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巫觋活动是萌芽期国家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巫觋活动中产生了歌、舞和音乐以及各种礼仪.少昊部落及其后裔皋陶部落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中,巫觋活动是比较突出的.制礼作乐是皋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学术和艺术乃至国家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的大量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使用3次高潮的形成及其与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使用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汉魏时期,考古发现的彩色宝石包括蓝色绿松石、青金石、红色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第二次高潮延续在唐宋(辽),考古发现的彩色宝石除了第一次高潮常见宝石外,出现了真正的红宝石、蓝宝石和托帕石;第三次高潮主要出现在明清,重要的彩色宝石种类包括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青金石、碧玺和绿色翡翠。第一次爆发和中国人沿北方丝绸之路对中亚的探索及其文化交流有关;第二次爆发则和唐宋时期非常频繁的中西方贸易及互动性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有关;第三次爆发的原因比较复杂,分别和明朝主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中国通往西方之门及清朝被西方用武力打破封闭,西学东渐,导致西南丝绸之路带来绿色翡翠打破本来由和田玉主导的白玉文化有关,前期是中国主动和国外进行商品贸易的产物,后期则是外国坚船利炮带来的副产品。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古代彩色宝玉石文化的形成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互动的结果,但古代多数重要的彩色宝石主要来自境外,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首符次德的彩色宝玉石文化是一种舶来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玻璃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中曾经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古代玻璃的发源地和丝绸之路贸易、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亚欧大陆各地古玻璃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研究历久弥新。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古玻璃的考古新发现以及科技分析的增多,需要在亚欧大陆视野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量历史考古文物的发掘与发现,大理国时期古代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仅拥有历史史料证据,更具备了丰富实物考古资料的印证.从考古文物资料及相关史料来考察,大理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在南诏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高.在洱海、滇池的腹地,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甚至赶上、超过中原地区的发展水平,显示了古代云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新发现的西藏林芝地区林芝村古墓葬的考古材料作了简单介绍,文中通过对该墓地出土的陶器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认为墓地的年代可能为吐蕃部落时期或前吐蕃王朝时期。该墓地发现的遗物纠正了过去林芝地区早期文化的陶器中“仅见平底器”的看法,为重新认识并进一步探讨“林芝文化类型”提供了重要而新颖的实证材料。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林芝地区早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民俗学资料,将“西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涉及到历史、园艺、饮食、风俗、文学、医学诸方面。由此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给它增添了一份绮丽的色彩和景观。  相似文献   

7.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巨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其产生代表着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到达相当高的阶段,即将踏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在对泰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整理历史文献后,笔者认为泰山地区也有巨石文化的存在,其建造时间应该是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距今至少已有五千五百年.结合考古发现和古史传说,其建造者应该是东夷集团的少昊部落.  相似文献   

9.
在巢湖流域考古发现和县猿人、巢县智人化石之后,又出现传说人物有巢氏。因他构木为巢有功,被历史文献与民间文学记录下来。在华夏诸多氏族中,有巢氏是唯一可梳理推断清楚,有源、有根、有据的"家与氏族部落"起源与延续的一个氏族。凌家滩文化应是三皇时代的有巢氏文化,巢湖流域凌家滩5000年前文明曙光,开始向阶级和国家演进,是"最初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形成地之一。论证巢湖流域是中国最初的"家与国"起源地,既有古文献记载,又有考古资料证实;既有代代环扣演进发展的史实,又有今日家起源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
通过较深入的考古工作,能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分布的古代坎儿井的起源、发展提供有说服力的考古资料,使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能从文献或主要依据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现状向前迈进一步。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克逊县柯尔加依镇盘吉尔山发现了新疆考古工作中与古代水利工程有关的岩画,考古专家们对此岩画画面上所...  相似文献   

11.
巴人早期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在当地考古文物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巴文化发展的脉络.土家族文化是古代巴文化的承接,从土家族文化所反映的一些特征来看,它体现了古代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的主要面貌,也是古代巴人族源、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本刊2009年第4期《对大熊猫古名问题的思考(上)》中谈到,尽管在个别考古发掘中曾有过对大熊猫骸骨的记述,譬如1984年对陕西西安附近白鹿原汉文帝之母薄太后(薄姬)陵墓的考古发现。但是,在迄今所报道的古代器皿、饰物、雕刻、绘画、铭文等文化载体中,无论是陶制、石制、玉制、青铜制,铜制、铁制、木制、竹制,还是丝织品和纸帛中,均未有与大熊猫形态特征基本相像的考古实物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认识巴人     
巴人曾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形成独特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对于“下里巴人”,人们并不陌生,但巴人文化一度几乎被历史遗忘,新近的考古发现使其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14.
涿鹿大战是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等族群间的剧烈战斗。历代汉语文献对此作了多种多样的记述和解释。本文结合神话、正史及考古发现的相关表达,阐述古代夷夏各族因天灾人祸而产生的激烈竞争,直至在后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上的互补关联。  相似文献   

15.
慕容鲜卑是我国古代鲜卑人的东部支系。自秦汉之际鲜卑从东胡中分化开始,直到东汉时期檀石槐建立鲜卑军事联盟,只能依靠考古资料梳理其历史。"慕容"在檀石槐军事联盟时期成为中部大人,代表了慕容部落开始形成。鲜卑军事联盟解体以后,慕容部逐渐吸收、融合其他中小鲜卑部落,以及匈奴、乌桓、夫余、丁零、汉人等各族人口,并不断向东、向南迁徙。直到曹魏时期莫护跋统领部落迁徙到今辽宁北票、阜新等近塞之地,开始依附于魏晋中原王朝;也开始在此地吸收中原的汉文化习俗,给慕容鲜卑带来了一次大的转变。此后,莫护跋之子木延、孙涉归相继统领部落,涉归时期又曾因与宇文部等势力的争夺而被迫迁徙到辽东郡北部地区。在发展的压力下,涉归开始更更多地学习中原文化,开启了慕容鲜卑此后发展、融合的滥觞。涉归死后,慕容廆领导慕容部,开始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历史文献和最新考古资料,论述北平皋遗址为古邢邱遗址;邢邱为商王祖乙、周的封国邢国及战国时期的韩国的都城,创造了灿烂的城市文明,为中华邢姓的祖根.  相似文献   

17.
皖西最早的居民是三苗,尧舜时期,皋陶部落从鲁西南迁入,两者相互融合.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时候,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已包含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许多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古代大别山区的"蛮人"部落是多个民族部落的融合体。大别山区蛮人部落的解体,是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由畜牧转向农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茶叶的主产区,内部经济生活的演进是蛮人部落解体的内力,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民族大融合是它的外力。大别山区蛮人部落的解体在隋统一时基本完成。大别山区文化的特征随之成型。  相似文献   

19.
简讯     
《科技潮》1998,(11)
今年4月23日,4座公元前6世纪的雕塑归还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仪式在法国南特斯举行。这些雕塑是在10年前从辉拉南部的圣奥古斯丁考古场地被盗走的。在圣奥古斯丁和地拉登特罗文化中,它们被用于宗教和举行葬礼目的。在一片占地250平方公里的考古发掘场上,人们总共发现了300座古代雕塑,这些雕塑于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刑警组织发现了被盗雕塑的线索,并通过美国和法国海关人员的努力,在这些失窃文物到达法国时,被海关人员查获。○  相似文献   

20.
景爱 《科技潮》2001,(1):30-34
大葆台汉墓和老山汉墓的发掘,是20世纪北京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精美的出土文物,特别是规模宏大的"黄肠题凑",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和介绍。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一股"考古热"。这两座汉墓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古代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可以看到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同时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