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基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诗学实践课题”这一概念,并论述其内涵。文章认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重要特点是面对诗史、自觉地寻找诗歌发展史中的课题。这种自觉的课题意识使黄庭坚能够于中唐以降各派诗学取其所长并矫正偏差,达到了新的融合,使诗歌发展史复归本位。  相似文献   

2.
总体诗学:新世纪比较诗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诗学发展的事实说明,总体性正是诗学之所以为诗学的本体、属性;总体观念或称全球视野也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精义和优势所在;总体诗学更是比较诗学向更高学术层次的发展;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还具有为中国诗学争得在世界诗学中应有地位的特殊意义。中国学者在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中大有可为,其辉煌业绩或许正是世界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真正出现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其朋辈的赞誉及《红楼梦》自身来看,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具体而言,曹雪芹常常借小说人物之口来表达他的诗学见解,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践行其诗歌理论主张,可以说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雪芹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及《唐诗品汇》、《后村千家诗》及《千家诗》等诗歌选本的深入研读与借鉴。同时,他对唐寅的诗作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发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这是陈寅恪所阐扬的“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态度。孟泽著《王国维与鲁迅诗学互训》(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以王国维与鲁迅的诗学个案及互动中的两歧性和一致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尽可能还原具体、真实的语境的同时,聚焦王国维、鲁迅的情感知识背景及学术经历,在与前贤“发于同一境界”的理解中,  相似文献   

6.
《漳州师院学报》2021,(3):90-96
对于以西释中的阐发式研究而言,钱钟书中西互证的诗学研究理路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其最终旨归是以正视和尊重差异性为前提的"打通",即通过中西诗学的交流对话凸显出"万殊"之处背后的"一贯"之理;其实现途径是超越了中西比较层面的"比照",即将中西诗学话语聚合于同一平台之上,使其围绕着相关话题自然而然地产生碰撞和互动,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是可能且现实的,它旨在解脱诗学的现实困境,并赋予其新的价值功能.文化诗学有其存在的根据、存在的形式和功能价值.对诗学自律与文化他律的研究后,我们认为它还应有文化批判的价值向度,并主张诗学家与诗人一起追寻文学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选本是从事学研究、宣传学主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清人所编的重要宋诗总集均大量选录苏诗,且多选七言古诗,少选政治诗,可见其推崇苏诗的共同倾向。然从各自不同的诗学主张出发,他们对苏诗内容、体裁与风格的取舍又同中有异,表现出清人审美趣味与接受宋诗的差异性,另外,囿于某些狭隘的诗学观,其选录苏诗往往有失误、失眼处。  相似文献   

9.
文化诗学的"文化"是人不断培育自己的"文化"过程,不仅是文化成果。以"文化"本身作为立论依据是文化诗学的主要特征。由此人与诗、文学与现实、各种文化形式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因而"相互建构"是文化诗学的主要课题。将人作为艺术品来建构,是文化诗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化诗学的神韵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诗学”在学理上有多种思想来源,较难对它进行理论定位.可如从其批评实践上,则能看出它有三个要义:一是注重大众性情;二是注重话语权力;三是注重震颤效果.对历史现实的关注是其批评观的重要表现,循着知识话语的权力走向,瓦解历史与文本的界限,产生了各种撼动常识层的功效.“文化诗学”在学术系谱上多种倚靠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灵活性,在表层上似乎适合中国语境,可实质上由于中国文化没有能产生真正结构力量的知识生产主体,“文化诗学”的操作观仅有启发作用.但以这种启发过程为契机,其牵动的思想方法特别是追溯话语权力的走向却又能告诉中国学人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基础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明晰、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文化诗学”,在最先举起这一理论旗帜的美国,至今也还处于正在建构或尚待建构的过程之中。我国对于“文化诗学”的理论探讨,更是近年来才开始起步的工作。就在这样的国内外学术态势下,《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和福建漳州师范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全国性、小规模、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中心议题是:文化诗学的理论特色、学术空间和研究方法。这次盛会由漳州师范学院文化诗学研究所承办,由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协办。会议于 2000年 1…  相似文献   

12.
“诗佛”解     
王维称“诗佛”,在于他能以无所住心为随缘任运宁静淡泊之处世态度。在其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中,王维完成了其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是深值冷眼式的寂照。后来诗人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的诗学观念多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师院学报》2017,(1):154-156
《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一书不是对"文化诗学"的一般性概说和介绍,也不是对目前中西方文化诗学研究的评介,而是对文化诗学理论层面的一种可行性的建构。全书以"审美性""语境化""双向建构""整体观"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提纲挈领,紧紧围绕在文化语境下文学审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展开研讨、论述,不但对文化诗学理论的可能性进行了较有建树的阐述,也为文化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人格挺立、情感廉贞的精神与审美诉求,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召唤坚硬、阳刚、倔强、精气饱满的诗性与主体性,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一种文化的自挽与自励,彰显出诗学特征和情感特征的高度一致,“道德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的合而为一,高亢、纯洁、激昂、压抑、悲恫,此所谓“遗民诗学”是也。王国维以生命诠释并且亲证了这种“遗民诗学”,其精神变迁与情感归属,表征着近代历史的复杂,以及此一沧桑境遇中人道的艰困与暧昧。  相似文献   

16.
黄濬是同光体闽派诗群后期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师承陈衍,以宋诗为尚,但又在诗学旨趣上突过乃师,取径陈三立以上溯黄庭坚,隐然以一身而兼祧同光体闽赣两派.黄濬的诗学祈向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同光体尤其是闽派诗学内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清诗总集一直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其研究状况表现在清诗总集总体概貌研究、清诗总集文献价值研究、清诗总集与诗学研究和清诗总集的整理及其它方面研究等方面,文章对此作了精细梳理。  相似文献   

18.
李东阳的诗歌既有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创作的转向,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兼顾宋诗,而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云间诗派全盘否定宋诗,暴露出诗学上的盲点。明末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与随之而来的天崩地陷的易代之变,又促使云间诗人扬弃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诗学上呈现较大新变,主要体现在:写真尚实,刺讥当时;英美雄美,合之双美。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学范畴多来源于观人学。“英”、“雄”、“英雄”就是其中之一。观人学的标志性著作《人物志·英雄》从语义发生学角度阐释“英雄”概念,将人的才性析解为聪明(英)、胆力(勇),认为“圣人淳耀,能兼二美”,达到“化境”。古代诗学的“英雄”及其衍生范畴如英分、雄分、诗胆、诗力、魂魄、变化乃至于“才胆识力”等,都是在运用观人学原理探索诗歌规律中不断升华与深化的,反映了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意识与生命意识,从而使得古代诗学更加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