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蟒蛇吃鳄鱼     
《大自然探索》2014,(7):6-6
正最近,有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偶然拍到一条巴布亚蟒吞食一头澳大利亚淡水鳄的场面,前者的体重为7~9千克,后者的体重为2~3千克。这类事件在当地并非罕见,因为巴布亚蟒惯于掠食大型猎物。事实上,这两种动物都是顶级掠食者,它们互相都有吃掉对方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7,(6):5-5
不久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达尔市附近一个池塘内捉到了一只大如足球的巨型蔗蟾蜍。这是一种有毒蟾蜍,体长38厘米,重达900克,是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境内捕捉到的最大蟾蜍之一。更稀奇的是,大蟾蜍一般都是雌性,而这只“巨无霸”却是雄性。科学家推测,这只蔗蟾蜍的姐妹体型可能更大。为控制甘蔗甲虫,澳大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从南美洲引入了这种有毒蟾蜍。不料,蟾蜍的毒素却让澳大利亚的蛇和鳄鱼等物种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3.
隐居的蛇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全世界每年被毒蛇咬死的人数以万计。那究竟是哪种动物的毒液最为致命呢?澳大利亚学者布莱恩·弗赖为此创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动物毒液与毒素的数据库,为两栖类动物、昆虫及其他体内含剧毒的动物排定座次。 认真的科学研究及严谨的定量比较.分析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排次下来,位居毒蛇类榜首的,不是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的眼镜蛇或眼镜王蛇,也不是北美的响尾蛇或中国的五步蛇、银环蛇之类闻名遐尔的毒蛇,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盾尖吻蛇。 麦凯的传奇“蛇人” 1999年7月31日,澳大利亚昆土兰州北部…  相似文献   

4.
美国科学家发现,有毒鱼类物种竟然多达1200多种,这是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澳大利亚的著名环保人士史蒂夫·欧文于9月4日在潜水拍摄一部纪录片时,遭到毒性最强动物之一魟鱼的袭击,毒发身亡。史蒂夫·欧文生前曾说“:我跟危险的蛇打交道比谁都多,但我从没被咬过,这是种天分。”但在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垂青于他。我们很难把水域中可爱的鱼儿和毒蛇联系在一起。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鱼类已经超过蛇类成为世界上有毒品种最多的一个动物门类。最新研究统计表明,在全球1万多种鱼中,有毒鱼类物种竟然多达1200多种,而非以前估计的200种。…  相似文献   

5.
中药中的蛇     
21世纪的第二个蛇年即将到来。蛇是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的古老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纲鳞蜥亚纲有鳞总目蛇目。蛇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在2亿多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但是,到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而蛇却适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生存至今。现存的蛇类已知的约有2500种,中国约有2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大片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我想绝大多数人对蛇都不会有好感吧?也许是因为部分蛇有毒,咬人后可置人于死地;或是因为它那  相似文献   

6.
正一些掠食性蜘蛛把自己假扮成瓢虫甚至树桩,目的是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可怕。但哥斯达黎加的一种毛虫采取的却是反方向的极端策略——把自己装扮成一条蛇,以吓退掠食者。这种活灵活现的绿色"蛇毛虫"创造错觉的方法是:缩回自己的腿,膨胀身体末端,在末端上有蛇眼斑。除了样子像蛇,这种狡猾的毛虫甚至行为也像蛇——如果有掠食者接近它,它就可能主动袭击对方——就算它没有蛇那样的注毒能力。科学家说,"蛇毛虫"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哥斯达  相似文献   

7.
大约20年前,年轻有为的格林陵兰萨斯卡切宛大学的生物学家马尔科姆·拉姆塞为他的专业研究作了如下的选择:研究动物食物链系统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一种掠食者加一种掠食对象。地球的极地似乎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掠食方式:一种大型掠食动物(北极熊),加上一种主要的掠食对象(海豹)。现在,每当拉姆塞回顾他当初的选择时,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摇头感叹,因为他的研究最终证明了那个“最简单的方式”充满了离奇的意外现象。前不久一起意外遭遇令拉姆塞至今难以忘怀。1999年5月下旬的一天,拉姆塞和同事苏珊·波丽丝库克…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无害的弱小动物为了生存,往往都有各自的规避、防身本领。保护色是最常见的一种,变色龙和章鱼也许是演化得最成功的两种变色动物,它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换体色,以适应身处的环境。章鱼的防身本领就有多种:它不仅善于变色,还能施放“烟幕弹”逃生,即能像乌贼一样喷射“墨汁”。不久前,澳大利亚和英国的3位专家在印度尼西亚热带海域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章鱼品种,这种章鱼不仅能随环境随时改变体色,还能模仿多种可怕动物的形体来吓退掠食者的进攻。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11,(12):4-4
最近,科学家在美国阿肯色州西南部发现了一串恐龙足迹化石,是一头恐龙在泥泞地上行走时留下的,它们暗示这头恐龙长着内八字脚,是一种大型掠食性恐龙。现场发现了多种恐龙足迹化石,分布范围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其中包括8吨重的阿托卡高棘龙(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掠食性动物之一)和蜥脚龙(一种长颈食素恐龙)等。当地近期连遭暴雨,冲...  相似文献   

10.
冰冻蛇:爱尔兰地区有一种冰冻蛇,在寒冬季节,当地的老人常把直挺挺的冰冻蛇当成手杖来用,有的居民还把盘卧冬眠的蛇串编成门帘,用来挡风。直至春暖花开,这些“手杖”、“门帘”就悄悄地离去了。  相似文献   

11.
杨柳 《科学之友》2006,(9):55-55
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19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评选出10种号称“世界毒王”的动物:(1)澳洲方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亚沿海,人若触及其触手,30s后便会死亡。(2)澳洲艾基特林海蛇:它长着一张大嘴,和澳洲方水母栖身于同一水域。(3)澳洲蓝环章鱼:这种软体动物的身长仅15cm,蜿足上有蓝色环节,常在澳大利亚沿海水域出没。(4)毒鱼由:栖身于澳大利亚沿海水域。(5)巴勒斯坦毒蝎:生活在以色列和远东的其他一些地方。(6)澳大利亚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近郊。(7)澳洲泰斑蛇。(8)澳洲褐色网状蛇。(9)眼镜王蛇。(10)非洲…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加拿大矿工在艾伯特省发现了一具体长260厘米、保存非常完整的远古爬行类动物化石。古生物学家直到最近才证实,这是一种此前从未发现过的蛇颈龙。蛇颈龙是和恐龙同时代的一种爬行类,生活在大约2.05亿年前~6500万年前的海洋中。科学家迄今对蛇颈龙的了解仍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3.
食毒防身     
毒素是一种生物毒药,能够帮助缺乏自卫能力的生物抵御捕食者,使捕食者对它们敬而远之,比如一些蟾蜍和蛇就进化出了有毒武器,以备御敌之用.那么,那些无毒的动物又如何自卫呢?漫长的进化也使得一些无毒的动物逐渐进化出了御敌的本领:它们自身虽然不产毒,但却具备耐受毒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毒素以作防身之用.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及爱尔兰的红松鼠被发现携带了一些麻风病菌株。通过研究在苏格兰、爱尔兰和怀特岛死亡的110只红松鼠,科学家发现它们携带有一种与墨西哥当地有毒麻风病菌株密切相关的细菌菌株。在英国英格兰普勒港白浪岛的动物携带另外一种不同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水域也许是世界上有毒动物数量最多的地方。那些剧毒动物身上的毒液在今天看来也许是致命的,但在明天则可能成为神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南北卡罗来纳州,松树和橡木丛生的沙山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叫做猩红王蛇的无毒蛇。这种蛇在外表上会拟态该地区的一种有毒蛇类——珊瑚蛇。通过这种方法,猩红王蛇可以蒙骗它们的捕食者,比如红尾鹰。猩红王蛇身上的条纹和珊瑚蛇非常相似,人们还特意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区分它们:"红配黑,请放心;红配黄,杀人狂。"但在20世纪60年代,珊瑚蛇在沙山地区永远地消失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阿科利和他的同事大卫·费宁,决定研究珊瑚蛇的消失是否会影响猩红王蛇身  相似文献   

17.
视野     
<正>蛇吃恐龙不奇怪6700万年前的一天,一条3.5米长的蛇正准备掠食一只刚刚孵化出来、身长半米的恐龙时,附近海峡中由风暴引发的巨浪夹带着泥沙突然袭来.淹没了这个恐龙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无害的弱小动物为了生存,往往都有各自的规避、防身本领.保护色是最常见的一种,变色龙和章鱼也许是演化得最成功的两种变色动物,它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换体色,以适应身处的环境.章鱼的防身本领就有多种:它不仅善于变色,还能施放"烟幕弹"逃生,即能像乌贼一样喷射"墨汁".不久前,澳大利亚和英国的3位专家在印度尼西亚热带海域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章鱼品种,这种章鱼不仅能随环境随时改变体色,还能模仿多种可怕动物的形体来吓退掠食者的进攻.  相似文献   

19.
春光明媚,阳光灿烂,大家常常呼朋唤友去远足。到大自然中怡情养性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不过,在野外游玩时往往会与一些动物遭遇,身体受到伤害的事也就屡见不鲜,所以远足的人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免得让高兴事变成伤心泪。 如今,在野外已经很难遇到豺狼虎豹了,但是蛇、有毒昆虫之类的动物还比较常见,如果被它们咬到  相似文献   

20.
蛇,具有精准、警猛、尖锐、畅滑和灵巧的特征,作为冷血动物,凉意是蛇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标志。秋神日蓐收,左耳盘着一条蛇,收获是一年的大喜,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