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间和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以善和恶、公正与自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的。道德是通过舆论与教育的力量,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颂扬美的、好的、正义的、诚实的现象,鞭挞丑的、坏的、非正义的、虚伪的行为,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力量,并进而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和传统,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和法律不同,  相似文献   

2.
简论道德情感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建设中,道德情感在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着重要性,体现在一种心理的内在力量对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3.
西周的乐教总归其要,就是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共构一体.其中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乐"使人外在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培养达到符合"礼"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教师道德动力,就是指具有推动教师道德不断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力量源泉。教师道德动力的必备基础,集中地体现在教师的德、才、学、识四个方面。教师道德动力之一,来自于理论的力量,即来自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根本的动力。教师道德动力之二,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即来自于理想人格的力量。因此,教师道德动力主要来自于理论力量和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道德赋能已是国外成熟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引入我国后无疑对青少年德育的发展创新注入新鲜血液。道德赋能突破了青少年是一个充满破坏力群体的刻板思维,从相信每一位青少年均充满灵性和巨大潜力入手,通过道德赋能与学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双重目的意识、语言表达的力量与理解力、服务品质和灵性感知能力等,以此唤醒青少年内心潜藏的无限能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6.
刘红英 《科技信息》2006,(3):227-228
大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其责任主要体现在高校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是引领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大学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枢纽。加强大学教育的道德责任意识,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 科学的道德 道德是一个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自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道德的具体产生,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规则、传统而发生作用。 科学的道德,就是调整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的诞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实践教育是当代高校德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并具有与理论教育互补、发展道德实践能力、实现道德外化等传统基本价值以及适应当代大学生特殊成长经历和时代发展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向阳  余小游 《科技资讯》2009,(19):244-244
学校道德感悟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实践中去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1.
道德涵义具有多样性模糊性。通过实证调查,根据大学生对道德定义回答的着重点、落脚点不同,正面的论述可将其概括为"七论":政治爱国论、传统美德论、法律论、精神论、底线论、自爱论和环境论。后两论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道德是假的等个别反面论述也从侧面说明道德涵义的多样性、复杂性。此研究为我们认识今日社会的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实践性、理论性视角。  相似文献   

12.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发展是一个从"现代"迈向"后现代"的革新过程, "后现代"倡导具有建构性、整体性和多元性特征的教育观.目前高师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有"为人师表"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学分制促进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共同发展、良性学生文化的引导、社会实践的重视等方式.而"后现代"的教育社会学理念启示我们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当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也同样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人文精神的教育,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人才培养的价值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道德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王夫之对儒家道德的诠释与检讨为案例,考察、分析儒家道德在明清之际所发生的异动情形。王夫之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儒家道德本体的转换;王夫之通过对权利与义务、理与欲、义与利、知识与道德等关系检讨与调整,推动了儒家道德价值的转换。王夫之学术实践,不仅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启蒙运动,而且提示了道德本体建构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知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切入点,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陷、社会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强的关联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弘扬传统美德,抓好知耻环境建设,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刘健康 《科技信息》2012,(24):115-116
制度化的道德作为硬性制度诉诸强制力保证制度的实施,能够社会舆论、内心自觉等道德维系力量的不足,保障道德的实行。制度伦理对于道德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加以制度化。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行为规范。从制度建设入手,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想、道德目标及道德要求内化到制度建设之中,使们通过他律,达到自律,进而形成习惯,完成道德养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舆论界提倡"人格救国"以疗治现实中人格堕落现象。在1931—1945年,纵向的宣传持续不断,横向的参与群体甚多。它们认为人格富含道德价值,是合格国民活力性符号。"人格救国"主要涵及人格与国格关系密切、人格为救国之精神后援、倡言人格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借人格战争赢得国际力量支持等。他们欲借注重国民道德修养,创造性转化传统理想人格精神,积极颂扬抗战所需一切理想人格,加强教育和宣传以形成舆论氛围,讲求知行合一积极投身抗战救国等方法,来提升国人政治道德,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在"人格救国"说中,中国共产党的人格思想彰显其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训练和管理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管理学生的教师队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能力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日常行为管理,实现道德素质教育管理化、制度化,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严军英 《科技信息》2007,(29):48-49
坚持学生本位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改善道德教育机制的客观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荣辱观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影像放映、专题讨论、榜样示范教育等方式增强荣辱观认知实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学生本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