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扼要介绍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初始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方面解释《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合理性以及独特之处,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作品和译者的选择遵循了初始规范;英译本整体的西化风格受到了首要规范的影响;英译本的结构安排和措词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于丹哭了     
于丹的名字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论语》、《庄子》的推出,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一书为了解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中国古代礼俗》虽然着眼于普及,但也有较高的学术品位,这道德表现在剪裁适中,取舍得当;其次表现在语言的深入浅出,知识的厚积薄发;书中所附的插图对于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近来于丹《心得》争议颇多,有反对的,有力荐的。引发了一场百家争鸣的论争,各家各派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于丹《心得》的艺术魅力,遮挡不住于丹《心得》的美学光环,阻挡不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美学价值。重新探讨于丹《心得》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丹《心得》的正确理解,而且对于推进文学批评乃至文艺理论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代研究《论语》的著作为数众多,这些《论语》学著作,共同构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论语》学史。通过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论语》学著作,可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使人们洞察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为其他学术开一条便利的途径。”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一部相当规模的《论语》学史的研究力作出现。唐明贵先生的《〈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下文简称《论语学》)适时而作,弥补了这一学术上的缺憾。但是正如赵伯雄先生在其《春秋学史·序》(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叹言:“就当时学界一般的研究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文化态度"出现了严重分裂这两年,在电视上讲《论语》的于丹火了,不过争议也如影随形。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备受争议的不仅仅是于丹本人,更有《论语》本身的价值。有人强调,以《论语》为发端的儒学——进一步则是以儒学为重要代表的国  相似文献   

7.
近日,"学术超女"于丹在巴黎开讲。讲演虽然以《论语》为题,但她旁征博引,面对生活在巴黎的华人华侨,不仅用儒家,也用道家、佛家哲理乃至诗人李白的名句侃侃而谈。座无虚席的巴黎潮州会馆内,四百多位老老少少和这位北京长大的中国女学者共度从经典到心灵的  相似文献   

8.
"国学热"的社会背景下,出版业也紧随潮流,从深厚的国学知识中挖掘、策划选题,《于丹〈论语〉必得》《品三国》等国学精粹解读类图书的畅销为出版社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出版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热点。本文通过介绍"国学热"背景,总结国学类图书的类别,分析国学类图书选题热的原因,并预测此类图书的市场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始于何时,我认为是一个值得探讨,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因此,才不揣浅陋,写了《略谈〈史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一文(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和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当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文章发表以后,自己感到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阐明,也需要补充论述与之有关的问题。所以又写了如下意见,不当之处,敬希专家和读者指出。  相似文献   

10.
王先谦《庄子集解》是庄学中非常重要的书。地方也“间下己意”,标揭对庄子思想和写作艺术的见解。性质和作者等,王先谦也有独到的观点。它基本上是由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删略辑成,有的对于庄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如《庄子》一书的  相似文献   

11.
梁滨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14
学界一直对汉语词类进行着研究,数词当然也会成为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数词的不同,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各家观点不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现代汉语中的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的用法有实指和虚指两种。  相似文献   

12.
用接受美学的基础理论观点,分析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对《三国演义》、《论语》等古典名著所做的解读,认为《品三国》等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解读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信息内容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让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钱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的著作《论语新解》,旨取通俗,以务明《论语》本义为主,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指出了一条有别于学术探讨的读书道路。他的经典普及工作不仅是对《论语》的毕力钻研,也流露出对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殷殷期待。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学者对关系的研究,从关系的定义、对关系的认知、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双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背后是强大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持续影响力。正确引导和利用好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话领域对现今学术界而言,乃是一块静待开发的处女地;可供挖掘、深究的地方甚多。张一平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是诗话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结构谨严、史料详博,论题独树一帜,见解新颖,不但填补了中国古代诗话研究领域的空白与缺憾,更是近期学术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19.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20.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