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考证其与“前七子”复古派、阳明心学学派及其明中叶闽地文人之间的交游,不仅可以了解其交游对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明弘治、正德年间诗坛风尚及学术思潮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学自弘治、正德以来,馆阁创作对文坛的领导地位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阵营所取代,《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两派互相胜负”,晚明馆阁文学对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胜利的时间需要加以考定.晚明福建大学士叶向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著论甚少,评价不甚妥当.叶向高的文学观念来自其庭训、师训和嘉靖初中叶闽中提倡唐宋散文创作的传统,与明代馆阉文学传统契合,以复振馆阁文风为己任,融通明代馆阁文学传统和前后七子文学创作的长处,最终完成馆阁文学在文坛的复归,时间上限为万历二十七至二十九年(1599-1601).  相似文献   

3.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积极成果。深入研究郑善夫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可以弥补明诗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复古求革新,求正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老办法了。然而“复古”又如何能“革新”?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借助布鲁姆的“误读”理论重新观照之,庶几会得出一点相对清晰的结论,或可稍补传统文论“点到辄止”的遗憾于万一。本文谨以明清之际对六朝诗的接受与“误读”为例来尝试解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范云年谱     
范云是"竟陵八友"成员之一,是南朝较为著名的诗人,其生平及诗歌向来无人问津。今结合所见之资料,作《范云年谱》,以资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6.
李东阳作为成、弘年间的诗坛盟主和茶陵派的领袖,以宗唐复古为旗帜,有力地冲击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风,振弱起弊,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初步繁荣。他的《怀麓堂诗话》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他宗唐复古、贬抑宋、元,提倡法度、格调的诗学思想。但他宗唐而不拟唐,反对摹拟剽袭。在他看来,唐诗不可拟、不应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地方文化氛围不同,而诗歌创作既关乎时代风会、气运,又与个人的资质禀赋、性格脾味、兴趣爱好、学养识见息息相关,因此摹拟前人是没有出息,也不会取得成就的。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提出“大欲通乎志”,而小欲则封于私。前者如汉高祖、魏武帝,后者如杜甫。大欲、小欲,都有一个升华过程,能得“一国之心”者,方可言“通乎志”。  相似文献   

8.
加强七项费用管控成为神华集团费用管控的重点,也是防范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现阶段七项费用管控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神华集团各子分公司好的做法,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加强七项费用管控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神华集团加强成本费用管控,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防范经济、政治风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设计艺术批评是以设计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设计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设计现象和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活动,是设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批评也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在不少发达国家奉行“科技兴国,设计开路”的今天,轻视设计理论,忽略设计批评对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设计批评在设计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整个设计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一个时期设计的人文科学精神.从设计艺术批评的现状,设计艺术批评的标准,设计艺术批评的方式和作用等几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设计艺术批评.  相似文献   

10.
3.防旱与排涝。甘薯虽然耐旱,但需水量较大,前期水分以七、八成墒,后期以六、七成墒对甘薯生长有利。在甘薯生长期间应注意浇“三水”:①返苗水:栽苗时要栽一棵、浇一棵、活一棵,保证全苗。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12.
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前期的词论家主要是围绕陆词主体风格的认定问题展开讨论,陈维崧、王士祯、贺裳等人都对陆游及其词风的体派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到清代中期,陆词遭遇了浙、常二派的相对冷落,而《四库提要》对陆词“以诗为词”特点的论述则成为此一时期陆词批评的亮点;相较之下,以陈廷焯、刘熙载为代表的清代后期词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陆词的风格特征、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成就和局限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我们今天研究陆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绝佳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3.
古今学人的宋玉评论,歧见纷呈。原因之一是批评标准与方法上的差异,如或比较屈宋高下、评骘讽谏与辞令轻重,或考量合否道德伦理,当然更有方法态度上的得失正误;南宋同时且同籍的洪迈和朱熹,对《高唐》《神女赋》,或赞之“止乎礼义”,或断为“礼法之罪人”,评价的巨大差异,正反映出批评标准与方法得当与否的重要性;因此,当今的宋玉研究,应从宋玉及其辞赋本身出发,以讽谏与文辞、或者说以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标准,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评价,任何的偏废或偏激,则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自董仲舒提出"奉天而法古"的主张之后,复古主义的思潮就逐渐地占了统治地位。当时的儒教神学家们几乎都是"尊古卑今"的复古主义者,在他们看来,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古"比"今"好。孔子所标榜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影响也根深蒂固,人们尚"述"而不尚"作",复古模拟倾向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最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上的古今问题,在文章和著作的写作上,坚决反对复古模拟,而竭力提倡独立创造,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王充在《论衡》中把文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对中国古典小说多肯定、赞赏之词,他从不讳言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吸收的诸多养分及对他现代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他虽多以序跋或评点式的只言片语表达出来,却很有见地,《中国传奇》对古代小说改编突出地表现了他的这方面思想。  相似文献   

16.
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18世纪以来,雅典的民主政制开始为推崇民主制度的学所赞扬,但是如何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度,却有不同的看法。研究古典学对雅典民主政制的批评,可以加深我们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并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为全面地讨论了理学家朱熹对历代散文的种种批评,(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以古为鉴,来指导今人如何作文.要增进对其散文批评的理解,就不能离开朱熹为后进指点学文之津梁这一角度。  相似文献   

19.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各自独到的审美见解,尤在诗法的一端,进一步将技艺性的规则或方法纳入他们重点关注的视界,为文学“技巧概念”趋于加强的一种显在表征。同时说明,在相继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的七子一派中间,愈益皈向于文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经营,成为诸子体认文学价值的重要路径,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他们维护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原则立场,就后七子来说,特别是王、谢在诗法问题上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格外严细的标准相责求,则更不能不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纷繁复杂的翻译研究成果中总结出七种翻译研究的基本视角:评论性翻译研究、翻译过程研究、语言学翻译研究、文木语言翻译研究、社会文化翻译研究、计算机翻译研究和心理学翻译研究,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优势、不足之处和相互关系,希望能消除存在子翻译领域的一些模糊认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使人们能用一种更客观、更辩证的态度对待翻译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