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词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宏观上确定现代词学的内涵、范畴及分期情况;二是微观上讨论现代词学家的词学成就。这种研究格局奠定了现代词学研究的主要基础。此后的研究相应地从五个方面展开:一、及时整理和搜集现代词学文献;二、加强现代词学家的个案研究;三、将现代词学的研究置于现代学术史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四、加大现代词学与传统词学的比较研究;五、开拓现代词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3.
晚清梦窗词风大盛,不善学者流于晦涩饾饤。为了挽救这种弊病,朱祖谋以“融苏入吴”为药石,用东坡的“疏”来调节梦窗的“密”。他通过校编《东坡乐府》和《宋词三百首》来揄扬东坡词,自作词也能做到疏密并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研究朱祖谋对东坡的接受,无论是对认清朱彊村个人的词学审美理想,还是对于理解当时词风和词学路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词,因缺乏时代影响而较少为词学专家注意。但作为一代大儒的文学创作,自能传达其独特的思想与个性。本文以为,在沉郁苍凉之外,诙谐、深隐、奇僻才能真正体现船山独特个性与词学风格,而这也足以引发我们对文学观念与实际创作之有意味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国传统纹样》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从“思”、“形”的角度提出了“变通”之道:通过对“思”、“形”的变通,将现代设计理念和视觉规律融入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之中,探讨如何让这门基础课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教学效果,让其在全盘两化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使之既具备现代理性和逻辑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能扩大传统纹样的精髓,并从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和想法.  相似文献   

6.
杨慎的《词品》开词话之风气,在词学史上很有影响,也历来颇受重视。其实杨慎在撰著《词品》之前先对《草堂诗馀》进行了评点。评点与词话二者之间的材料相似处可以互相印证,论点引申处可以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综合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杨慎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词学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词学流派——“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这种分类有两个依据:一,两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事词学活动与词学研究的主要地域,二,他们的词学代表作的产生地域。本文关于二十世纪二十位已故词学名家的流派归属的认定,除了这两个依据之外,同时还依据他们的师承关系或其所接受的影响。文章从二十个方面揭示了这两个流派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又从十五个方面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阐述了词学流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风起云涌的变革大潮中,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等都步入了现代化的征程。与此相伴,中国的美术史学研究也在此种背景下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术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牵引,二是新式美术教育与出版机构的推进,三是近代美术考古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9.
《云韶集》乃陈氏早期的词选本,未刊,稿本今藏南京图书馆。《云韶集》凡二十六卷,选历代词人词作三千四百三十四首。陈廷焯为所选词写了大量评语,有时代概评、词人总评、词作分析,可以见出陈廷焯高超的词学理论水平和独特的鉴赏能力。这些评语汇辑起来就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词话,是词学史的珍贵文献。唐圭璋先生当年编纂《词话丛编》,收入了多种由词选评语汇辑的词话,为词话著作增添了新的品种。今将《云韶集》中的评语加以汇辑,名之“云韶集辑评”,为词话增加一枝奇葩,更为词学研究者提供参考的方便。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一书中,系统地评价了诸词学专家、词学群体,但有疏漏之处。本文补充介绍了女词家张珍怀先生。她家学渊源,曾游于当代诸词学大师之门,故学殖深厚,尤擅于词学。她的词学著作有三个特点,即以词人的眼光治词、以女性的眼光释词、以学人的眼光研词,在清代女词人和日本词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11.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以传统的以诗论词的形式,评骘词人之创作,实可视为一部论述自唐代敦煌词到晚清词之源流正变的简明词史。从中也可窥见夏氏作为词史研究者与词人的词学观。夏氏以敦煌曲子词为词的起源,强调词的民间起源;同时将词与国风的传统连接起来,明确地体现出诗词一脉的词学观。在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更强调前者,认为对词作之高下的评判,当以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和广度为标准,并以此来贯穿整个词史。这一观念,就词学史而言,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实际上是沿着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思路,但持论更加谨慎有据,且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境界,不同于常州派主要着眼于兴寄的表现方法上。  相似文献   

12.
姚燮的《疏影楼词》和《续疏影楼词》抒写了他的两种不同心曲。《疏影楼词》中的闲放、闲冶、闲愁是青年姚燮在社会尚处承平时代生活和心续的写照。《续疏影楼词》中的凄苦、悲凉、颓丧,是中晚年姚燮在社会极荡转型时期情怀的释放。姚燮的两种心曲代表着与之同时代的主要传统士在社会承平和极荡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姚燮的两种心曲,对帮助我们认识鸦片战争后晚清知识界的状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包涵了许多新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学现念的转型.在中国文学现念的现代转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显著:一是对中国传统文体现的颠覆,一是对儒家过统文学现的超越,这两个方面与当时国内正在勃兴的现代民俗学运动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扫清了人们对于俗文化、俗文学的偏见,确立了现代的人学现念,因而中国文学现忿的现代转型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南宋词整体评价不高,某些论者指其为“偏见”。然而,在这种“偏见”背后,隐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所秉持的观念,体现了他在文学评论中的文化眼光和文化选择:即以诗歌为北方文化的产物,把“北方的感情”作为诗歌的基础,强调积极入世、改造社会的精神和热情,特别推重融合了“北方人之感情”和“南方人之想象”的作家作品。因此,他的这种词学观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嫏嬛词话》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词学理论专著,淹没无闻二百馀年,它的发现为词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料。从文献考证和理论梳理对这部词话进行考察,可知:新发现《小嫏嬛词话》的版本情况;作者王初桐及其词学主张;《小嫏嬛词话》的浙西词派词学观;词话的理论特色和闳通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16.
原始人类知道死亡但想超越之,其途径有四,其核心为死亡—复活观念。死亡—复活观念在古阿拉伯神话中,还产生了凤凰涅槊的形象。中国神话中,也有死而复生的灵禽。《天问》数句便说到了一个鸟在火中复生的神话。王逸、丁晏、闻一多、姜亮夫、黄文焕、黄拱辰、钱澄之、林云铭、蒋骥、刘梦鹏、胡文英、蒋天枢、林庚诸家对“阳离”一词各有所解。而以《山海经&;#183;海外东经》郭注及《周易&;#183;说卦》为据,“阳离”一词的真义却另有所指。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研究,正处在“解构与重构”时期。旧的研究范式陷入危机而尚未完全超越突破,新的研究范式正在探索而尚未完全建立。正是在这种新旧范式的交替时期,刘扬忠的新著《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o年版)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在于著者刘扬忠深透扎实、具体明晰地揭示出辛弃疾词的独特个性及其审美价值,还在于他初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作家个体研究的范式。此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个体研究的“诗——史范式”向“诗——心范式”的转换。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虽然不断受到外来文艺思潮、文…  相似文献   

19.
沈祥龙是晚清继蒋敦复、刘熙载之后活跃在上海的一位重要词家。他的词学著作《论词随笔》是一部少见的词论修辞研究专著,但是其作、其人都长期为学界所忽视。沈祥龙在清人辨体和尊体的基调下,以情、韵、气论词,崇尚真情与自然,标举清空和雅正,折衷群吉,论列得失,不为浙、常所牢笼,很多观点为后世况周颐、王国维等继承生发,是词学理论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江村唱和”是清初词坛非常重要的一次唱和,它对“稼轩风”的盛行起到重要作用。对“江村唱和”进行具体的考述可知,“江村唱和”有两组,分别为曹尔堪、王士禄、宋琬唱和于西湖,结集《三子唱和词》;曹尔堪、尤侗、宋实颖唱和于苏州,结集《后三子词》。本文考述两次唱和情况,并从文献中辑出续和者31人,考订其分布、唱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