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豆科槐属植物砂生槐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砂生槐植株茎内分离得到链格孢属真菌,利用PDA培养基和KB培养基鉴定菌株菌落形态,利用载片培养法鉴定菌株孢子形态。结果显示: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舒展,呈白色毡帽状,等径生长,边缘呈波状;该菌株菌落到后期时,从菌落中心到边缘呈现三种不同颜色,即中心部位为白色,白色菌落边缘为黑色,最外层为暗绿色;气生菌丝茂密,孢子与基质均呈黑色。在KB培养基上菌落舒展,呈白色毡帽状,等径生长,边缘整齐;该菌株菌落到后期时,从菌落中心到边缘呈现三种不同颜色,即中心部位为白色,白色菌落边缘为暗黄色,最外层为暗绿色;气生菌丝茂密,孢子为黑色,基质呈黄色。2孢子呈倒棒状、球形、倒梨形和椭圆形等多种形态,具有纵、横或斜的真隔膜,呈砖格状分隔,喙多数为单细胞假喙,少数为短柱状假喙形态。3所分离出的菌株不具有性型,能形成简单的子座,分生孢子链从子座上伸出,并作合轴式延伸。4分离得到的菌株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真菌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西藏植物内生菌曲霉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利用PDA培养基和KB培养基鉴定了菌落的特征,利用载片培养法鉴定了孢子的特征。结果表明: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散生,边缘不规则缺裂,稀薄而透明,基部菌丝体薄且平坦、具沟纹、丝绒状质地;在KB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边缘不规则缺裂,且形成有规则的褶皱,稀薄而透明,基部菌丝体薄、平坦、具沟纹、丝绒状质地。2所分离出的菌株不具有有性型。3分离得到的菌株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淡色孢科曲霉属环绕亚属黑色组真菌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在菌落、孢子特征两方面综述了蘑菇病原菌——疣孢霉的形态特征;总结了疣孢霉的生理研究状况;阐述了疣孢霉的可能致病机理;介绍了防治疣孢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放射性同位素60 Co-γ不同辐照剂量对双孢菇担孢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试验设定的6个辐照剂量下,孢子致死率在50.6%~90.63%,,辐照处理后萌发孢子菌丝生长速度与对照有差异,且菌落出现一种新类型.辐照处理后分离出的66个异核单孢菌株,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同工酶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都出现新条带.同工酶聚类结果,70个单孢试验菌株在0.87的相似水平上聚成18个群,在0.95相似水平下聚类成25个群,3个对照菌株在一个群.研究结果显示,经放射性同位素~(60)Co-γ辐照处理的双孢菇担孢子,萌发后出现较大变异,有可能创制出双孢菇新的育种材料乃至选育出双孢菇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蘑菇病原菌—疣孢霉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龙新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3):43-43,47
在菌落、孢子特征两方面综述了蘑菇病原菌-疣孢霉的形态特征;总结了疣孢霉的生理研究状况;阐述了疣孢霉的可能致病机理;介绍了防治疣孢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丛生变异的RAPD分析及差异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双孢蘑菇正常菌株及其丛生变异菌株基因组DNA的RAPD研究,找到一个与双孢蘑菇丛生变异可能相关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并测序,GenBank查询结果表明该片段可能的部分开放读框(ORF)与多种生物的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H)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由此提出了一个双孢蘑菇丛生变异的分子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7.
出芽短梗霉原生质体再生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筛选到出芽短梗霉的六株变异菌株,它们的性状改变包括细胞形态,菌落特征、色素变化和多糖产量等.在同样的发酵条件下,测定了103株再生菌株的多糖产量,变异率达到69%,其中,R45菌株在发酵期(5d)内不产黑色素,其多糖产量比亲本菌株高50%.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7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浸提液对黄芪根腐病的3种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同,既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党参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较显著,而黄芪根和甘草根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24个松树枯梢病菌菌株的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特性、分生孢子表面纹饰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问的培养性状存在显著变异,国内17个菌株可分为两类,第1类菌丝平铺,第2类菌丝为绒絮状气生。国外7个菌株除上述两类,尚存在其他类型。光照和营养是影响产孢的两大重要因素,各菌株在全黑暗的PDA培养基上培养50d以后均产生厚垣孢子。各菌株在灭菌湿地松松针上的产孢量有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菌株类型无关。各菌株对供试3种松苗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菌株能无伤直接侵入一至多个松种。大多数菌株在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致病性等性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三七根腐病原菌(Cylindrocarpon spp.)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pH值、多种培养基和碳氮源营养等对三七根腐病主要致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2-8)和C.didynum(1-1)菌落扩展、产孢和孢子萌发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菌株适宜菌落扩展的温度均为20℃;适合产孢的温度均为20~25℃;2种病菌的分生孢子在15~25℃均能萌发,但1-1在20℃时萌发率较高(92.1%),2-8在25℃时萌发率较高(96.5%);1-1菌落适宜扩展的pH为6.0,2-8菌落适宜扩展的pH为5.5;胡萝卜培养基较适宜2种菌的菌落扩展.在供试的以各类碳氮源为营养的培养基上,2种菌的菌落均可很好地扩展,但扩展速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不同pH对多变鱼腥藻(Anabaenavariabilis)藻胆体荧光发射光谱,光能传递和解离的影响.在pH7磷酸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解离.在pH6,8,9,10磷酸缓冲溶液中,藻胆体仍处于较稳定状态,没有解离.在pH5,5.5和10.5磷酸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发生弱解离.在pH4.5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发生明显解离.在pH4和11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发生严重解离;藻红蓝蛋白,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光能已不能传递给末端发射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周期性平板模型,考察NO在Ir(110)表面上的吸附、解离及N2生成机理.计算结果表明:NO以N端向下在顶位吸附为最稳定的吸附方式,其次是短桥位,空位吸附最不稳定;顶位吸附的NO在表面存在2条解离通道:1)直接解离通道;2)由初始态扩散到短桥位,继而发生N—O键断裂生成N原子和O原子,是NO在表面解离的主要通道;解离后的N原子经联短桥位共吸附态发生N—N聚合反应生成N2,在表面共存的O原子促进了N2的生成,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可逆热变色物质的变化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研究了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变色色基在酸性条件下开环,形成共轭结构,双酚A在高温时不解离,在碱性条件下下解离。  相似文献   

14.
唾腺染色体实验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解离液解离果蝇唾腺体。实验结果表明:用盐酸醋酸C液解离唾腺体3min,所制成的果蝇唾腺染色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Kenichi T  Kyoko S  Hiroshi F  Mitsuko O 《Nature》2003,423(6943):971-974
The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solid iodine forces the molecules in the crystal to approach each other until intermolecular distances become comparable to the bond length of iodine; at this point, the molecules lose their identity and are essentially dissociated. According to room-temperature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this process involves direct dissociation of iodine molecules at about 21 GPa, whereas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have identified intermediate molecular phases at pressures ranging from 15 to 30 GPa. Here we present quasi-hydrostatic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that clearly reveal an intermediate phase during the pressure-induced dissociation of solid iodine. We find that, similar to the behaviour seen in uranium, the structure of this intermediate phase is incommensurately modulated, with the nearest interatomic distances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over the range 2.86-3.11 A. The shortest of these interatomic distances falls between the bond length of iodine in the molecular crystal (2.75 A) and the nearest interatomic distance in the fully dissociated monatomic crystal (2.89 A), implying that the intermediate phase is a transient state during molecular dissociation. We expect that further measure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ill help to elucidate the origin and stability of the incommensurate structure, which might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level mechanism of the pressure-induced dissociation seen here and in the molecular crystals of hydrogen, oxygen and nitrogen.  相似文献   

16.
取X期的鸡胚盘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细胞于24h后开始贴壁生长,72h后,开始向上皮类细胞分化.用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处理刚分离的胚盘细胞,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初步发现大于100μg/L的FGF能诱导胚盘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集群的生成,离不开历史文化条件的制约和熏陶。历史文化是中小企业集群生成的基因, 是塑造中小企业集群精神的灵魂,是培养中小企业集群优秀企业家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H2在Mg(0001)及掺杂一系列的过渡金属的Mg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2在Mg(0001),Fe,Co,Cu和Zn掺杂的Mg表面只存在物理吸附;在Sc,Ti,V,Cr,Mn和Ni掺杂的Mg表面时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都存在.H2在M(Sc~Zn)掺杂Mg表面解离的能垒均低于Mg(0001)表面.解离后的H原子易化学吸附在以下3种邻近的空位:Fe掺杂Mg表面的fcc-hcp1位;Ni掺杂Mg表面的hcp-hcp位;其余掺杂Mg表面的fcc-fcc位.计算结果显示,Ti,V,Cr,Mn,Ni掺杂在Mg表面可有效改善H2的吸附与解离性能.  相似文献   

19.
鞍山式赤铁矿石反浮选尾矿铁品位偏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鞍山式赤铁矿石反浮选流程中存在的浮选尾矿铁品位偏高的问题,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粒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对选别流程中样品的化学多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粒度分布及矿物的单体解离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扫选尾矿中存在着一些单体解离高的微细铁矿物颗粒,其吸附在粗粒级脉石矿物表面,形成“载体浮选”进入到尾矿中,造成尾矿铁品位偏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联合电力网潮流计算对计算机内存要求过于庞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潮流计算的分解协调算法。该算法将联合电力网的潮流计算分解为各个区域性电网的潮流计算,然后再在各区域性电网的接口处进行协调,直至整个电网协调一致。此算法只要求计算机内存满足构成联合电力网的最大一个区域网潮流计算对内存的要求,从而极大的降低了联合电力网潮流计算对内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