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粗糙集和集成学习的BBS网络舆情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BS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产生和传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何提前发现突发网络舆情是目前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粗糙集结合集成学习的方法建立网络舆情分类模型,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突发网络舆情,为用户和论坛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和方便地提取重要的主题信息,以便更好地对论坛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李祥 《科技资讯》2014,(34):244-244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个人情感以及政治态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而群体性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形成以及传播更是对人们的情绪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微博平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网络舆情的最重要的载体,该文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演化进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与互联网时代叠加,致使由各类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日趋增多.为充分了解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进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引发的不利影响,选取CNKI数据库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主题聚类、时空分布等可视化分析.现阶段我国学界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舆情演化传播、监测预警和引导治理三大方面.在对其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已有研究需要改善的地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传播定量研究较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动态实时监测、防范控制领域研究较少,尚未构建基于现实情景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等.提出应加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范式转变、网络舆情风险动态监测、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舆情引导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在网络E事件的影响力极易被无限放大,将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是把握突发事件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已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模型,并以2009年杭州飙车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表明,灰色层次评价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可在第一时间反应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为应急管理及时提供事态进展。通过分析目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常见信息来源的种类和结构,研究了不同舆情源之间的异构性,并探讨了使用舆情源专用API和网络爬虫采集网络舆情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协同RESTful Web服务和知识库,构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实时追踪平台,并针对其舆情库的构建和访问、舆情数据的实时采集以及舆情识别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实现从互联网中自动识别并实时追踪突发事件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12年宁波镇海PX项目事件舆情在微博上的传播为实例,通过调查问卷并结合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传播规律和作用,网民的微博传播行为特点、观点倾向性以及网络生态环境;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别和追踪热点话题是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现有研究具有网络舆情事件表征不全面、对于热点话题的识别和追踪局限于语义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基于社交、内容、话题、情感4个维度构造超网络模型,并引入时间特征作为网络的连接关系,用于定量表征时序的网络舆情事件;将话题节点在超网络中的中心性及中心性变化率作为话题热度的度量指标,实现热点话题发现及演化跟踪;应用“甘肃白银马拉松”微博舆情案例对模型和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时序超网络模型能够清晰表征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中心性及中心性变化率指标能够准确识别和跟踪热点话题,并为实时态势研判预警、舆论引导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当前转型社会、民主社会和虚拟社会叠加作用下的产物。在社会治道变革以及多中心治理模式得以确立的背景之下,网络舆情这一社会现象也出现了新的演进趋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导了网络舆情发展演变的双重向度,使其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影响。就网络舆情的产生根源来看,主要来自于社会治道变革的内在感召、反向社会情绪的释放发泄、多元网络文化的深度催化和网络社交领域的繁荣兴盛。因此,应摒弃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下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思维,通过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理念变革,强化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治理,完善多中心治理秩序,促进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再平衡等途径,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出发,科学地加以应对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下,以微信、QQ空间、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与广泛应用。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调查了大学生自媒体平台使用情况及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度及响应方式等,分析自媒体给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0,(8):15-15
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了不少社会问题的解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祝华新、单学刚、胡江舂撰文分析了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文章说,2009年网络“新意见阶层”规模进一步扩大。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度融合促使网络舆论的草根性、多元化、及时性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参与社会议程设置的重要力量。但存在信息可信度不高、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再传播过程中的盲目性、强大的破坏力等问题。我们应当在引导和控制网络舆论的问题上从多个方面入手,调动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解决网络舆论发展和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针对目前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与引导,确保校园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宋佳蔓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31-1333,1342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影响力日趋增强,构建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十分必要。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突发性、扩散性的特征,它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削弱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决策,降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同。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监测预警机制,网络舆情互动机制、引导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特定社会公众群体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广泛的、一致的观点。舆论监督对司法领域的监督也是其应用最普遍和最深入的监督。当前,随着新闻舆论的快速发展,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作用。因此,要保证舆论监督对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消极作用,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网络舆情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模块是舆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文本分类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字面上的词语重复次数,而对于文字背后的语义关联考虑甚少。该文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LDA模型在少数民族语言(以彝文为例)网络舆情信息情感分析方面的应用,对文字隐含的主题进行建模,通过挖掘少数民族网页上的舆情信息所蕴含的主题,以及对这些主题进行情感分析,在事件全面爆发之前,采取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网络民意表达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会经历舆论潜伏、网络围观、争辩聚合和影响消退4个阶段,变化过程中集聚效应明显.从量变到质变,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关键词”的计算来确定网络舆情各阶段临界值.同时,根据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可绘制出不规则锯齿型、金字塔型、冰川型3大类曲线图.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对于降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舆论主体和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现在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主体构成单一,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引发网络舆论事件,影响现实社会的安定团结。善治网络生态系统,除了技术监督、政府引导、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必须重视舆论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突发公众事件中,谣言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以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向公众进行传播。文章重点对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及舆论学意义上的分析,为公众及社会各方认知和控制谣言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着现代传播环境、传播体制机制以及传统传播方法的挑战和制约。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清晰把握和着力优化传播环境;研究和掌握受众特征、动机和选择性心理,建立新型的传授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加强传播过程的整体控制;提高传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树立"把关人"的社会可信度;充分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做好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认识"意见领袖"的存在和作用,特别重视互联网的"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