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汾道统"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由隋代文中子王通开创的一种儒学道统,而"河东学派"则指明代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薛瑄及其后学的学术。常裕的《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一书对于隋代王通开创的"河汾道统"以及明代北方理学的"河东学派"作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书中将王通的主要思想归纳为"中道",认为"中道"的思想开启了宋代理学的"穷理尽性"之学,并影响到后世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书中还探讨了明代北方理学代表人物薛瑄的河东学派,分析和总结了薛瑄理学思想的几大特点,客观评价了薛瑄对明代北方理学的贡献,书中认为薛瑄的"河东学派"与王通的"河汾道统"不但地域上接近,而且在学术上也有继承关系,前者属于后者的余脉。  相似文献   

2.
宋金时期的猗氏陈氏为科举仕宦之家,面对女真族、蒙古族相继入主中原,陈氏家族表现出较强的用世精神与适应能力。在金代,他们通过科举入仕;金亡后,陈赓、陈庾担任蒙古政权的官职,力保家族不衰,陈赓从子元凯为官忠直廉洁。陈氏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与重视礼法教化体现出关中学派的特点。陈氏还在文学与书法上颇有造诣。  相似文献   

3.
元曲家曾瑞隐居杭州,散曲也以歌咏隐逸为特色。如果从出世的道教来看,可以看出曾瑞周旋于权贵之间,他所歌颂的隐逸,实质上是一种优游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论周作人的隐逸倾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曾经有过近似"隐逸"的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理想和精神。周作人的这种隐逸倾向影响了同时代甚至当代作家的创作,因此探讨周作人的"隐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也有隐逸思想的存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隐逸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正是他隐逸思想的特殊表达,由此可以探析孔子隐逸思想产生的深刻原因和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炎试图在词中着力构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隐逸世界,不过那仅仅是一种表象,在这表象的后面所透露出的却是作者现实与设想之间的内在矛盾.华屋山丘的变故使他的词作染上了一层悲凉之雾,四处奔走无处安身的人生境遇昭示着他选择的痛苦与无奈.可以说,他的隐逸词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在社会鼎革时期的悲凉、无奈和力求超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陶汝崇 《科技信息》2007,(16):421-422
经过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发展,隐逸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已经不仅表现于追求肉体上的隐居山林,而更加的内倾化,幻化成为一种精神,深深植根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意识,成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并且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形成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审美趣味其本质上是中国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悲剧性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蒋捷是宋末元初词人,经历了宋元易代之际的巨大动荡,承受着国破家亡之痛、身世飘零之苦,用词记录下万千郁抑、悲慨、哀痛、愁怨、落寞与无奈,爱国情思蕴育其间,最终在山水风景、闲适生活中寻找到恬淡、悠然、平静的快乐,流露出其遗世独立、清逸高洁的节操。  相似文献   

10.
隐士与自然山水是密不可分的。古代的隐士经常遁入山水自然,以便远离当政者。远离了尘世罗网的隐士不但获取了精神上的价值和道德价值,并在自身隐蔽于山林的穴居中发出了对自然山水优美的赞颂。隐士们弃朱门荣华而居住于穷乡僻壤之间,虽然可能会很清苦,但是正是这些志当存高远的隐士们终日与造化为伍,流连于山林丘壑之间,通过与自然形影相吊,进而更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越,乃至冥合于老、庄的玄远之境。从石崇与绿珠的诗歌中,不仅能读出隐逸思想,还可以看出诗歌对政治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人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相似文献   

12.
张谓是一个随波逐流却小有名气的人,其人其诗正反映了盛唐隐逸风尚与文士隐逸人格。受时风影响,张谓思想上呈现出重性轻物的倾向,多有高情逸兴的审美意识,追慕东汉隐士超然物外、坚执自由的气节;同时寄情诗酒,展现出开朗坦荡的个性。其早期诗作应和盛唐风骨,蹈袭前人或自出胸臆,表现出流利浅切的风格特征。这种在思想品格和艺术风格上超乎外物人情的特性,正是时代和个人个性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和嵇康,失去了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的社会环境,于政治上处于失意状态。对于现实的苦闷、生存的困境,阮籍和嵇康力求从隐逸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但现实的束缚使他们的超越异常沉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文化原则。提出了若干发展隐逸文化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孟浩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基础上,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斯的超越,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本文将从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孟浩然山水隐逸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一战后 ,美国“南方文学派”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以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重彩勾勒了自南北战争以来南方社会的广阔生活场景。192 9年 ,2 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喧哗与骚动》问世 ,引起了极大的思考和争议。本文从女主角凯蒂的角色隐逸——侧面展示 ,多重烘托 ,又实又虚的艺术映象中 ,来探索作者女性创作的审美意识和独特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中有关隐士的描述非常丰富。综观全书,可以将所描写的隐士归纳为三类:一、不羡权贵,不求闻达;二、安贫乐道,洁身自爱;三、不满黑暗政治,情愿以死明志。《庄子》有关隐士的描述及其退避保身思想对后世不济之士潜隐退世起了启发和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其提供了精神庇护  相似文献   

19.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纵横诗坛几十载;留下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最完美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李白之诗,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其中,有关妇女的题材尤有特色。而这些妇女诗中,以青楼女子为描写对象的,称为妓女诗。李白的妓女诗,大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高雅主题——隐逸。能够将青楼与隐逸统一于一身,这既是李白的独特之处,又是唐代隐逸文学与青楼结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载体,瓦尔登湖是梭罗隐居思考的现实场所,二者既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又在本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前者是虚境,表现为对物质的超越,是一种儒道会通、安贫乐道的精神图式;后者为实境,是以梭罗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追求隐逸的有效尝试。立足于现实生活,对物质的低需求和对基本生活的精细经营,使梭罗走了一条异于陶渊明的隐逸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