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论题之一是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问题或发生次序问题。从假说内在论证表述看,萨丕尔或沃尔夫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语言决定思维;但肯定了语言、思维统一于客观现实世界的体验基础;语言只是影响了经验给予的形式。从外在跨学科视角看,英汉这两种完全在独立文化下进化的语言,都使用“上”、“下”空间概念隐喻表征极其相似的等级、品质、数量程度、时间、状态、感官、限度和介质抽象概念,说明相同认知机制所产生的结果,即思维决定语言,有力否定了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Q+N”或“N+Num+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N”和“Num+Q+of+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词进行成分分析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义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其目的是保证概念意义能够准确地得到表述和传达。一般来说,不同词之间存在着四种语义关系-语义重叠,语义包孕,语义交叉和语义空缺。用成分分析法对词语进行对比,无论在语言教学,语言学习还是在翻译过程中都能使“近义词”以及有些“对等词”语义特征的细小差别张显出来,从而在理解与表述中避免某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数词,顾名思义,是“表述数目”的词。人类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词。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或用来夸张等,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汉语成语“百里挑一”,英语成语是“onein 8 thousand”。又如:形容人数不多的汉语成语有  相似文献   

5.
“通晓”语汇是法国通俗语的一个部分,是法国青少年通过引用外来词汇、或通过派生、节略、反读、改造等手段创造新词、新表达的语言现象。该现象反映了当代法国青少年好奇、神秘、大胆创新、游戏语言的心态。“通晓”语汇的产生是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和了解该语汇有助于法语工作者弄懂该语汇的含义,研究该语汇的出现对法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产物,是指针对或参照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经过简化与抽象,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关系结构.数学模型方法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举例说明了数学模型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红"与"Red"的语义扩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红”和对应的英语“red”的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在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的原型义都是“火或血的颜色”,虽然语义扩展的路径基本相同,不同的文化视角使两千词的语义产生了差异。颜色词通过表达相应的颜色概念,把客体,颜色和主体三方面联系在一起,使颜色词不仅指称了颜色概念所表达的客体方面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颜色在人的主体方面所能引起的一切刺激反映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肖琪 《青年科学》2009,(5):63-63
颜色词除了实际字面上所表示的色彩外,因文化原因在英语语言中还有其独特的涵意和象征意义。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英语语言中与颜色相关的词组在特定场合下也有其特殊意义或习惯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其褒义和贬义。本文从最常见的几个颜色词,“黑”、“白”、“红”、“绿”出发,通过例证,对英语语言中的颜色进行探析,说明其“颜”外之意。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衡量证据事实的最下限的标准,我国在未来出台的民事证据法或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设置相关的程序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应确立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并应对高度盖然性标准从低到高的程度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究该证明标准从低到高的程度用法律语言如何表述,特别是法官对证明事实不同程度的心证在民事判决书中的表述方式,对不同性质的民事案件的适用角度分析其层次性,以清晰的系统理论去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类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它是基于相当数量和权威性的知认,通过特征抽取逐步限定的优化决策过程以代替或协助专家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此系统使用基于不确定信息逻辑,证据理论和FOX关于扩展概率框架的一种非单调逻辑确立了由商空间的优化缩影形成数量较少的判断规则(极小指征集族)的数学模型和作为似然推理模式的“相似性原则”。使用了具有较强的PROLOG自动推理能力的语言以表述知识,形成智能数据库并通过自动发现问题和与专家配合而动态地完善规则集得以实现学习功能。本系统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植、更换中的成功应用,为推广、移植到其它领域展示了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副词的异常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教学中经常遭遇尴尬,比较典型的是副词的语法分类以及同有关词语组合而显现的语法特征。如有的教材将其归为实词,有的将其归为虚词,还有的将其列入实词的“加词”类。在语言教学中虽然要以教材为本,但不应受拘于教材,同时要顾及语言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明白不同的语言表述适用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群体,都是发展中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校园“言子”的兴盛表明了语言在变异中的流动趋向。在论及校园“言子”流行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及了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指出语言变异在向青少年人群逐步扩散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语用等是催生其发展的“土壤”,而对校园“言子”的规范,则应当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13.
苏相君 《科技信息》2009,(32):I0147-I0147
不同文化圈的语言中对别国的称谓及表述往往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有其历史性原因,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原因。本文从英、中两种语言中对荷兰、日本两国(人)的称谓和表述上的差异开始探索了其后的历史与文化性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王静在《“很”的词性再议》中提出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应被看作语气副词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很”应看作程度副词,并从高量级程度副词本身的语气因素、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的区别、以及语气副词的归属等几个角度对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的词性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不可通约的因素。这犹如横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壑,亦被称为“文化沟”(theculturegap)。这是因为一种文化的形式和发展有赖于某一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宗教诸方面的渊源。因此,文化自然会强烈地表现出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在另外的文化体系中是难于找到绝对等值或对等的替换形式。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将文化特征分为如下几类:生态学(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社会文化(Socia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Culture)和语言文化(LinguisticCulture…  相似文献   

16.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吴辉 《科技信息》2012,(1):440-440,453
以在日本有留学经历的中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观察他们在日语的“请求”、“拒绝”、“道歉”这三种发话行为中所使用语言的倾向和特征,特别是“开场白”、“结束语”部分,考察中国留学生和日本人发话行为是否存在的差别。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具有高级日语水平(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的中国留学生,在上述“请求”、“拒绝”、“道歉”这三种发话行为中所使用的语言和日本人大体相同,但在句末心情的表述上还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语言与元语言(如汉语、英语)一样,是由一系列特定的符号按一定的法则构成的,用来表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描述各门科学和实际活动领域的事实和方法的语言。例如,表示数的字母、求和符号“∑”、集合运算符号“∩”、“∪”以及特定的图形图表等等。由于数学语言中也借用元语言(如英文字母)作为数学符号,所以单从符号来说,还不能讲清楚什么是数学语言,必须探讨它的相应语义和句法。  相似文献   

19.
比较句在汉法两种语言里都是非常重要的句型,揭示二者的主要差异,对我们的翻译和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汉语法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类型,反映在比较句中,两种语言在用词、表述、结构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特点。用词上,汉语单一,法语较复杂;表述上,汉语较灵活,法语较稳定;结构上,汉语简略,法语须完整,从思维特点上看,法语比较的对象或类型要比汉语的范围大,汉法不同的思维形式的选择是决定不同的比较句类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思想史上,规律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探寻世界本原的过程中,经历了“数量”、“逻各斯”等阶段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规律逐步被表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本质联系。在现代哲学中以因果性为核心,规律范畴被提升到语言分析的层面上。在规律概念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决定论思想与目的论思想的交替、必然性与规则性思想的对立、主观性观点与客观性观点交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行等诸多交错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