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戴维森的真理-意义理论基于对符合论与融贯论两种理论传统的内在缺陷的超越以及对奎因、塔斯基等人的技术手段的拓展.然而戴维森的理论内部存在技术上和哲学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继承和超越戴维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解"真理概念"的视角,继承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放在交往、解释活动中,超越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作为交往、解释活动中的反馈中介.作为反馈机制的真理概念可以作为一种真理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真——戴维森彻底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彻底的解释理论中,戴维森以真代替翻译,为彻底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形式理论框架;戴维森以真为核心的解释三元组,为彻底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经验理论框架;戴维森关于拥有客观性的真之概念是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先决条件的观点,为其采用以真为核心的解释理论提供了根本的理论论证。由此可见,真是戴维森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3.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87-92
社会模式生成并造就语言。语言不仅人类是最早的工具,而且是人类所独有的工具,更是人类最基础的工具——制造工具的工具——一种元工具。"元工具语言"的生成,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初级形态的形成。前语言阶段、声音语言阶段、记录语言阶段和机器语言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语言的低级形态,后两个阶段是语言的高级形态。语言的内在结构来自于长期的语言规范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反映人的内心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逻辑。语言的一步步发展,引领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语言交流在时空上所产生的张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语言的开放特性,从而在最广的空间范围,在最持久的时间长河里持续激发创新,成为人类进步的持久的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的论证过程由环环相扣的三个分论证构成。首先,维特根斯坦提出不为别人所知道的私人感觉是一种语法虚构;其次阐明即使有所谓私人感觉存在,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起私人语言;最后指出,即使有所谓私人语言,这种语言也毫无意义。他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种感觉可以为别人知道。感觉不是语言意义的终极来源,恰恰相反,感觉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与个人感觉相联系的语言总是公共语言,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充当一定的角色。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在心理哲学的层面进一步批驳了建立在实指定义基础上的意义理论,对观念论哲学的根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介绍欧根.维斯特在1948年发表于奥地利公开学术出版物上的一些学术思想,以期为人们深入了解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视角,也为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5 0年代是苏联数学发展的强盛时期 ,也是中国全面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时期。从中国数学发展的角度看 ,中苏数学交流对于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数学研究基础和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国和国际数学发展的背景出发 ,对一些原始档案材料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指出 2 0世纪 5 0年代中苏数学交流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这一时期数学交流在中国表现的主要特点即学习苏联对数学研究进行整体规划 ,有计划地重点发展数学应用和应用数学 ,继续发展我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强项专业以及重视数学史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苏联数学在 2 0世纪 5 0年代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了反“私人语言”论证。但是本文认为,他的论证并不充分。为了令人满意地论证“私人语言”或私人概念的不可能性,人们不能不求助于人有理性这一事实。在该事实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这一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公认的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前后两个时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与前后期都有所不同的中期阶段。而他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对哲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即对通常所认为的哲学性质的彻底否认。根据中期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哲学完全是我什1误用语言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应当是消除对语言的误用,由此就消除了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公文及法律条款因抽象名词过度使用及文件数量激增,受到包括普通语义学者在内的社会各方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激发了20世纪70年代的简明语言运动,直至2010年《简明写作法案》成功颁布.由于清晰、简洁、易理解的特点,"简明语言"不仅被美国政府推行,也被美国科学界运用于科学传播实践之中.本文在梳理美国...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技传播和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传播仅被视为既有知识的传递扩散,而未将知识创新与之加以结合考虑。本文以科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认为科技传播是知识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知识创新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目标,力图为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语言交往共同体的先验性--卡尔·奥托-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验语用学是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 -奥托·阿佩尔 (Karl-OttoApel)的代表思想 ,语言交往共同体是先验语用学的“阿基米德点”。文章分析了语言交往共同体的规范性和先验性 ,以及由先验性之争而引起的哲学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3.
14.
从公共性视角对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涉及的科普需求、科普事业、科普事业产品等公共性载体进行分析,尝试回答科技传播与普及为什么具有公共性,其公共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其公共性又具有哪些特征等问题。指出,科普事业及其产品在实质上是满足科普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途径与物品中介,但并非是唯一路径。随着科普产业的兴起,上述方式途径与物品中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内涵、研究范围及其翻译,分析该术语汉译混乱的外部、内部原因,提出在翻译该学科中的术语时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从而规范相关术语的使用,推动术语和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进入中国不过20多年,其许多概念、理论及表述经历着从“译介”到“本土化”的过程,在汉译中也存在着言人人殊、五花八门的现象,这影响着人们的理解、借用和传播。基于对术语定义及汉语词语细微差异的分析,对四组跨文化交际学术语提出了汉译建议,期望引起对该类术语译名规范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宋代出版在文明传承和汉语文化传播样态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宋代出版传播在技术进化中有两个重要表现:出版传播介质与技术的进化,从中可以看到技术进化对出版传播在文化创新、社会进步、汉字文化圈扩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梳理多门学科的两岸名词对照文献,发现当前文献较少提及工作步骤及逻辑思路。接着从实际出发,介绍两岸各自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审译的组织概况、定名方式及推动方向,然后总结参与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托付的两岸新闻传播学名词对照表的工作经验,包含:(1)选词思路;(2)定名步骤;(3)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普及除了国家立场和科学共同体立场外,还可以设想一种个体公民立场,这三种立场与三种科普模式有大致对应关系,其中传统科普对应于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立场,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对应于个体公民立场.作为科普新形态的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若干信条. 相似文献
20.
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技术传播史发展至今,媒介技术一直在霸道地延伸着人类的某些感观功能,然而,以往的延伸无一例外都只是人身体某些感官功能的单向度延伸.虚拟实在技术所显示的以往媒介不曾有过的种种品质,让我们有理由预测,在人类发展至今的传播史上,虚拟实在技术有可能破天荒地对以往因技术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片面延伸所导致的人类感观失衡担负起补偿责任,人类有可能在赛博空间通过沉浸式面对面交流而找回在场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