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分析"个人"与"民族国家"问题进行了概念同一的关联,忽视了在"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丰富微妙的曲折表现。文章在对五四时期对于民族国家构想的现代性的分析中,梳理了"个人"面对道路选择时独立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助于厘清五四时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2.
"引兵井冈"决策研究成果丰硕,目前形成了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引兵井冈"的决策,其实是在与"进军湘南"的初始方案不断"博弈"中胜出的。其中,文家市会议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战略转变;莲花会议则开始了"引兵井冈"的思考;在三湾为"引兵井冈"做了初步探索与前期准备;古城会议中作出了"初上井冈山"的决定,并付诸了实际行动,为最终"引兵井冈"做了良好铺垫;在水口了解到湘南的有关信息,也包括一路上对井冈山地区的深入了解,并在大汾战斗失利后,最终做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国家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日新月异,全社会在倡导"绿色建筑"的同时,也把眼光转向了建筑施工中来,要求从源头上把握"绿色建筑"的服务宗旨,提出了"绿色施工"的理念,也对"绿色施工"作出了一系列的规范与措施,并出台了诸多"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可见,"绿色施工"已在建筑施工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还"句中的"还"在语用、语义上的特殊性,认为"还"在语用上具有"否定先验期望值"的功能,表达"未曾料想到"的深层语义。"还"句的使用有三个语境条件。说话人使用"还"句,突现了语境中说话人主观设定的先验期望值W(B)被W(A)所超越的语义,借此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最后进一步解释了"还"句在语法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及"色性"与"墨性"间易发冲突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重墨轻色"。之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改良"浪潮中,"色"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出现了许多"色""墨"结合的新样式,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显在的问题。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则在某种程度的传统回归的基础上,对"色"与"墨"的关系采取了较为冷静与成熟的处理方式,但在色彩的情感空间与精神层面的表现上,尚存巨大空间,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运用"发现学习"时就具有了特殊要求,只有走出了"发现学习"在体育教学的误区,才能使"发现学习"法得以灵活运用,文章论述了"发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卢雨 《创新科技》2011,(10):8-11
<正>温州多米诺"跑路潮"近期,因资金链断而不断出逃的企业家和高利贷放贷人越来越多,已经在全国不同区域形成了"跑路潮"。其中,浙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风似乎越演越烈,在"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20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跑路潮"实属罕见。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最发达的"借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不仅在先秦学术思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学批评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出了"文而致实"、"言必当理"、言情达志等文学主张,发出"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批评先声,对先秦文学观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录音师在录音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必要性,阐述了歌手在专业录音棚中影响其"注意"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了对歌手进行必要的心理"暗示"及有效"沟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孟子在解诗上为了避免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这个命题成了后世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书法能透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意志",好的书法作品凝聚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思.因此,我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也可借鉴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意逆志"来评价书法,使"必由意晓"的作品得到合理的解读,使"书如其人"的评价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13.
论实验室评估工作中的模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模拟评估"在高校实验室评估工作中的作用,论述了"模拟评估"的科学性,并介绍了"模拟评估"在实验室评估工作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三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赋予了女性应对生态危机的隐喻书写.在自然和生命秩序中,女性处于守成和家园的地位.女性由稳定的"在家"走向漂泊的"在场",隐喻了生态危机的多重性和严重性.小说中人类生存由女性选择,女性关于"在家"和"在场"的抉择悖论体现了各自的规定性.依存"在场"的生命本性,坚守"在家"的约束、爱与责任."在...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方言中"形 掉"的用法普遍存在,但在普通话中却很难找到类似的用法;"形 掉 了"、"形 补 掉 了"等在普通话中从不使用的结构形式在云南方言中成为一种习惯用法,其意义、功能与普通话中"了"特别是"了1"基本一致;此外,"形 掉"的否定形式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与普通话又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方言和共同语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相互联系,互有影响,同时也各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故乡》和《社戏》所确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归乡叙事"传统,不仅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叙事模式之一,而且还内含了"风景"的不同审美范畴。由此,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对鲁迅"归乡叙事"传统接续的同时,也于"风景"中寄予了不同的审美理想、文化理想。其中,徐则臣、李云雷、甫跃辉等"新生代"作家在新世纪的背景下对鲁迅"归乡叙事"模式与"风景"进行了改写,在接续鲁迅的"归乡叙事"传统的同时呈现出"风景"在小说中日渐消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正>在高悬着的"进步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的人类,终于看见了脚下芸芸众生的生存价值,特别是看到了梯脚旁边那些"表亲"呻吟与痛苦的模样。若没有了它们,人类还能"向上"攀爬多高、多久?与"表亲"相比,人类的远祖有太多的"先天不足"。但是,或许正是在强烈的生存欲望引导下,人类远祖的智能才有了特殊发育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其写作的乡愁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在乡愁诗的写作中,作者成功地运用意象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其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和《乡愁四韵》中,作者各自选取了四个典型意象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意象同时在空间中展开,表达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相似文献   

19.
程显谟后期的散文诗浓烈的生命意识,是在"行走"中完成的,在"行走"中完成了对生命内涵更深的认知,具有"生命行走"的美学意义,并因生命行走而构筑了心灵的风景。从"行走"与"风景"的审美意义出发,去发掘其诗美的价值内涵,去看待"行走"对于他人生的价值体现。由此,完成了他后期散文诗的美学依皈———终身行走。  相似文献   

20.
对近年来"秀"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调查。就"秀"在作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时候,新产生的用例分别作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考察用作动词的"秀"时,运用了配价语法理论。"秀"新产生的用法主要出现在本世纪初,在互联网及现代传媒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灵活地出现在多种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