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焦艾滋病     
艾滋病──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和一个异常恐怖的杀手,正在到处游荡着,冷不丁会将你杀害。这并不是恐吓,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因为如今艾滋病已肆虐全球,无一地区得以幸免,你周围的人中可能就有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如此险恶的瘟神是从哪里来的?我会遭逢这一杀手吗?”人们不禁要问。恐怖的发现1980年6月,美国旧金山一家医院接待了一个奇怪的病人,这是一名男性同性恋者。病人自述,他身体以前一直很不错,最近却经常感冒发烧,脸上也新长出来褐色的瘤子病人要求将瘤子割除。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手术,医生毫不费力地就将…  相似文献   

2.
轻松一刻     
牙医的解释小杰克的妈妈打电话给孩子的牙科医生:“我不明白你是怎么收费的?”她抱怨说:“我认为他的治疗费只要10美元就可以了,而你却收了40美元。”“太太,一般是收10美元。”他赞同地说,“但是,杰克大声地喊叫了三声,把我的三位病人都吓跑了。”  相似文献   

3.
深度下潜     
“您能用通俗的方式讲讲吗?”记者一边问,一边用手在后腰上摸了一下。 科学官膘了他一眼:“你们总是把录音机放在后面的吗?” “我们总是保证报道的准确,”记者微笑道,“力求字字无误。” “简单说来……”科学官拿过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圆:“比如这是木星大气外层,(他又在中间画了个小圆)这就是它的液氢层表面。我们想知道的是在这两层之间发生了什么。人类从未真正了解过木星大气内部的情况,一切都还只是物理模型而已。过一会儿,我们就要下潜到木星大气层里面去。” “木星的半径为7.1万公里,而你们只准备下潜不到1000公里…… ”记者扶了扶眼镜,掏出个小本子念道,“能了解多少情况?” 科学官看着他:“你做了不少准备。”  相似文献   

4.
两个半球从古到今,地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早期,人们把世界地图画成是矩形的。在西方人发现美洲以后,世界地图更方便的表现法,是将整个世界画成两个半球:东半球与西半球,每个半球画在自己的圆圈里,驶出这种地图的某个圆圈,就等于驶进另一个半球。当时,地图绘制者都抱着欧洲是世界中心的观点,因此西半球成了“新世界”,他们自己的半球则是“旧世界”。现在,将他表绘制成两个半球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而一些微妙处很可能被人忽略。首先,东、西半球的划分纯粹是任意的,地图绘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有无数种等分地球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下午,办公室来了一对父子,进门就问:“老师,本市哪里可以看心理门诊?”父子俩焦急而又严肃的表情,令我吃惊。因为以前遇到学生有心理异常,需要说服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今天他们如此急切、主动地寻找心理治疗,说明是问题很严重吗?经过简单交流,我了解到,这是一位高一学生,叫小磊,近来情绪非常糟糕,无法正常上学,已几次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家长渴望医生能救救孩子,小磊也非常希望医生能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当我把市心理咨询中心的地址和电话告诉他们时,父子俩像得了“救命稻草”似地离开了……几天后,家长送来了第一张病假条,医生…  相似文献   

6.
科里根医生凌晨两点钟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一位妇人带着哭腔从电话那一头说:“我的孩子发烧了,我该怎么办呢?”这位德克萨斯州的小儿科医生马上问那位母亲孩子有多大?体温有多高?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孩子才15个月,肛表体温38.3℃,合口表37.8℃,现在已安静下来睡着了。” 这位母亲害怕孩子的体温继续往上升,想把孩子弄醒了喂药。科里根大夫劝她放心,告诉她孩子的温度并不高,发烧是对病毒、细菌这类入侵者的正常反应。应该让孩子好好睡觉,除非是出现其他症状。 科里根大夫认为,这位母亲以及其他一些人都把发烧看成是  相似文献   

7.
想把死亡作为调侃的对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有一部名叫《巨蟒与圣杯》的美国电影却做到了这一点。影片中,一名殡葬工人一边牵着已装满尸体的马车走过一个瘟疫肆虐的中世纪村庄,一边大声吆喝: “谁家有死人的,快把尸体带出来!”闻声,一个农人扛着一具老人尸体,向殡葬工招手示意。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基因     
如果有人问你:现在世界上关系全人类的一件大事是什么?要是你关注科学,我猜你的答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计划已经进行10年了,目前测序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以后的工作更为艰巨,包括全部基因的定位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有人把“人类基因组计划”同“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相媲美。“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意义非常重大,但实质却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要搞清楚人类的全部基因。  相似文献   

9.
文静、内向的小靖来咨询室找我,看见她腼腆的样子,我感觉她又有心理困惑需要求助。在高一时她曾因异性交往障碍前来咨询过,还参加了“牵手你、我、他——异性交往技巧训练”的团体辅导。“小靖,读高三了压力很大吧?”我主动问。“是的”。她肯定地点点头。“今天找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我试探着问。“杨老师,有一件事我感到非常为难,不知该如何处理?”她十分严肃地对我说。“碰到了什么难事,是高考压力,还是人际关系冲突?”我无法肯定地问。“不是高考压力,但它确实已影响到我的学习,我真的很着急。”她像是要哭出来了。“那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每一篇报道空难事件的文章或者报刊特写中,都会提到“黑匣子”,而且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这种仪器,然后通过技术处理,把录存在“黑匣子”里的数据破译出来,就能直接查明飞行事故的原因了。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黑匣子”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正在工作时,一位女士手里拿着纸板问我:“先生,对环境问题你可以说点什么吗?”面对这一问题,我却以“无可奉告”回避了她的提问。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桩近年发生的真实案例:女青年王某与男友一起去某医院进行婚前健康检查时,一位较年轻的医生发现王某腹部皮肤上有类似“妊娠纹”的花纹,便问王某是否怀孕生育过,王某当即否认。这位年轻医生说:“但你肚子上有妊娠纹。”还请来一位年纪稍大的医生复检,  相似文献   

13.
吴硕 《科学24小时》2012,(12):30-32
在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宫的图书馆中,人们发现了一张皮里雷斯地图,图中详细描绘了南北美洲大陆。但是,画这张地图时的1513年,仅为美洲大陆发现20年后,可当时并未进行像地图上如此详细的测绘……  相似文献   

14.
救护车警笛鸣响。印着红条格的米色“拉菲克牌”救护车风驰电掣地朝红灯处驶去。医生们怀疑病人是患胃溃疡穿孔,所以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这时,病人已送进医院。一阵忙碌过后,外科医生同内科专家都觉得可疑:病人是患有胃溃疡吗?要知道,病人的心脏也不正常。不能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心电图来能解开疑团。遗憾的是,心电图不能永远准确地反映出梗塞的迹象。医生们决定不急于作手术,看进一步诊断会有什么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麟 《科学之友》2003,(6):22-22
如果病人的器官受损需要移植新器官,但一时又找不到能够捐献器官的人,这时,医生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科学家解决。美国的生物工程师通过改造现有喷墨打印机及其控制程序,使“打印”器官成为可能,这种制造器官的技术要比通过克隆复制器官更为简便快捷,或许将来某一天医生能够在现场为病人“打印”出来一个与受损器官一模一样的完整器官。  相似文献   

16.
幽默四则     
蚊子动物园里的阿姨问参观的小朋友们:“什么动物最能迎来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蚊子。”再来一个布朗跟母亲一起到剧场看演出,每当一个节目完毕时,台下的观众总是大叫:再来一个!”布朗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妈妈回答“:是对演员表示欢迎。”不久,布朗的父亲从国外回来。布朗随母亲一起到码头去迎接。当布朗看到爸爸走下舷梯时,不停地大叫“: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惯性物理老师在讲惯性这一课时,一个学生在下面讲废话。老师暗示了他一眼,可他仍我行我素。老师:我刚才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惯性。”老师:请你举个…  相似文献   

17.
幽默五则     
逻辑推理杨先生和他的一个盲人朋友在餐厅里。“你想喝杯牛奶吗?”杨先生问道。“什么是牛奶?”盲人问。“是一种白色的液体。”“白色又是什么呢?”“比如天鹅就是白色的。”“什么是天鹅呢?”“天鹅?就是那种脖子又长又弯的鸟。”“弯是什么意思?”“我把我的手臂弯起来,你来摸摸,就知道什么是弯了。”盲人小心地摸着他向上弯曲的手臂,然后兴奋地喊道:“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牛奶了!”十个答案王经理对他的新任秘书小燕严肃地说:“每行数目至少要加过三遍后再拿给我看。”第二天,小燕走进办公室,对王经理说:“经理,我把这些数…  相似文献   

18.
在发明创新活动中,设问能激发创意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要想得到创新的设问,必须具有“设问”的技术。不少发明家都认为:好的设问,往往会引出好的发明。问什么,如何问,这就是设问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问的适当与否,问的针对与否,都会影响到发明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历时愈久,忘却愈甚记忆究竟是什么?曾经健忘于一时的人是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偶一念及的难道就没有了吗? 考试前,拚命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一旦进入考场,在考卷面前直发楞,干脆什么也想不起,而且什么也写不出来。可是,在回家途中,“哎呀”一声叫,想起来了。这种经验怎不令人恨得咬牙切齿!还有一种令人恼火的经验:迎面遇见一个似曾相识的人,  相似文献   

20.
海豚能听到我们听不见的声音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特定的声音是否能让人听得见,最简单的办法便是问他一下.但是对于动物,即使对于象海豚这样的高等动物,又有什么办法问它呢?然而,在人和海豚之间,却可以采用另一种“提问-回答”的形式,来交流情况.这样做的方法很多,其中也包括训练动物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