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十八世纪是欧洲戏剧美学的时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和莱辛共同倡导创立的市民剧(亦称严肃剧或正剧)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新型剧种在形式上打破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严格界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同时共存于一个整体之中,戏剧语言是接近大众日常用语的散文而不是雕琢的韵文;在内容上,一反王公贵族作为悲剧英雄,下层人民作为喜剧嘲笑对象的传统,以普通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第三等级)作为戏剧的正  相似文献   

2.
文明新戏与日本新派剧黄爱华文明新戏是中国戏剧开始现代化历程后学习外国戏剧的第一个产儿,它的诞生并茁壮成长,表明了西方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在中国移栽、培育的成功。但是,文明新戏学习、借鉴西方戏剧,却不是直接取道欧洲,而是经由了日本这个“中转站”,通过师法...  相似文献   

3.
董每戡提出了以"剧史家"说为核心的戏剧本质观。董每戡的戏剧观是在中、西方戏剧美学思想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得益于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这使他对戏剧问题的探索更好地落实为具体的艺术实践,也使他对戏曲艺术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4.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复仇剧以重点表现人相比 ,中国古典悲剧更注重表现情。大团圆结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开明天子和清官的企盼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传统审美心理的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悲剧的这一审美特性有明显的缺陷 ,然也有其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戏剧春秋》作为抗战时期以理论为主的大型戏剧刊物,在其出版的两年中通过设置专栏、特辑等形式组发了一批戏剧理论和批评文章,对“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历史剧问题”、“国外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抗战剧运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抗战戏剧理论的建设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引领和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歌剧的产生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这并非是突然而来的偶然现象,而是文艺复兴时代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发展的结果。一、16——17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1.歌剧兴起于16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有两种从神灵赞歌曲发展而来的宗教戏剧:一是在乡村演出的神迹剧,一是在城市演出的神迹剧。在意大利的宫廷戏剧里还有田园剧,情节剧,幕间剧和用牧歌风格写的戏剧。这些戏剧品种都是歌剧的前身。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那时有一些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进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它在文化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讦的戏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态──自我之剧。这首先是他的非功利的以表现剧作家的哲学探讨和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戏剧观。其次是其戏剧人物也具有剧作家的“自我性”,往往有与剧作家同一的精神追求与困感。再次是在戏剧形式上采用“案头剧”形式,难以在舞台上表演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10.
论易卜生,契诃夫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 ,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对于中国“五四”问题剧、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之对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认为易卜生促成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初潮 ,而契诃夫则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化。但中国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道路 ,而是始终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风貌  相似文献   

11.
《樱桃园》戏剧冲突的淡化,戏剧的生活化是契诃夫一直追求的目标,契诃夫的戏剧走出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范畴,这一特色直接影响后来的现代派戏剧。“停顿”是契诃夫的戏剧节奏的最主要的律动。也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节奏,这是剧作家深刻理解生活规律的真实记录。《樱桃园》的戏剧结构削弱了戏剧冲突和戏剧悬念,这种戏剧结构无法靠戏剧性来取胜,这同契诃夫追求戏剧生活化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梅根·特里的戏剧创作一直聚焦于美国战后的女性在自我身份上的各种焦虑和困惑,为了更好地探讨新时代的女性话题和社会问题,她以自己独特的转换剧创作以及强烈的社会意识对传统戏剧形式,特别是女性戏剧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富宁壮剧是当地壮族民间传统戏剧,是云南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剧的兴衰和发展与传承人息息相关。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壮剧依托传承人生存发展,没有传承人,就没有壮剧,也失去了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戏”“剧”二字皆产生于先秦蜡祭活动中,“剧”更直接是蜡祭中扮演虎与田豕搏斗的场面记录,此种角力表演由娱神而娱人,遂演化为戏剧。“戏”“剧”二字的创造实是我国戏剧产生于先秦时代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6.
北路壮剧是壮族传统戏剧的重要品种之一。北路壮剧在唱腔类型、词曲结构、调式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理念、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欧洲民族主义十分盛行。各国民族主义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步,具体任务也有所不同,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反封建宗旨;它宣扬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传统,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民族权利,致力于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欧洲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思想武器,既有推动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有反动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1854年初版)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这篇著作在当时即受到资产阶级音乐界和哲学界许多人的重视,并引起了不断的争论。一直到现在,他的观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思想中还有相当大的影响。音乐美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这领域里,有着各种疑难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我们在这里仅就汉斯立克的“音乐的情感的表现”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是我国介绍的第一位西方戏剧家。他的作品清末便输入中国,“五四”以后译介种类更多,影响也日益扩大。莎剧很早就搬上了中国戏剧舞台。建国后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被译成中文出版,莎剧的演出更为普遍,莎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有力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以他渊博的学识、卓著的才华,在诗歌和历史剧方面作出了不朽的建树,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不仅是抒情诗人,而且是戏剧诗人。他所创作的历史剧是戏剧,也是诗,是诗和剧的高度结合。他说“诗是文学的本质,小说和戏剧是诗的分化。”他强调在小说戏剧中所包含的诗的成分:“小说和戏剧中如果没有诗,等于是啤酒和荷兰水走掉了气,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木乃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