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流化床加压富氧燃烧过程动态特性,建立了流化床加压富氧燃烧过程动态模型,充分考虑了燃烧气氛和燃烧压力改变对炉内燃烧以及烟气组成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分别研究了送风氧浓度、燃烧压力以及燃煤量改变时,炉内床温和烟气中各组分体积分数的动态响应,并对其在不同氧浓度和燃烧压力下的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氧浓度、燃烧压力以及燃料量阶跃增加10%会引起炉内床温升高,其中密相区响应速度更快;同时,烟气中各组分体积分数在不同参数扰动下响应各异,主要受到此时炉内燃烧状况以及对应的风量、燃料量改变的影响.此外,床温和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在压力以及氧浓度突然增加时的动态响应分别在高氧浓度、高燃烧压力下更明显,响应速度更快.整个变化过程中,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为90%左右,烟气中O_2体积分数在8%以下.研究所得相关动态响应规律可对后续控制系统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超临界660 MW塔式锅炉末级过热器炉内外壁温测点数据,分析在不同负荷下炉内壁温与炉外壁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机组运行过程中,要关注管屏以及同屏管间热负荷分布情况,以便及时通过燃烧调整消除热偏差;随负荷变化,炉内外壁温变化趋势相同,炉外壁温经估算后能够反映炉内管壁的实际温度;壁温监测需要炉内外壁温测点相互配合,以防炉内温度测点所在位置不是热负荷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富氧燃烧会对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以130 t/h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对助燃气体(O2/N2)在3种不同氧气体积百分数(21%,23%,27%)工况下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3种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场分布,烟气流场特性,火焰长度.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燃料着火速度更快,燃烧更稳定,出口烟温逐渐降低,炉内烟气流速逐渐减少,强化了炉内传热效果,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4.
SiO2还原对高炉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是衡量炉缸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而SiO2在风口前被碳还原对其产生的影响一直被忽略.通过实验研究了高炉风口前不同位置的试样,得到进入风口回旋区焦炭的温度和不同位置试样渣中SiO2的含量,从而确定出在风口回旋区SiO2的还原率,并建立了考虑SiO2还原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公式,最后在富氧喷煤的条件下,分析和讨论了煤粉中灰分变化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精密自动绝热热量计测定了配合物Zn(Val)SO4·H2O在78~373K温区的摩尔热容,通过热容曲线的解析得到该配合物起始脱水温度为327.05K.将该温区的摩尔热容实验值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摩尔热容(Cp,m)对温度(T)的多项式方程,并计算了它的各种热力学函数.此外,用惰性气氛下的TG DTG及DSC对该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煤燃烧氟析出特性与影响因素试验(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模拟固定床的管式炉煤燃烧气态氟化物析出试验装置和方法,通过燃烧试验获得了燃烧温度、停留时间、燃烧气氛等燃烧条件对气态氟化物析出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煤中氟析出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不同温度区间,温度对排放率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停留时间对燃煤氟化物的生成有重要影响;氧化性气氛对氟化物生成影响不大,随炉内气氛由弱还原性气氛向强还原性气氛的转化,氟析出率明显降低,对氟化物生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防止硫镓银多晶合成中容器爆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硫镓银多晶合成实验过程中容器易发生爆炸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两温区气相输运、温度振荡合成AgGaS2多晶的新方法,即通过分段升温同时旋转合成炉逐步消耗参与反应的硫,然后在高温进行两温区气相输运反应后再进行温度振荡混合反应,减小反应过程中合成管内压力,避免了容器爆炸的发生,获得了高纯单相的AgGaS2多晶原料。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焚烧炉炉内冷态流场及生活垃圾颗粒冷态分层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密相区和稀相区的流场存在较大差异,密相区u、v、z值较稀相区大得多,湍流强度大,扰动强烈;稀相区流场横向扰动很弱.不同粒径的垃圾颗粒在炉内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流化风速1.5~2 m/s时,小于1 mm的垃圾颗粒集中在炉膛上部,大于5 mm的垃圾颗粒沉积到炉膛底部.风速从0.8 m/s增加到2 m/s时,风速越小、粒径差异越大,分层越明显.随着风速的增加,不同粒径垃圾颗粒分布趋于均匀,分层现象减弱.当风速小于1 m/s,炉内整体流态化及循环状况较差,1.5~2 m/s的流化风速对生活垃圾流化床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电厂330MW四角切圆锅炉NOx排放质量浓度高、炉内结渣严重的问题,提出基于多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的燃烧器改造方案,运用FLUENT软件对改造前后锅炉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和试验数据得出:改造后,浓相一次风反切对炉内燃烧有一定影响,煤粉气流对水冷壁冲刷减弱,结渣现象明显改善;煤粉着火稳燃得到强化,主燃区CO质量浓度增大,炉内还原性气氛增强;燃尽区下部形成的NOx还原区对降低NOx排放质量浓度有积极作用;炉内最高温度下降80℃左右,NOx排放质量浓度降幅达47%左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优良的耐火材料,镁铬砖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用高温窑炉,其损毁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温窑炉的工作状况.不同类型高温窑炉用镁铬砖由于工作环境不同,其损毁机理存在差异.分析了RH炉、炼铜炉、水泥回转窑等典型高温窑炉用镁铬砖的损毁机理.结果表明,熔渣的化学侵蚀、温度急剧变化引起的裂纹和结构剥落是导致RH炉用镁铬砖损毁的主要原因;熔渣的化学熔蚀及熔体的渗透、炉内SO2气氛引起的结构疏松是导致炼铜炉用镁铬砖损毁的主要原因;水泥熟料液相的化学熔蚀、窑内还原性气氛引起的结构疏松及碱盐作用引起的裂纹是导致水泥窑用镁铬砖损毁的主要原因.损毁因素中,熔渣侵蚀及渗透是造成镁铬砖损坏的最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德拜模型研究了金属晶体与绝缘体晶休的热导率,分别讨论了在不同温区金属与绝缘体热导率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往低温接触热阻测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液氮温区及以上,77 K以下温区的固体接触热阻数据鲜有报道.基于RDK-408D2型二级G-M低温制冷机,采用叠片法测量不同粗糙度和螺栓转矩下黄铜样品在10~30 K温区的接触热阻,并讨论不同因素对接触热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温区黄铜接触面接触热阻值在6.89×10-4~1.86×10-2 m2·W/K之间,接触面粗糙度越小、温度越高、螺栓转矩越大,接触热阻就越小,结论与常规定性认识相符.该低温实验数据能够为相关低温应用设计中的连接热阻计算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井式气体渗碳炉中,采用滴注法进行气体渗碳时,炉内气氛中的化学反应往往达不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用建立在化学平衡基础上的间接法对炉内气氛的碳势进行测量和控制,不易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提出采用热丝法直接对炉内气氛的碳势进行测量和控制,阐述在这种条件下在不同碳势的气氛中渗碳时,工件表面碳含量、渗碳层深与渗碳时间的关系和沿层深碳浓度分布的预计,以及渗碳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结果表明,控制精度碳势为±0.05%,表面碳浓度为±0.05%,层深为±0.1mm;沿层深各点碳浓度分布的预计值与实测值偏差±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炉内高温区的多种物理、化学过程进行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利用化学反应自由焓判别各种反应的可能性。文中认为Al_2O_3分解的一系列铝的变价氧化物在高温区只能以气态存在,且对熔体污染小;强调碳和钼的挥发对熔体的污染是造成晶体中存在散射颗粒的主要原因;并指出高温区O_2,CO和CO_2对抑制熔体的气氛污染是有益的。解释了Ar CO_2气氛能显著减少晶体中散射颗粒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称重法、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可伐合金(Fe-29Ni-17Co)在模拟现场N2/H2O二元气氛下的氧化行为. 可伐合金在1000℃不同露点的N2中氧化的增重曲线表明其氧化动力学遵循抛物线规律. XRD和SEM分析显示了在上述条件下表面氧化物的组成和形貌. 通过热力学计算说明可伐合金在现场的N2/H2O二元气氛下氧化时,外界空气会渗入炉内增加氧分压,导致表面氧化物中不可避免存在α-Fe2O3. 在露点温度较高和氧化时间较长时,生成α-Fe2O3的数量会超过Fe3O4.  相似文献   

16.
SrTiO3基电容-压敏复合功能陶瓷材料具有优良性能,本文通过草酸盐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r,Ca)TiO3陶瓷的超微细粉末,对不同烧成温度,中温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及不同烧成气氛对材料的介电性能的影响作了综合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空气转炉和氧气顶吹转炉的炉龄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间歇时间越长,炉龄越低。很多人都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间歇期间炉内氧化气氛对焦油白云石炉衬进行脱碳;间歇时间越长,脱碳越严重。 我国目前的全氧侧吹转炉,空炉期间仍然供给一定数量的油和氧,以保护氧枪。大家认为,如能适当控制间歇期间的油、氧供应,保持炉内为还原性气氛,则可以避免或减轻炉内脱碳,甚至可将炉衬内表面的氧化铁还原,有利于提高炉龄。因此,我们决定对间歇期间炉内的气氛进行测定,以便查明为保持间歇期间炉内还原性气氛的合理供氧供油参数,达到既  相似文献   

18.
在氮基保护气氛中,应用氧探头自动控制炉内气氛的碳势,对GCr15钢球进行加热光亮淬火,研究了气氛碳热的变化对加热时钢球表层质量的影响通过金相分析,获得了优质钢球最佳控制参数,从而提高了轴承钢球表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SrTiO_3基电容-压敏复合功能陶瓷材料具有优良性能.本文通过草酸盐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r,Ca)TiO3陶瓷的超微细粉末;对不同烧成温度、中温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及不同烧成气氛对材料的介电性能的影响作了综合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竹材炭化过程中,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工艺参数,但还必须考虑炉内的氧气含量。通过调节进入炉内的氮气和空气流量,并采用氧传感器实时测定并控制炉内氧分压,研究了炉内氧含量对竹材炭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内氧分压增加,得炭率下降。因此传统土窑炭化时应严格控制进入炉内的氧气含量,形成缺氧的高温热解环境,防止竹炭自燃,使竹材在平衡氧分压(中性)或还原性高温气氛中炭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