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界趣闻     
<正>蜉蝣的寿命"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苏轼借写天地间的蜉蝣与大海中的一粟,来感叹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蜉蝣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之说。就这样,蜉蝣成了"短命"的代名词。的确,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它们在短时间内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然后凄然死亡。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蜉蝣的卵沉到河底后,幼虫在河底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天津北大港湿地摇蚊幼虫的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于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分四次对北大港湿地摇蚊幼虫群落进行了季度采样调查.共采集到摇蚊幼虫13种,隶属于3亚科11属.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毛尖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deribae)以及巴比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barbipes)为该区域的优势种,且具有明显季节性.通过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北大港湿地的水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该湿地的水质等级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3.
二次供水的蓄水池容易受到摇蚊幼虫的污染,而给水厂使用液氯及双氧水杀灭摇蚊幼虫的方法在二次供水中受制于投加浓度,难以有效运用。通过试验发现可在蓄水池利用电击处理的方法及在用户终端增加100目滤网的Y型过滤器来杀灭和隔除摇蚊幼虫。  相似文献   

4.
生物扰动影响潜流带污染物的迁移并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以水丝蚓和摇蚊幼虫为扰动生物,利用21天室内微宇宙模拟实验确定两种生物及其不同密度扰动(0.5,1,1.5条/cm~2)以及组合扰动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铜(Cu)浓度和沉积物-水界面Cu扩散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搬运和摇蚊幼虫的生物灌溉作用都促进上覆水和间隙水中Cu浓度显著提高。水丝蚓的生物搬运导致的向上输送促进了Cu由间隙水向上覆水中释放,而摇蚊幼虫的生物灌溉作用促进Cu由上覆水向间隙水迁移。混合组中摇蚊幼虫影响水丝蚓的向上搬运活动,减弱了Cu向上覆水的运动,有利于水体净化。生物密度对重金属Cu浓度和通量影响显著。水丝蚓扰动对重金属Cu的浓度和再分布的影响都与密度相关。间隙水中重金属浓度受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的密度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潜流带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检索形式记述了长白山摇蚊科寡角摇蚊亚科幼虫,共3属,7种,其中东方帕摇蚊,高山寡角摇蚊,津氏寡角摇蚊,罕见寡角摇蚊,泽尼寡角摇蚊,5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摇蚊(Chironomus)幼虫在城市重度铅污染河流中广泛分布的原因, 对铅污染河流中的摇蚊幼虫进行实验室培养, 并将其暴露于含有不同Pb2+浓度的水体和沉积物环境中, 以评价摇蚊幼虫的生物铅富集能力以及对Pb2+ 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结果表明, 大量出现于铅污染河道中的摇蚊幼虫具有较强的Pb2+毒性耐受能力, 其48 h 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rntration, LC50) 可达3.8 g/L. 此外, 摇蚊幼虫的铅富集能力随着环境Pb2+ 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其最大富集量出现在水体含铅量为100 mg/L 的条件下, 此时摇蚊虫体内的铅累积量可达3.76 mg/g 虫体. 对铅胁迫条件下的虫体生物酶活性变化研究发现, 相对于500 mg/kg的高浓度底泥铅污染环境, 其他浓度Pb2+条件下的虫体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酶活性均随环境Pb2+ 浓度和污染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一个酶活性峰值, 但虫体的SOD 酶活性在500 mg/kg 底泥铅含量条件下表现出剧烈波动. 将铅污染条件下的摇蚊幼虫进行鱼类投喂, 结果显示Pb2+ 可在鱼类体内不同部位累积, 表现出一定的食物链传递效应. 研究结果为摇蚊幼虫的重金属铅污染耐受性及其生物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探究沉积物-水界面中磷和铁的相关性特征。通过室内培养原位沉积柱,利用微界面分析技术和高分辨率平衡式间隙水采集技术(HR-Peeper),分3时段(加入摇蚊幼虫后的第7天、第21天和第35天),探究好氧环境中摇蚊幼虫扰动与铁的氧化耦合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体系中磷形态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摇蚊幼虫扰动增加了沉积物中氧气的渗透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E_h值,在第21天扰动最激烈;扰动降低了3个时段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态磷SRP(最大58%)、溶解态铁Soluble Fe(Ⅱ)(最大44%)的浓度;SRP与Soluble Fe(Ⅱ)在第7天和第21天也高度相关。可见,摇蚊幼虫的扰动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中磷的变化受到了铁的氧化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舟山群岛各种水体中所得到的标本,鉴定出摇蚊幼虫25种,分别隶属于20属,4亚科。其中有13种为国内新记录。本文对舟山群岛摇蚊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列出检索表,并对国内首次记录的种类进行了简要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9.
以检索表形式记述了长白山摇蚊科寡角摇蚊亚科(Diam esinae)幼虫,共3 属,7 种,其中东方帕摇蚊Pagastia orientalis(Tshernovskij),高山寡角摇蚊Diam esa alpina Tokunage,津氏寡角摇蚊Diam esa tsutsui Tokunaga,罕见寡角摇蚊A Diam esa gr. insignipes KiefferNo.A,泽尼寡角摇蚊Diam esa ZernyiEdw ards 5 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生物扰动是影响沉积物-水微界面反应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微界面氧化还原特征的影响机制,从环境微界面角度出发,以摇蚊幼虫为例,借助高分辨率的微电极系统解析沉积物-水微界面O_2、p H、氧化还原电位(Eh)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摇蚊幼虫的生物扰动作用显著增加了沉积物-水微界面处的溶解氧浓度;降低了上覆水的p H值,提高了沉积物的p H值,且上覆水p H时空变化较大,沉积物p H值变化较小;廊道里O_2增加,使Eh值也相应地提高,而没有生物扰动到的地方Eh值偏低。摇蚊幼虫通过呼吸和摄食作用将富含氧气的上覆水引进廊道,充入的氧气改变了微界面的氧化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臭氧对摇蚊幼虫的致毒机理,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了臭氧对摇蚊幼虫表皮和肌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后的摇蚊幼虫表皮由于真皮细胞结构被破坏导致板层结构消失,真皮细胞层与内表皮层相分离.真皮细胞的损害表现为核仁变形、染色质固缩;真皮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化严重,形成大的电子透明区;细胞内内质网减少,小池扩张,并出现水肿,表面核糖体脱落;脂滴有空泡化现象.臭氧处理后肌原纤维无明显变化;肌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仁变形;肌细胞中线粒体破坏严重,双层膜变得模糊不清,内嵴减少,空泡化严重.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israelensis de Barjac,以下均用B.t.i简称)对水环境中出现的摇蚊幼虫的毒杀效果,并采用聚乙烯醇(PVA)加少量海藻酸钠及活性炭的方法固定B.t.i.结果表明,控制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0%PVA、1%海藻酸钠和20%活性炭,采用4?Cl2的饱和硼酸溶液(pH为6.7)作为交联剂且交联时间为24 h时,制得的凝胶颗粒机械强度好,操作简单.B.t.i以及固定化微球对摇蚊幼虫具有很高的毒力作用,微球缓慢释放B.t.i.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蜉蝣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蜉蝣是一类原始而古老的昆虫。最早发现于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琥珀中,距今至少已有二亿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根据我国文字记载,早在东周(公元前625年左右)的《诗经》里就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云”的描述。西汉·刘安(公元前179—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分辨率的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DGT)和微电极技术,从微界面的角度研究了摇蚊扰动对沉积物中溶解氧(DO)、活性磷(Labile P)、活性铁(Labile Fe)及Labile P扩散通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摇蚊幼虫扰动增加了沉积物中溶解氧的渗透深度,降低了Labile P和Labile Fe的浓度,同时抑制了Labile P向上覆水中的释放。由于Labile P与Labile Fe显著相关(对照组R=0.672,P0.001;摇蚊组R=0.810,P0.001),可知Labile P的变化受DO和Labile Fe控制,即Labile Fe被氧化生成三价Fe(OOH),同时吸附Labile P,使得Labile P和Labile Fe同时降低。  相似文献   

15.
宽基蜉属(Choroterpes)是一个广布属,在我国除日人上野益三(Uèno)于1928年描述过我国台湾省三叉宽基蜉蝣Choroterpes(Euthraulus)trifurcata的稚虫外,至今在国内对这属蜉蝣的稚虫仅报道了南京宽基蜉蝣Choroterpes(Euthraulus)nanjingensis一个种。作者就1980年及1985年两次在宜兴采集的宽基蜉属的稚虫经培养和鉴定,  相似文献   

16.
以双翅目摇蚊科摇蚊亚科的14 属23 种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ABGD)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对所获取的116 条DNA 条形码进行分析,探究DNA 条形码在摇蚊亚科物种界定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基于ABGD 的分析,显示物种遗传距离之间存在"DNA barcode gap";通过分析邻接树,得到23 个分子分类操作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mOTU),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因此证明DNA 条形码能准确界定摇蚊亚科物种.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中国摇蚊科DNA 条形码研究,也为摇蚊科DNA 条形码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蜉蝣稚虫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南京宽基蜉(Choroterpes nanjingensis You et al.)、扁蜉蝣(Heptaniasp.)和细蜉蝣(Caenis sp.)等三种不同科稚虫的全稚虫匀浆蛋白质等电点聚焦与酯酶同工酶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蜉蝣稚虫的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的带型均有一定的差异.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都以细蜉蝣的带数最多,扁蜉蝣次之,南京宽基蜉最少,而后两者带数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蜉蝣的体形精致而脆弱,有很特别和有趣的生活习性。在我国古代对蜉蝣和它们的生活习性,就有过不少较为仔细和生动的记载。今天我国把蜉蝣作为“朝生暮死”一词的同义语已成为沿用的习惯。在西方把蜉蝣叫做“May-fly”。  相似文献   

19.
测定23种摇蚊亚科摇蚊线粒体COI基因的部分序列,并结合从Gen Bank下载的25种该亚科摇蚊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研究摇蚊亚科物种的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运用MEGA5.1构建的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系统发育树表明:多足摇蚊属复合体中的斑摇蚊属、倒毛摇蚊属、内摇蚊属、明摇蚊属聚在一支,亲缘关系较近;狭摇蚊属单独聚为一支;长跗摇蚊属群中的大部分属的亲缘关系也较近;哈摇蚊属群仅有部分属聚在一起,均与基于形态学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israelensis de Barjac,简称B.t.i)用于摇蚊幼虫(即红虫)防治的菌种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为36 h,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250 rpm,三角瓶培养基量为50 mL时,B.t.i对红虫的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