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论述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末四灵、江湖派等宋代诗派对宋初 “晚唐体”派的艺术特征的革新及继承,探讨宋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晚唐时期,一大批方外僧侣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僧继承贾岛等人的“苦吟”传统,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高的创作成就。而“苦吟”之所以成为诗僧普遍采用的创作方式,并且形成唐代诗坛上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既与当时的普遍风气和创作传统相关,也有其不同于世俗诗人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晚唐五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诗格于晚唐五代时期再度兴盛并形成了不同于初盛唐诗格的独特风貌。晚唐五代诗格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唐代中后期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许多文人投身学术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第二,中唐儒学的复兴和禅宗在中晚唐时期的盛行,对晚唐五代诗格的思维方式、体式风格、阐述方式以及理论术语等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唐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苦吟"风气成为促使晚唐五代诗格兴盛重要的文学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晚唐五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诗格于晚唐五代时期再度兴盛并形成了不同于初盛唐诗格的独特风貌。晚唐五代诗格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唐代中后期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许多文人投身学术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第二,中唐儒学的复兴和禅宗在中晚唐时期的盛行,对晚唐五代诗格的思维方式、体式风格、阐述方式以及理论术语等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唐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苦吟"风气成为促使晚唐五代诗格兴盛重要的文学氛围。  相似文献   

5.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僧诗,虽然大多都深深打上了佛教禅林的烙印,但是他们多描绘所居寺院一带壮观的自然山水、清幽雅静的寺院庙观,抒写山居生活的惬意情怀,以独特的方外视野看俗世红尘,以禅眼佛心观照万物,发挥一切能力营造幽远清雅的意境,让禅情诗意在他们的作品中极致相融,因而在作品审美取向方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风尚,那就是清幽雅静的独特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7.
根据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对部分中晚唐诗人划分为六个派系,而后世学者对这种流派的划分方式多有异议,还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清奇僻苦”一派划分也不合理的状况,结合这一派诗人的生平,对诗人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以说明张为《诗人主客图》对这一派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元祐体是指苏轼文人集团于元祐年间以京城为主的唱和活动所形成的诗歌风格,突出表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受此风气影响,秦观元祐诗也有较明显的元祐体特征,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也残留着元祐体的一些弊端。但总体而言,秦观此期具有明显元祐体特征的诗歌并不多,成就上也无法与苏黄比肩,故世人谓其诗不似宋诗,但秦诗也规避了宋诗过于追求奇字、险韵、僻典等缺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清新"藕神"的李清照是我国最著名的女性词人。她脱颖而出于宋代,流传至千秋万世。李清照一生颠荡流离、贫富辗转,尝尽了人世冷暖。自然地,她的情感、遭遇、命运都会深情渗入诗词字句之间。她的词风根据经历的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的些微差异,在整体上则呈现出飘零感伤的色调,被世人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的"易安体"词突破了狭窄的闺阁庭院的描写范围和娇嗔哀怨的词曲主题,且在风格上转秾丽为清新,转香粉为青黛。无论采词、内容、词境,还是形式、手法等方面上都颇有新意,为婉约词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几年网络产生的流行网络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体的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发展影响等,从语言学角度探究其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安祖先生《〈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中对“元和体”界定有误。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对于元稹未将讽喻诗归入“元和体”,张安祖先生解释为:“元和体”当时并非关名,元稹对其讽喻诗格外珍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故将讽喻诗排除在“元和体”之外。经过考察,这一解释并不能成立,故“元和体”之界定应依元稹之说。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咸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维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晚唐诗坛上,杜苟鹤诗歌为严羽《沧浪诗话》列为“杜荀鹤”体,评价甚高。本文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律诗的通俗化、浅近通俗的语言、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杜苟鹤体”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肯定其为唐诗的发展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6.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7.
韦应物的哀悼诗思想内涵比较复杂,除了表达人一逝不返、万事成空的悲剧感之外,还渗透着无人能体会的繁荣过后的孤寂、沧桑过后的虚无以及佛教的看穿和试图超越,有一种铅华洗尽之后的至真、至情、至美.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从细微处入手,抓住细节,通过对比、反衬手法来抒发哀情.然而借鉴过多和写景过实决定了韦应物在中国哀悼诗史尤其是悼亡诗史上只能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19.
"不墨守盛唐"几乎成了近代"宋诗派"审美宗趣的最大表征,尽管这一概括显得较为含混不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诗派"所取法的诗法家数是以特定的文本为实质内容的."三元"与"三关"说为"宋诗派"主流所孜孜追摹的范型文本,但具体辨绎,各家所宗主的模本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各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其羽翼的多向拓展,又从各方面丰富了"宋诗派"的诗学内涵,也为"宋诗派"开拓出宏阔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影响河南省中学实施"体教结合"的因素。结果表明,多数学校对在中学实施"体教结合"是有共识的;各学校建立业余训练运动队的动机呈现多元化倾向;大部分学校有能力保证年度较系统的训练,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