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通过对《撒谎的村庄》《扑克》和《上岭村的谋杀》新乡土小说三部曲的解读,从乡土、乡情和乡思三个层面,对凡一平的乡村文化心理进行阐释。认为《上岭村的谋杀》实现凡一平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堪称近年中国文坛的一部力作。因为它的出现,新乡土小说获得了有力的支撑。新乡土小说,不仅要唤起人们对乡土的体认,而且要接通人们与乡土的血脉,还必须抵达对今日乡村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意识引导下的乡土诗歌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与中国历史的和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着,在此"前景"下,具体地历时分析了陈有才"新乡土诗"创作从歌谣体向口语体变化所体现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年末,我国基层自治制度得到确立,但以往行政嵌入管理模式的依旧强势使得农村社区自治功能孱弱,内生性村治主体难以生成。在此背景下,新乡贤顺应了对有效内生治理主体的实际需要而回归村治领域。研究发现,太仓新乡贤治理的参与成员以有闲群体为主;组织运作依托于农村社区残存的公共性与关联性;监督机制是一种村两委与新乡贤之间的双向政治性监督。研究发现,该模式还存在人才类型单薄、制度规范缺失、行政干预程度较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关针对性建议,旨在探索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多元共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近日刊载一篇马克·霍索恩的署名文章,文章标题为“曾经无处不在的‘飞鸽’逐渐从视线中消失”,文章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人力成本上升”,使中国制造业天空上方的“小鸟已经飞走了”。  相似文献   

5.
促进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必须注入新的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促使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之一。近代尤其是现代的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扩大农民自主权”是农村初始改革的关键起点。从“治理”的视角出发考察农村20年制度变迁,认为改革在历史的进程中建构着一条“自我强化”的路径。即“扩大农民自主权”与“治理转型”的互赖过程:⑴通过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而形成农民自我治理的发展;⑵经治理的传递性而促使国家层面的治理变迁。因此,“路径依赖”使改革积累了巨大绩效且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人情法则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的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对应着不同的人情法则。本文认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工具性倾向日渐显现。人们在思考或移植现代西方某些管理模式时,应理性地对待和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人文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教育变迁的历史轨迹。指出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农村受挫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两种不同教育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30年代兴起的乡村教育运动是将教育变革与社会改造结合起来,并且立足于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变迁。这种教育变迁虽未能治愈农村中的“千疮百孔”,但这毕竟是中国农村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实现教育农村化的一种可贵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制度先后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以及税费改革后三个时期.本文从制度变迁分析入手,对这三个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制度先后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以及税费改革后三个时期。本文从制度变迁分析入手,对这三个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生育观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当前农村文化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中。在此背景下已婚农村青年女性的生育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征。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已婚农村青年女性生育观呈现出经济理性、个体价值凸显、传统家庭观念继承等多重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农村对于统治者、知识分子们甚或“城里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对他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好像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而中国的农村之所以这么的特别,费孝通早在40年前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中国农村集中概括为“乡土社会”。一个社会之所以跟“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块,那么这个社会上的人都是和“土地”粘在一起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是费老的阐述,不仅在40年前适用,在如今的中国农村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3.
俞丽君 《科技信息》2011,(13):199-199,164
近代以来科技思潮的主线即是对科技的认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前,内外交困下对于技术学习的现实选择成为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的大旗,则将国人对于科技的认识扩展到来了精神层面。建国后,中共在"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的论断基础上,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曾经用来对抗强权的城市街垒已经消失,如今,抵抗者已如同隐匿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灰衣人”一般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更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迁来考察、分析当代中国的分配制度。认真总结其经验,汲取其教训,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在上海兴起的集团结婚是传统婚礼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变式,与此前的传统结婚以及文明结婚相比较,集团结婚更体现了一种"简单、经济、庄严"的原则。集团结婚之所以能顺利进行以及受到民众的欢迎,与当时社会思潮、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政府的支持有直接联系。同时,集团结婚因为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显示了其无尽的潜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消极“学龄”变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经过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思想存在一种“学龄”变迁现象。文章在肯定该现象积极面之前提下,就其消极面进行从现象到成因的层层剖析,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拉牛上树”是保存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的侗族传统仪式。这一仪式流变的过程说明,侗族传统仪式中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事实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有许多与“拉牛上树”类似的仪式。这些类型各异的传统仪式是侗族社会存在发展和侗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民族地区乡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乡土和谐的助力。  相似文献   

19.
政治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新闻的政治属性使新闻成为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上层建筑之一,政治文化的变迁必然导致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的角色转变,新闻角色转变又反映出政治文化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新闻从完全臣服于政治到按新闻规律运作,从政治的附庸和工具变为政治的良友和帮手,新闻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五四"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文化几个文化阶段的分析,透视出文化变迁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