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身立先生是本刊的老作者了,本刊曾发表过他在谈家桢教授指导下对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的的预测,结果三发三中,足见功力非凡。这次发表的《函数的凸凹性及其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是他将数学应用于群体遗传学而获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王先生研究范围之广泛,学术功底之深厚。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年科技工作者洪国藩赴英国期间,在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桑格教授的指导下,创造了测定核酸分子结构的新方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洪国藩同志在这方面作出的新贡献,本刊访问了他,请他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洪国藩同志的谈话。  相似文献   

3.
侯新杰  王瑞 《自然杂志》2008,30(4):243-246
巴丁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同一领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文章介绍了巴丁早年的生活和他的家庭,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及科学风格,他在企业和政府的工作,他与同事的交往和他的爱好。  相似文献   

4.
约翰·巴丁     
当约翰·巴丁(John Bardeen)被授予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在同一领域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唯一人物时,他从Leo Kadanoff发出一则电报说:“保持一流工作。赢得三次你就保持了王位。”巴丁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被授予1956年,与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共享,是由于他们的半导体研究和晶体管效应的发现。他的第二个诺贝尔奖在1972年获得,与库柏(Leon Co-oper)和施里弗(J.Robert Schrieffer)共享,则是由于超导性微观理论。  相似文献   

5.
刘征 《科学之友》2004,(11):42-44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相似文献   

6.
今年八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再次邀请《文汇报》高级记者姚诗煌前往欧洲核子中心访问,并就阿尔法磁谱仪的实验意义、目前的探测情况、宇宙中究竟会不会存在反物质世界,以及对诺贝尔奖的评价和他自己的研究心路、对年轻科学家的建议等,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本刊特发表这篇访谈,以飨读者。●宇宙之大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们的实验是一个很大的实验,目的是将整个宇宙找一遍,一直找到接近宇宙边缘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反物质组成的宇宙。所以说,这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  相似文献   

7.
1983年10月14日,谈家桢教授致电本刊,他说:“去年你们发表了《麦克林托克应获诺贝尔奖》一文,现在《人民日报》报道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已授予了麦克林托克。这是一件喜事。你们杂志敢于刊登这样的文章,说明你们是有眼光的,有魄力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青年学生由于对癌症起因的卓越研究几乎获得诺贝尔奖金,但结果弄清楚他至少有一个实验是以伪证为根据的。其余的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9.
通过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所写的提议,我们能够窥视到,按他的判断,他那个时代什么问题极其重要、什么问题微不足道。读者将会发现这篇文章既不是一篇讨论诺贝尔奖及其奖金的优缺点及其危害的论文,也不是一篇关于具体个性的闲言碎语。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书写了这段历史。尽管招致其他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抗议,他的《双螺旋》一书还是于1968年出版,这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漫谈式的自述。书中,沃森对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持有惊人的性别歧视(后者在DNA结构的发现中起了关键作用)。沃森坦承,在他几乎不认识她时就为其外表着迷。"她不是没有吸引力,"他这么说,"如果  相似文献   

11.
<正>普渡大学根岸英一曾经说,他接到电话被告之与他人共享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喜出望外,但也并没有觉得意外每年10月的第一周,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揭晓该年度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并在瑞典时间中午左右宣布角逐的结果。美国东部时间比瑞典晚6小时,西海岸晚9小时,一旦这个改变命运的电话打  相似文献   

12.
胡作玄 《科学》2003,55(5):43-45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无可争议地成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妥之处,诺贝尔奖很少漏掉科学发展中的最重要人物.虽然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而非相对论获奖,但他毕竟获奖了.十位发展量子物理的先驱人物也先后获奖.正是这些显赫人物使诺贝尔奖得到今天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幽默科学期刊《不可能的研究纪录》设立了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英文原名非常有意思:"搞笑诺贝尔奖"由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这两词拼接而成,颇有幽默戏谑的意味。搞笑诺贝尔奖推崇的是"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聚首之时,一些前诺贝尔奖得主用蜡笔和纸板诠释着他们的突破——倾毕生之努力而获奖的作品是否能用简洁的文字和线条表达出来?摄影师沃尔克·史蒂格(Volker Steger)认为是可能的——他说服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拿起蜡笔在空白的纸板  相似文献   

15.
数字看诺奖     
诺奖得主年龄之最 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获奖时,他已90岁高龄。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他最早提出了“机制设计理论”,并因此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知获奖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聪明。中国人能干不能干 ?能干。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要回答这个问题 ,用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我只想从一个方面谈一点想法 ,以引起讨论。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叫田中耕一 (见图 )的 ,其人在日本只能算无名小卒。他一不是博士 ,二不是教授 ,三不是外籍院士 (日本无科学院院士 )。发表的论文也是寥若晨星 ,少得可怜。他仅仅是一家小企业的小职员、小人物。田中耕一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 ,田中耕一生活在中国 ,他能被选为院士吗 ?我不能断定绝无可能 ,但…  相似文献   

17.
袁钧瑛 《科学通报》2003,48(3):211-212
1895年11月27日,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巴 黎签署了遗嘱.在遗嘱中他设立了五个奖项, 奖励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 诺贝尔奖一直与科学和文学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联系在一起. 赢得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和文学界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们的梦想. “怎样才能赢得诺贝尔奖?”—— 前不久,一名稚气的中国学生向Sydney Brenner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1929—2019)默里·盖尔曼是美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夸克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设计的"八重道"给基本粒子世界带来秩序,他还构想了"夸克"的概念来解释这些粒子的结构。他于2019年5月24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9.
从存在到演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是普里戈金教授1979年8月22日在北京的演讲,征得演讲人同意由本刊发表,杜婵英据记录整理,郝柏林校订,未经本人审阅.读者如要进一步了解本文所述的内容.可参阅普里戈金教授接受诺贝尔奖金时的演说.见Science,201,4358(1978),中译文可见本刊即将出版的1977年诺贝尔演讲集.  相似文献   

20.
何京 《世界科学》2004,(6):32-33
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的一页纸 ,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 ,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年复一年 ,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 ,1969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此外 ,加上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总共设有六大奖项 ,颁发给最杰出的时代精英们。隆重的仪式诺贝尔奖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这个只有11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12月10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