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假木豆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Retz.)Schind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正三十三烷醇(1),正二十八烷酸(2),正三十二烷醇(3)正三十四烷酸(4),正三十二烷(5),正二十九烷(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东北岩高兰的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正二十烷酸(1),正三十四烷醇(2),苯丙酸(3),苯甲酸(4),豆甾醇(5),其中化合物1, 2, 4, 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百尾参Disporum Cantoniense(Lour.)Merr.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百尾参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烷(1),正二十五烷(2),正十九烷醇(3),棕榈酸(4),硬脂酸(5),二十二烷酸(6),蔗糖(7)。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马齿苋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对马齿苋全草的正已烷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亚油酸三甘油酯(2)、黑麦草素(3)、正二十六烷醇(4)、α-棕榈酸单甘油酯(5)、β-谷甾醇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干燥玉米须粉末甲醇浸提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利用核磁数据分析及与已知化合物相比较鉴化合物结构为:正十六烷酸(1)、黑麦草素(2)、顺式对羟基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3)、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β-谷甾醇(5),其中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从植物中寻找农药活性物质:乌桕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乌桕叶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N-苯基-1-萘胺,正三十二烷醇,9,12,1-十八三烯-1-醇和十六烷酸乙酯。从乌桕茎皮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β-谷甾醇,十六烷酸乙酯和3,4,3’-O-三甲基鞣花酸。  相似文献   

7.
红丝线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红丝线(Lycianthes biflora)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从其氯仿提取物中分得了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兰子酸(1),正二十四烷酸(2),β-谷甾醇(3),β-胡罗卜甙(4),丁香脂素(5),这5种化合物都是首次从红丝线中分离到的.  相似文献   

8.
枫香树叶乙醇回流提取所得的浸膏经溶剂分步萃取,经正相硅胶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反复层析、分离,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共从其乙酸乙酯部分鉴定出11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鉴定为香草醛(1)、丁香酸(2)、没食子酸乙酯(3)、连苯三酚(4)、没食子酸(5)、原儿茶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7)、正十六烷酸(8)、正十六烷酸甲酯(9)、正二十一烷醇(10)、12-羟基茉莉酸(11),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对玉柏石松的非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通过NMR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α-乙酰氧基豆甾烷-21-羧酸(1)和二萜柳杉酚(2),且化合物2为新的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的二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二维高通量色谱分离、纯化海参来源真菌Epicoccum sp中的海松烷二萜化合物的新方法。以甲醇-水为溶剂体系梯度洗脱,在流速为40 mL/min、主分离检测波长为254 nm,二级分离检测波长为220 nm的条件下进行分离,从15 g海参来源真菌Epicoccum sp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制备得到海松烷二萜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该方法简便、快捷且减少样品的不可逆吸附,为海松烷二萜化合物的制备型分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选择Y染色体特异的性别决定基因(Sry)作为新的细胞遗传标志,采用PCR技术对小鼠骨髓细胞重建造血的性能和造血重建小鼠骨髓中成纤维细胞的起源进行研究.将正常雄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受体雌性小鼠,PCR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在活存小鼠的骨髓、脾脏、胸腺和淋巴结中均具有供体起源的细胞.而正常雄鼠或5-氟尿嘧啶处理的雄鼠骨髓细胞输注给受体雌性小鼠后,造血重建小鼠骨髓中的成纤维细胞则为受体起源.由此可见,小鼠骨髓中的成纤维细胞与造血细胞具有不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法,分离并获得了不同人群血清中酯酶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高血脂、高血糖人与正常人的同工酶带,在酶的带数及活力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高血糖、高血酯人血清中的过氧化物酶酶带比正常人的酶带多.活力高;而高血酯人血清中的酯酶酶带比正常人的酶带少,活力低.  相似文献   

13.
对辽西(朝阴凤凰山)产酸枣的枣仁和果肉,用化学法、GC、GC/MS等方法进行了化学结构测定及定性定量分析和营养成份的分析。从果肉乙醇提取物中,确定出15种化学成份。从枣仁乙醚提取物及其残渣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别确定出8种和7种化学成份。10-十八碳烯醛和10,13-二十碳烯酸甲酯是从枣仁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发现的。在果肉中分析出17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香蕉内生真菌、放线菌类群分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采用内生菌分离法对华南种植的健康香蕉根、叶内生真菌、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研究表明:叶内部的内生真菌主要为盘长孢刺盘孢菌物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占60.77%;而根内部曲霉Aspergillus spp. ,青霉Penicillium spp.,拟青霉Pacecilomyces spp.的分离频率较高,共占70.4%。在根、叶内生放线菌中灰红紫类群链霉菌分离频率最高,分别占65.2%与78.2%;在整个植株中玫瑰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griseolus的分离频率最高(占57.7%),叶中该种链霉菌占69.0%,根中占43.5%。对峙实验表明:内生真菌在体外对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香蕉专化型)不显示明显的拮抗作用而内生放线菌则显示明显的拮抗活性,玫瑰浅灰链霉菌中有42.5%的菌株显示拮抗作用,该种链霉菌在提高香蕉植株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透骨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透骨消(花、叶)挥发油,叶挥发油得率为0.30%,花提取物得率为0.10%;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在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04种成分,鉴定出23个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烷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含量70.70%;花提取物中分离出132个成分,鉴定出12个成分,主要为乙酰水扬酸甲酯,含量82.64%。结论:大透骨消花挥发油成分证实其药理作用与传统民间用药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16.
茄子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的胞质DNA和核DNA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茄子(Solanum melongenaL)雄性不育株“正兴1号”(S)和可育株(F)的总DNA为模板,对6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筛选,找到5个其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扩增产物在茄子雄性不育系和对照材料间存在稳定差异的引物.将该5个引物同时扩增总DNA、核DNA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以总DNA为模板时得到多态性片段9个,以核DNA为模板时得到5个,以mtDNA为模板时得到9个.以总DNA为模板时得到的9个扩增片段中,有5个在总DNA和mtDNA中同时出现,而在核中没有出现,即认为来自mtDNA,这5个片段中,有4个来自可育株,1个来自不育株,说明不育株和可育株在mtDNA上存在差异;有4个片段同时出现在以总DNA和核DNA为模板的扩增中,但在以mtDNA为模板的扩增中却没有出现,认为是来自核DNA,这4个片段中,有3个来自不育株,一个来自可育株,说明可育株和不育株在核DNA上也存在差异.结果初步表明:新发现的茄子雄性不育可能是核质相互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块法对玉兰不同组织内生菌进行了分离,共纯化得到69株内生真菌.结果发现,玉兰植物的根、茎、叶中均可以分离得到内生真菌,根组织中的种类、数量明显多于茎和叶,占到分离总菌株数量的52%.其中分离于玉兰植物根部的No.37菌株对供试的7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形态鉴定该菌株为层出镰刀菌.在1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胚胎对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影响以提高胚胎移植率。方法采用经超量排卵的KM雌鼠与正常615雄鼠交配,取受精卵,分别将单胚卵、双胚卵、桑椹胚和囊胚、移入发情的假孕KM雌鼠的输卵管和子宫中妊娠产仔。结果移入单胚卵、双胚卵、桑椹胚和囊胚的假孕母鼠妊娠率分别为36.36%、42.86%、10%、27.27%,产仔率分别为46.58%、38.46%、58.33%、60%。结论移植双胚卵可提高小鼠的胚胎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番茄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下胚轴、子叶、叶柄不同类型外植体离体培养中有关细胞启动、分裂、分化以及器官发生作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番茄不同类型外植体在不同样的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表现明显差异:下胚轴、子叶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时,细胞启动早,生长快,分裂方式基本为无丝分裂;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时,细胞不规划的无丝分裂少于子叶,故下胚轴离体培养得到正常芽的比例高于子叶;番茄离体培养中不定芽通常发生在愈伤组织的周边区,也可起源于维管组织结节周围,形成层状细胞。不定根则由茎中柱鞘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从河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福建等省区采集虎头、克疫、紫花白、同薯8号、克新1号、克新4号和克新6号、燕子以及米拉等不同栽培品种感染PSTVd的马铃薯样品中,制备PSTVd粗提取物,以加拿大PSTVd强毒株系(S-PSTVd)和弱毒株系(M-PSTVd)作对照,采用往返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PAGE)进行株系鉴定.结果表明,感染中国不同马铃薯品种PSTVd的电泳迁移率均与加拿大M-PSTVd的迁移率相同.初步表明侵染中国马铃薯的PSTVd主要是M-PSTVd.用PSTVd虎头分离物,采用针刺块茎幼芽和叶片摩擦接种方法,分别接种到无PSTVd的健康虎头和克皮上.检测结果表明,在初感染和续发感染植株中,PSTVd浓度分布有共同的规律,从顶部叶片、中部叶片到基部叶片中PSTVd浓度依次逐渐减少.PSTVd接种明显抑制了植株生长,并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由不同品种初感植株收获的块茎,均有很高的PSTVd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