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传播、积累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任,编辑工作从产生开始就是受一定的审美意识指导进行的,编辑美学是随着人类生活进步,编辑事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和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较好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优秀的出版物必然融入了编辑美学素养的灵魂和美学创造的实践,时代需要编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积累审美经验,使报刊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2.
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都市文明对乡村文明、文明对自然的胜利,造成这个凄婉哀伤的爱情悲剧。重新审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是这篇小说传达出的生态呼唤,如果历史的发展要以文明战胜自然为代价,其结果必然是整个人类的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身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英雄,神也好,人也好,英雄们博大坚忍的精神和伟大的劳动激励着原始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使人类逐渐从混沌朦胧走向文明,人类社会在缓慢中曲折前进着。  相似文献   

4.
讲解员是人类思想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传播者,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新的时期,博物馆、纪念馆事业呼唤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讲解员。它关系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系到纪念馆宣教事业的持续发展。这里就如何做纪念馆优秀讲解员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与同行朋友们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地因其自然、历史、社会诸因素影响,国家与法律诞生模式不尽相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从实物资料证明了中国文明诞生于夏代以前的龙山时代,而对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及夏代以前传说时期社会情的分析也佐证了这一观点。生产发展和思维发展是中国国家和法律产生发展的其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03,(11):11-13
<正>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世界文明吏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然选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无不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进而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整体推进,最终走向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县域经济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和基本单位,自然要受工业化影响,同时也影响工业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7.
《李自成》的巨大成功与社会效应,促成了历史现实主义规范的确立,并对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及当代文艺思潮的发展,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逐渐叛离这一规范,并且规范自身也在发生蜕变。历史现实主义规范被确立、承传、叛离及其发生蜕变的命运轨迹既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折射了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焦熙字  程强 《科技信息》2011,(13):740-740,745
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许多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遵循,准确把握历史主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守人民立场,拓展国际视野,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增强定力和长期执政的底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涵,积蓄力量,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生产民俗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风尚,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三者组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它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产民俗密切联系,在福州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民俗的发展,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在不停地演变,家庭关系也由传统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传播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信息的传播方式的变化和传播水平的高低,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社会传播三大类型的逐渐形成,以及由人际传播为主经组织传播为主向大众传播为主的历史演进,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也就是说,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是否出现了以大众传播为主的较为完备的社会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赵红芳 《科技信息》2013,(2):480-481
书籍的出现使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而书籍的装帧也是伴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书籍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时代进步而走向成熟。中国古籍的装帧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因为不同文字的载体、书写材料、书籍制作等原因而兴起、发展,最终走向了成熟。以中国的两大发明作为中国古籍装帧分期划分的标志,将中国古籍装帧的分期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进而全面展示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  相似文献   

13.
人类采矿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开始进行生产活动的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几千年来,采矿科学技术在同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大多数学科领域知识的、对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它经历了人类社会整个发展阶段,曾经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后也仍将为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列宁说:“要继承……马克思的事业就  相似文献   

14.
《尧典》"幽州"是史前洪水时期自然形成的人文地理区划,其文化中心区域在燕山以北。幽州的地望与考古学界所提出的辽西古文化区的地域范围是基本相合的。幽州形成的文化根源在于辽西区红山文化的长足发展。从龙山时代早期的小河沿文化开始,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呈现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趋势,辽西地区从此失去了曾作为文明起源中心区域之一的重要地位而逐渐沦为文化边缘地带。这便是《尧典》"幽州"并入《禹贡》"冀州"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作为一项“使人成其为人”的价值性、文化性、科学性活动 ,是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走向高尚、智慧、成熟、理性、文明的事业。教育事业所承担的“使人成为人”的特殊使命和职责 ,表明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运行逻辑 ,有自己独特的主导思想、精神境界、价值标准、道德水平和行为原则。人们只有以敬畏、尊重、爱护的感情和态度认真地理解教育、尊重教育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发展科学文化、对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对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价值 ,才能真正让人们享受到教育可能创造的文明和美好生活。然而 ,在现实社会活…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在社会中的形象的不同认识。从由于科技水平低下而使人们对自然敬畏,到科技的发达而使人们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进而形成技术统治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再到由于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而使人们对技术产生困惑,技术在人们的心目中也逐渐演变为斯芬克斯、宙斯、撒旦等形象,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的不同态度。对新时代,或当人类逐渐走向后现代社会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技术的社会形象问题,从科技史与自然观的角度加以历史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现时代技术问题以及由于技术应用而出现的社会问题,还应该依靠技术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进而走向技术乐观主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发展,而又能动地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现我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有所发展,工作开始走向正轨,服务质量也在不断的捉高。从建国以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条规律:凡是经济建设发展的时候,图书馆就受到重视得到发展,就能充分发挥侨胞凡是经济建设受到干扰的时候,图书馆事业就受到破坏,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对诗体、诗风、诗法、诗意及诗歌历史发展源流叙论等方面;二是在集中地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为、吕本中、方回、许学夷、叶燮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9.
经从宇宙自然的演化,到人类社会的诞生与发展,并从个人、人类社会及宇宙自然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九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本源性研究,且作了属于或同类的归纳及无关的排除后,个人及人类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共涉及:物质、政治(制度)、精神、生态、人生五个方面,即五大文明领域。人类在对“五大文明”领域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宗教、哲学六大科学与技术。六大科学与技术,由于不同人群与地域的区别,则往往因时因地甚至因人制宜地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独创性的五花八门而异彩纷呈的多样文化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就是五大文明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