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围绕被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极力推崇的创作禀赋--"消极感受力",采用新批评"文本细读法",仔细研读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并通过分析该剧在戏剧类型、人物塑造以及结尾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歧义性,指出该剧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消极感受力".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之后的《晨钟报》总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晨钟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李大钊曾经出任过其第一任总编辑。但在李大钊之后该报还出现过哪些总编辑,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人论及过。若把《晨钟报》和有关史料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在李大钊之后《晨钟报》至少还出现过陈光焘、“春冰”、刘以芬等三位总编辑。  相似文献   

3.
卢贤明 《海峡科学》2012,(12):45-46
侨乡报是县市级侨乡地方政府的机关报,同时又具有侨刊乡讯之功用.它不仅要肩负着宣传好党的政策,而且还肩负着“传递乡情、连结乡谊、服务三胞”的三重任务,既是侨乡地方政府和海外华侨联系的桥梁,也是侨乡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该文以《福清侨乡报》为例,着重探讨了侨乡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重要报刊。许多维新派出于对清政府顽固势力镇压戊戌变法的痛恨,在《清议报》上积极宣传西方的自由思想,如天赋自由、政治自由等,攻击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专制主义。然而,维新派内部对自由的认识并不一致,康有为多次对梁启超等人对西方自由思想宣传的激进性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后,外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近代思想启蒙:外报所传播的西方民主政治引发了魏源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质疑,它所传播的西方自由贸易理论使魏源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外报对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促使了魏源等人去"睁眼看世界"。  相似文献   

6.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宣扬“五族共和”理念;以多种形式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中央政府的对藏政策;关注涉藏机构的变革,及时传达涉藏信息。研究《藏文白话报》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变迁,也可为批驳“西藏独立”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安徽最早的民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为家乡安徽创办的革命刊物,对安徽革命运动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开拓。介绍了《安徽俗话报》的由来、办报宗旨及影响,分析了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期的陈独秀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一直都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我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主要阵地,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这里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学生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博弈分析,并在合作博弈的"一报还一报"思想指导下,探讨了课堂教学管理及制度改进的必要性,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基于博弈的课堂管理约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企业新闻报道,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企业报,受服务对象特定、发行范围较小、出版月期长等不利因素影响,往往陷入内容无特色、形式呆板的误区,新闻报道成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领导不去看,群众不想看”,“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办好企业报,我认为只要遵循新闻报道贴近性的规律,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目绕企业中心站工作,为企业,为职工群众搞好服务,办出企业特色,企业报是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禁闭》和《现实一种》都是寓言性的小说,注重从荒诞性的角度去开掘人的生存本相,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现实一种》是余华的短篇小说,它表现了人类生存的荒诞体验和孤独感。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分析他们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成就,从而获得其时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2.
报纸在如今报业营销战场上面临着新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从降价销售到版面扩充再到促销,各个报业集团为了争取市场和受众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谋求发展的契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地铁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本文以广州《羊城地铁报》为个案,从新闻传播史研究视角分析了中国地铁报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目前,社区报在我国报业市场中发展尚不成熟,我国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给社区报带来了创新机遇。《新民晚报社区版》的率先创新具有典型性,打开了上海社区报市场的缺口。上海庞大的城市空间,成熟的社区配置,需要社区报满足人们的社区消费与生活信息需求。本文以上海为标本,重点分析了新民晚报成功的创新模式,并通过参照和对比,指出了目前社区报力量微弱的原因和问题所在,最终针对其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受善恶果报观影响,我国古代小说多有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尤其在明清小说中更是如此。大多明清小说比较直露地宣扬善恶果报观,而《儒林外史》却表现得相对"冷静",甚至还有嘲讽的文笔。这反映了吴敬梓较为复杂的创作心理:一方面受当时社会盛行的民俗文化影响,不自觉地在文中体现着劝善惩恶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持批判态度,对善恶果报观也进行着一定程度的怀疑与嘲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报业的真正产生在近代,戊戌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女报人裘毓芳和她的《无锡白话报》。受维新思潮影响,裘毓芳的报纸显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极力鼓吹变法。传播西学、提倡白话,并开设新闻专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报人,裘毓芳和她的《无锡白话报》在我国报业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太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料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太一”进行考证 ,确认其出现乃原始母性崇拜的遗留 ,先秦诸子借用之作为解释万物起源的宇宙本原 ,秦汉时期受燕齐方士的鼓吹 ,才由万物之化育者变为万物之统治者 ,汉武帝始立为最高神。“太一”的原形“太乙” ,在齐鲁俗语中为媒神。东皇在古人观念中为伏羲 ,与之相配的“太一”为女娲 ,《九歌》实为迎高媒神女娲的一组祭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报业市场的日趋开放和完善,企业报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质疑的受到了挤压和冲击。新闻策划的合理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报主动迎接挑战,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做好宣传报道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人权宣言”,比卢梭的《契约论》早100年的光景。书中记载了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大胆地提出了诸多改革设想,为当时浑噩的思想界吹来了一丝凉爽的清风,对后世影响广泛。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明夷待访录》仍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政治哲学与黄老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时间来都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结合中唐藩镇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传》《捕蛇者说》等名篇与“因天之则”、“贵清静而民自定”、“我无欲而民自朴”等黄者政治理念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