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茶文化即开始发展,喝茶在中国文化内容中,有特殊的意义,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喝茶被中国人称誉为“国饮”,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喝茶是重要的传统饮食习俗,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了“茶”在中国人日常饮食文化与生活中的地位;在人们每天的生活作息中,茶是不可一日或缺的饮料,而客家人更是喝茶的民系。客家人为华人社会中一支优秀且出色的民系。数百年来,深受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客家人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如此的族群特性,在饮食习惯的表现上亦复如是。客家先民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物质生活的匮乏,因而发展出一套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客家文化中饮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仪规范以及文学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饮食的礼俗加以呈现。文章通过梳理出客家文化中的茶文化与茶礼俗,彰显客家先民的饮茶习惯,兹以了解客家民系俭朴、吃苦、硬颈精神及丰富的茶文学。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继承了《诗经》、汉魏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着眼于诗歌的教化性、实用性和现实性,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发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从整体来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并不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尤其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他的大部分作品以闲逸隐居和感伤为主调,表现出消极的倾向,也体现了道家追求达观和超脱现实的虚无主义倾向。如果说白居易积极反映现实的作品以其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话,那么他漠视现实、超脱现实的文学作品则是以审美主义、艺术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本稿着眼于白居易参与现实和超脱现实的两种处世哲学,探讨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和审美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的重要诗人,他和闻名于时的张说一起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其入蜀诗是指他被罢相后,远赴益州期间所作的诗歌,由于暂时脱离了宫廷环境,这些诗歌写得纯净、流利、有所兴寄,体现了初盛唐诗歌交替转换的痕迹,跃动着文学新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汉末至北宋是士族文化构型向世俗地主文化构型嬗变的历史阶段,文学与之作同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文化构型嬗变中的矛盾统一,是中世文学由"自觉"到"再自觉"的动力,而中世文学意象化与律化的双进程则是其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认同“为艺术而从事艺术”的口号,并强调艺术是自由的“游戏”,表现了他以美学意义为艺术之魂的文学本质观。其创作论──“性灵”说的精髓在于:以文学须独创为理论基石,以作家与作品关系为切入视角,阐明唯有作家的独特个性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林氏视野宽广,能摘取并融合中西之璧为我所用,此为他建构诗学话语的方法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漳州师院学报》2021,(3):82-89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移民文化精神作为文化现象始终与共同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察美国族裔文学中文化精神书写所呈现的各个层面,如民族情感、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等,剖析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所呈现的共同体特征,提出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是美国族裔文化共同体思想的灵魂,促成美国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向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转变。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卫风·氓》与汉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闺怨情诗的先锋之作。通过对两部作品女子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封建礼教制度的确立,女性地位由独立自主逐步走向封锁禁锢的历史印记;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了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对我们解读当今社会的女性意识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觏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坚持儒家传统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他推崇韩柳文章李杜诗,批评西昆体之流弊,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者持论相同,立场一致,指出了宋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李觏是一个履行修正、学风严谨的学者。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建树和贡献,大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漳州师院学报》2017,(1):56-60
台湾客家作家吴浊流在他所创作的乡土文学中塑造了众多客家女性形象。从双性同体的视角分析吴浊流笔下的客家女性形象,挖掘其内在温柔感性的女性气质和果敢坚强的男性气质,展现双性气质走向和谐的发展历程,以及女性在男性气质的积极作用下如何实现自我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文学史还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现象都证明,文学是价值的栽体,文学在价值生成、传播、生长的完整文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对于当前中国文化的价值断裂或价值缺位,文学具有直接责任。因此,中国需要重建价值系统,文学应当自觉地承担起先行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针对“文学启蒙”的解读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如何通过创作去操作实施)一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认为只要用文学取代一切非文学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启蒙井达到启蒙的目的;二是认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才可以启蒙,而文学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己。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解读方式在客观上产生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问题并因此也产生了针对“启蒙文学”这一创作现象的定位与评价问题。尽管文学启蒙往往只是一个时代话语、只具有时代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人类文化现象,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格局中显露闽南人民审美意识和该地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它包含着闽南人民的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用语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其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闽南文化由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在台湾与当地文化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台湾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后来台湾历史出现了局本占据五十年和国民党据台的特殊性,但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部分,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从未间断。(一)闽南文化台湾乡土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突出了台湾乡土文学防反帝反殖民…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师院学报》2021,(3):53-55
<正>2020年,应《外国语言文学》之邀,组了一个专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专栏",提出"研究美国文学肯定无法避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了美国族裔文学中各具特色的主题。一年来,经与同行不断交流讨论,决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组一个专栏——"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深入探究美国族裔文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转向到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各个族裔不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思想。这种构建过程在美国族裔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再现。因此,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师院学报》2021,(3):56-61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是在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移民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移民作家的创作源泉。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可以对美国本土裔、亚裔、犹太裔、非裔、西裔等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进行梳理与考查,提出美国族裔共同体思想是勾连族裔文化记忆的独特脉络。通过探讨各族裔文学内部,能使我们发现族裔之间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的潜能,并展望各个族裔与主流文化协商互动中形成的更高层面的文化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师院学报》2021,(3):77-81
美国的几大少数族裔都在移民或迁徙过程中经历过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的建构。他们从原有的族裔文化中走出来,慢慢适应美国白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新的共同体与旧的社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结美国族裔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构建民族身份的模式,探索作品人物平衡传统族裔身份与同化后的美国身份、并进一步形成杂糅文化身份的方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玉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思考的一种文化现象。宋玉以《九辨》名垂青史,开启了悲秋的文学主题创作,但除此外之外的几篇赋作的著作权一直存在不确定性,有争议。但是这些作品却又影响巨大,《高唐赋》不但是一篇美文,还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个文学典故,《登徒子好色赋》同样也是美文,还为中国美学史留下了一段美的含蓄与想象的经典案例。但是这些因为作者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这些署名宋玉的作品流传和影响后世,应该以“宋玉赋”的专有名词介绍,而不是以“宋玉的赋”的题目介绍,这样才不会因为作者的争议问题影响了对作品文本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汤鹏是近代经世派之一,他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文学上主张为政、修身、文章三者贯而一之。其诗歌创作无体不工,作品古朴深厚,多怀古刺今,反映现实,抒发幽愤。其整体风格是雄健苍劲,爽快流宕。  相似文献   

18.
龙岩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闽南文化是龙岩文化的母体文化,龙岩文化与闽南文化具有历史的同源性、同构性和同质性,其历史渊源的传承关系与血亲关系不可分割.历史上,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在相冲撞的过程中,龙岩文化成为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亲密接触的历史金桥,龙岩文化为两大民系文化大融合做出了贡献.如今,客观地认同龙岩文化回归闽南母体文化,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寓言"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本雅明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它立足于对17世纪德国悲悼剧形式的深刻体察,借助"寓言"这一文体概念提出了与传统"象征"体系相对应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寓言"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阐释具有重大价值,它更关注个人命运与日常感受,以个人的"体验"取代了整体性的历史"经验",力图发掘出文学作品中碎片式、废墟式的历史景观,从而具备了穿透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的批判力.以"寓言"理论观照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流转型期的重要文本--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次危险的解构之旅,它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张贤亮及"反思文学"中的异质提供一个崭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师院学报》2021,(1):99-103
形成以政治文化视角研究九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论述纲要,发现中国九十年代文学在政治文化语境影响下形成的更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九十年代文学向商业化倾斜过程中"躲避崇高"的叙事面向及其得失,从中发现作家在塑造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学形象时,彰显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原有文学生产模式的反思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