些在农作物的长势监测及产量评估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佳 《科学之友》2010,(8):24-25,27
植被屋面作为新的绿地补偿方式对构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植被屋面的综合效益进行了阐述,并通过某一工程实例规划设计的介绍,为城市发展植被屋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植被屋面作为新的绿地补偿方式时构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植被屋面的综合效益进行了阐述,并通过某一工程实例规划设计的介绍.为城市发展植被屋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植被退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给出的新证据, 揭示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及附近地区可能是植被覆盖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最敏感地区. 利用再分析资料和测站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温度的统计分析还表明, 年代际尺度上, 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温度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使北方温度的升高. 基于观测上的一些新事实, 利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通过多年积分, 研究了中国北方过渡带及附近地区(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植被退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植被退化可以造成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降水减少和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加, 及植被变化区的温度的升高和华中地区温度的降低. 此外, 植被退化对大气环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模拟的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与最近50年来观测的年代际气候异常都比较一致. 统计和模拟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 可能是造成中国气候异常尤其是北方干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明  D.Pollard 《科学通报》2003,48(Z1):33-43
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双向耦合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东亚气候-植被敏感区的变化研究.这一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由于单向耦合带来的模式不确定性和系统误差,能够更好地刻画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双向反馈过程及其变化.本模式对东亚气候-植被在两倍CO2条件下的变化研究表明,华北和西北地区内陆的气候将变得温暖干燥,江淮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将更为温暖湿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北方地区最为剧烈,其对气候的反馈也最为明显,表明该地区是气候-植被变化的敏感区域.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华北地区自然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其对气候的同步反馈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自北向南植被-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反映在植被和气候的相互反馈和影响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适时精确的探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研究其起因、过程和效应的基础.本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对两景不同时期的影像(2003和2004年)进行一次性变化探测.并且输入层中增加了DEM和坡度两个额外"波段".在选取训练样区的过程中,共选取了82个亚类型,其中36个为植被变化亚类型,46个为无变化植被亚类型.NDVI差值法被用于探测变化和无变化的区域,该方法为获取精确的和足够的植被变化类型训练样区提供有效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探测变化技术所产生的植被变化图,其精度明显高于分类后比较法所产生的植被变化图精度.此外将DEM和坡度作为额外波段结合两景影像得的8个主成分作为输入层,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进行山区植被变化探测精度.同时在选取训练样区的过程中,将各不同的变化和无变化的植被类型根据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分成不同的亚类型进行取样,对提高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进行山区植被变化探测精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处理可以降低山区影像的地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唐亚林 《科学通报》1994,39(19):1778-1778
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金属络合物分子间的动态交换反应,可以获得交换产物的核磁共振信号、立体化学信息及一些动力学、热力学数据,对了解交换机理及络合物的立体结构十分重要.Kairi等人曾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分子内及分子间的动态交换反应,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本文在研究Ga(Ttfac)_3分子内动态交换反应的基础上,研究了Ga(Ttfac)_3/Ga(acac)_3体系分子间的配体交换反应(其中Ttfac为非对称二卤配体噻吩甲酰三氟丙酮C_4H_3S-CO-CH_2-CO-CF_3,acac为对称二卤配体乙酰丙酮CH_3-CO-CH_2-CO-CF_3).实验结果表明由交换反应产生了混合配体络合物,交换反应中各络合物平衡时的分布服从随机统计分布,求得了交换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焓变、熵变.兹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周广胜  王玉辉 《科学通报》1999,44(24):2587-2593
对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指出气候-植被分类研究3个阶段的特点:(1)以现实自然植被类型与气候相关性为特征的气候-植被分类研究;(2)以对植物生理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的气候因子为指标气候-植被分类研究;(3)综合反映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了气候-植被分  相似文献   

13.
陈银华  朱栋培 《自然杂志》1995,17(3):180-180
交换模是等离子体中重要的低频静电模之一,它的激发对等离子体的平衡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交换模的非线性发展,将在等离子体中形成规则的涡旋结构,这些规则结构可能是导致等离子体反常输运的原因之一。因此,近几年来,人们对它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假定等离子体的密度非均匀性是线性的,即漂移速度V_d是一个常量。本文研究漂移速度是坐标的函数(V_d=V_d(x))时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交换模,得到一个新的非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大气氧含量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工作认为,近地表空气中氧气相对含量在不同海拔上无明显变化.然而,对采集自青藏高原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发现, 500 hPa的大气温度(500 hPa-T)、地表植被盖度及海拔对氧气相对和绝对含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氧气相对含量而言,植被盖度的方差解释率为33.1%, 500 hPa-T和海拔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28.5%和3.9%,总方差解释率为65.5%;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得到氧气绝对含量,发现海拔对其方差解释率为45.9%,植被盖度和500h Pa-T分别为18.5%和14.5%,总方差解释率为78.9%.认识高海拔地区氧气相对和绝对含量与其对应的植被及气象要素间的关系,不仅对改善居住及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对加深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环境风险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分析了目前对黄土高原古植被状况认识差异的可能因素, 对全新世不同地貌单元古植被记录做了初步分析, 认为黄土高原的古植被并没有严格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布, 基岩山地、沟谷和塬面的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差别, 全新世以来有厚层黄土分布的塬面上从来没有稳定的大面积的森林生长; 但在黄土高原南部沟谷和基岩山地全新世气候温暖期森林(疏林)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育. 在黄土高原外围一些局地的植被群落, 更多的受到地形及地下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根据NOAA/AVHR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的计算结果,过去30 年间(1982-2011 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总体上升态势, 植被总体变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强,占全国增加碳汇的10%左右。气候条件的变化是青藏高原植被总体变好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因子,退牧还草等大型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也比较显著。青藏高原植被总体变好的同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植被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生态更为脆弱的藏北高原、西藏“一江两河”和三江源的部分地区,尤其是藏北高原西部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草地退化,其原因是气候变暖变干叠加人类活动(如超载放牧等)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植被的影响,应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长期监测系统与平台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和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7.
谢旻  李树  江飞  王体健 《科学通报》2008,53(19):2365-2370
甲烷(CH4)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化学活性气体. 有氧环境中陆地植被CH4排放是CH4源排放研究中的新发现, 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大气CH4排放清单. 基于Keppler等的研究, 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地区的陆地植被CH4排放模式, 并且利用NOAA气象卫星AVHRR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计算得到的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对中国地区植被CH4排放总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估计. 结果显示中国地区植被CH4排放总量为11.83 Tg/a, 约占全部CH4排放的24%; 其中森林是最主要的植被源, 约占总排放的43%. 进一步利用三维大气化学模式系统(MM5-CALGRID)探讨对中国地区对流层低层CH4浓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考虑陆地植被排放后, CH4平均地面浓度增加了29.9%, 在云南南部变化高达69.68 μg/m3. 因此, 开展陆地植被CH4排放研究对于正确估计中国CH4排放对全球的贡献, 以及科学评估CH4对全球及区域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湖泊作为地表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通过陆-气之间的水汽和能量交换影响区域气候(如降水、气温),而且通过沉积物记录了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湖泊的水量和水质是制约湖泊与大气水分能量交换和湖泊沉积过程的基本要素,对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的基础调查工作是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对气候响应与影响的关键。基于最近5年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湖泊基础调查工作,明晰了过去对青藏高原重要湖泊基础资料的模糊认识,阐述了湖泊面积、水量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基于遥感水色开展大范围长、时间湖泊水质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黄土地层古植被研究中困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朱志诚 《科学通报》1982,27(24):1515-1515
黄土区第四纪以来古植被的研究,不但对探讨植被的系统演替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地质时代的划分,恢复古地理环境,特别是揭示黄土形成的气候条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地质时期植被的研究,主要依靠地层中的化石孢粉组合资料,可是在黄土地层中的孢粉含量往往很少,有时甚至仅能见到1—2粒花粉。最近西北大学地质系及其它有关单位,在黄土区这类研究  相似文献   

20.
7.3~1.9Ma期间中国黄土高原碳同位素记录与古季风气候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陈明扬 《科学通报》1997,42(2):174-177
成土碳酸盐同位素对重建古气候、古生态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用它来讨论古季风的演化。其原因在于不同类型光合作用途径的植被使碳同位素产生不同的分馏作用,C4植物富集~(13)C,而C3植物则相对富集~(12)C,成土碳酸盐扩δ~(13)C值主要反映C4和C3植被的生物量之比。C4与C3草本植物相比,前者更适合季风气候湿热的季节中生长。温带草原中,较早生长的C3草本植物在夏季时往往让位于C4草本植被,于是C4植被就成为盛行季风气候的标志,它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开始或增强。此外,15 Ma以来冬雨盛行的地中海气候带C3植被始终占统治地位。由此可见,C4植被草原扩展时的成土碳酸盐δ~(13)C是讨论季风气候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