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验证地铁区间隧道分区烟气控制这一全新方法的烟气控制效果,揭示其控制机理和特点,本文利用1∶5比例的隧道模型开展了烟气分区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通风方式均可使疏散通道保持较高压力,使气流由疏散通道有序流向行驶区,以阻止火灾烟气侵入疏散通道内,但不同通风方式在高温控制及烟气控制效果上存在差异.其中以疏散通道正压送风方式对人员疏散最有利,行驶区单侧排烟方式能较好控制火灾的高温危害,而行驶区双侧排烟方式阻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效果最突出,但过高的风速不利于人员疏散.比较而言,疏散通道正压送风及行驶区单侧排烟相结合的通风方式的灾害综合控制效果最好,既能保障人员安全疏散,又能有效降低火灾高温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在地铁区间隧道中,列车头部和尾部发生火灾时采用纵向通风烟气控制模式可使疏散人群与烟气分离,但列车中部发生火灾时,下风向人员将不得不在烟气笼罩下撤离.采取集中风道排烟或增设服务隧道的烟控方式虽安全性较高,但土建投资也高.本文提出的隧道纵向分区烟气控制模式利用防烟隔板将隧道划分成行驶区和疏散通道2个防烟分区,列车发生火灾时可组织乘客就地疏散,采取适当通风方式既能保障人员安全疏散又能减少火灾对隧道和线路的危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向疏散通道正压送风能阻止烟气的侵入,利用烟气下沉前的时间经疏散门进入疏散通道内,再向两端车站及站外撤离,乘客疏散过程可在无烟的环境中进行;待乘客进入疏散通道后再启动行驶区一侧的排烟系统,可以避免长时间火灾高温对隧道结构和线路的损害,消防人员也可从行驶区的上风侧或以疏散通道为屏障尽量接近火场.  相似文献   

3.
对“日”字形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UTLT)使用Pyrosim软件展开模拟研究。根据隧道危险性特点设置3种火灾场景(火源分别位于主隧道、连接隧道和支隧道),研究半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支隧道)条件下隧道内烟气蔓延、温度分布(隧道顶棚温度和人员特征高度处温度)、能见度和烟气层高度等烟气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在半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支隧道)条件下,火源位于主隧道时,烟气参数均满足烟控指标;火源位于连接隧道时,烟气充满整个连接隧道,并未向主隧道和支隧道蔓延,烟气参数均满足烟控指标;火源位于支隧道时,仅靠近火源能见度及烟气层高度不满足烟控指标,其余烟气参数均满足烟控指标,相对于主隧道和连接隧道位置发生火灾情况更加危险。针对半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支隧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为防排烟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建筑、高层建筑淋漓满目,各种场所的装修档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的可燃装修增加了火灾荷载,为保证人员在发生火灾时能够顺利逃生,避免火灾烟气对疏散和灭火救援的影响,设置有效的防排烟设施显得异常重要。如何使火灾烟气控制在火灾发源地而不蔓延扩散出去,如何使火灾烟气迅速地最大限度地排除到安全的地方,如何保证有效的防烟安全,这些问题使防排烟工程设计成为建筑防火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防排烟系统在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应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的条件,氮气-细水雾灭火技术在提高水利用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出氮气和细水雾的灭火优势。通过将水雾化的方式,在火区内对高温煤岩进行三维立体覆盖,提高水与高温煤岩的接触面积,发挥细水雾的高效吸热作用、窒息作用和阻隔辐射作用,实现火区的快速灭火降温,加上氮气高效惰化抑爆作用,对快速控制火灾、抑制火灾和扑灭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琪  李凯旋  耿伟  涂琴  张媛 《河南科技》2022,(16):23-27
闸机通道控制算法的核心是保证合法通行和阻止非法通行,其性能的优劣对闸机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传感器的闸机通道检测技术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闸机通道控制技术。本研究详细介绍通道传感器的分类和传感器阵列的布局方式,并阐述常用的闸机控制算法。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算法均能满足闸机通道控制的要求,而在实时性和近距离尾随方面这些算法各有优势,多种类融合算法是未来闸机通道控制算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工作原理,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SWPWM调制策略这种基于ANN的光伏并网逆变器覆盖了SVPWM的欠调制和过调制两种模式,能实现从线性调制到六步模式非线性调制的平滑过渡由于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容错能力, ANN SVPWM控制器运行速度快,能有效提高逆变器功率开关的开关频率采用监督模式,通过固定权值分别对欠调制子网络和过调制子网络进行训练在MATLAB仿真平台上搭建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模型,由神经网络工具箱实现ANN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在 SVPWM过调制区用ANN控制方法简单、高效、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燃气轮机高温部件的气膜冷却是保障发动机安全运行的重要途径.在等离子喷涂过程中,涂层沉积会堵塞气膜孔,降低冷却效果.气膜孔的边缘是涂层应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涂层脱落的发源地.金属黏结层材料NiCrAlY熔点低、延展性好,首先在孔边缘沉积,向孔中心收缩,形成喉部,是堵孔的主要来源;陶瓷涂层材料YSZ熔点高、延展性差,对堵孔的贡献相对较小.为了降低涂层沉积对气膜孔的堵塞作用,该文研究了3种方法:(1) 向气膜孔内部注入防粘胶,涂层制备结束后再将防粘胶清理出来;(2) 在制备涂层的过程中,从基体背部向气膜孔内通入压缩空气,阻止涂层在气膜孔边缘沉积;(3) 制备涂层后,用机械通孔的方法清理气膜孔边缘的涂层.这3种方法都能有效地降低涂层对气膜孔的堵孔率,但对涂层热循环寿命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气膜孔内通入适当流量的冷却气,有效降低了涂层在气膜孔边缘的沉积,提高了涂层的热循环寿命.机械通孔的方法使气膜孔边缘的涂层产生裂纹,涂层的热循环寿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1998年10月24日,美国发射了一颗价值1.5 亿美元的宇宙探测器"广阔宇宙一1号"。宇宙飞 船上有许多技术创新,但首先当属一台由超级计 算机控制的绝对最新式的离子发动机。超级计算 机不需要地面上任何帮助便能找到太阳系运行的 轨道。按照总设计师马尔克·拉依曼的话来说,这 个探测器的发射是美国宇航代理处有意冒的一次 大的风险。这次飞行有充分理由称它为试验。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下一个年度计划中甚至暗示 "风险越大,利润越丰"。拉依曼认为:"我们试验 的技术可能成为下世纪宇航的基础,所以我们的 冒险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值得的。" (刘经保译自俄干《知识就是力量》19994)计算机的笔式输入法现在是用 键盘向计算机 输入信息的。 然而Anoto笔 则使键盘成为 过去。这种笔 装有墨水,一 个照相机,一 个图象处理器 和一个 Bluetooth收发 讯机。墨水管 与一般的笔是 相同的,但在 尖部有一个强化传感电阻器能跟踪向纸上印刷的 图线,还能计算笔的角度、速度和压力。照相机安 装在笔尖的下面,可以照出这支笔描绘在特殊纸 面上的图形的照片。图形是由在一个假设栅极上 的极小的小点组成。这些超小点是肉眼看不到的, 但与白纸的颜色稍有区别。一束红外光照亮这些 图形,数字照相机以每秒100帧的速度把这些图 象集中起来。图形可以印在纸上或其它任何具有 1000个预计命中点的分辨能力的材料上。 一个图象处理器记录下所写的痕迹,并计算 出其实时位置。连接的Bluetooth收发讯机将笔的 信号传向Web服务器,该服务器能将信息分类,确 定如何处理及发向那里。 (法森译自美刊《机械设计》2000.7.6) 用激光加热陶瓷材料Purdlue大学的工程师研发出一种先用激光加 热,使易碎的陶瓷材料软化,避免产生裂纹和破 碎,再将陶瓷材料加工成所设计的规格的技术。激 光将陶瓷的一小部分加热到1000℃时,一个立体 氮化硼切割工具就只能将陶瓷的红热软化部位切 掉。这项技术将把现行的加工陶瓷部件的费用降 低一半,而且在确定极少数模片生产的定价方面 也特别有用。研究人员称,这项新技术可在一年内 进人商业应用。 (法森译自美刊《机械设计》2000.7.6) 为什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会增大 自15年以前开始测量臭氧层以来,今年在南 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比任何时候都大。高空 大气中的臭氧气体能阻止太阳的有害紫外线辐 射。臭氧能保护人们不受太阳有害紫外线的危害。 这种辐射线太多能引起皮肤癌或者损坏眼睛。紫 外线辐射还能对农业和环境造成威胁。科学家声 称,他们担心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低会严重威 胁全世界的人口稠密地区。在70年代,科学家就 对叫做含氯氟烃的人造化学物表示关注。他们认 为,含氯氟烃(CFQ)正在破坏具有保护作用的臭氧 层。含氯氟烃在阳光下对臭氧造成破坏,但在烟雾 喷射剂和制冷设备中曾经广泛使用。不过在80年 代后期世界范围禁止后,大多数国家都同意停止 生产。这些年来,科学家已经观察到南极上空的臭 氧减少很多。南极洲是包括地球南极及其周围而 由冰覆盖着的陆地。臭氧减少发生在自6月至9 月期间,这一南极极端寒冷的冬季。科学家相信, 太阳光引起南极上空的冷空气产生化学反应,从 而对臭氧造成破坏,这就形成了巨大的臭氧空洞。 当11月份气温开始升高时,空洞便逐渐缩小。南 极上空的温度每年都对空洞的大小产生影响。 (陆家训译自美国"环境报道") 超新星可能引起 γ射线爆发 叫做超新星的正在爆炸的恒星至少可能引起 γ射线爆炸,即宇宙中最强烈的能量爆炸。两个国 际研究组织在11月3日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 上述发现。其发现可能有助于解决几十年的秘密: 那些天天出现在遥远星系并需要大量能量的大爆 炸的原因。 (沃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