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叛的尴尬     
李佩甫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逃离乡村的人。他们或通过上学、招工、招干而离开;或怀着屈辱、绝望,被冥冥意志所驱使冲向陌生的世界……虽然他们逃离乡村的原因和契机各不相同,他们身上却都潜伏着魔性的创造与毁灭之力。这些命定的不安分的人终生被自身的魔性驱赶而灵魂无所归依。背离土地,背离生养的亲人和故乡,就意味着背叛。这些离开土地的人无论在乡村人眼里是修成了正果还是被视作异端,他们都将自己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都要为其逃离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张莲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19(1):58-59,45
唐明皇在史书中是个皇帝,在文学作品中他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长恨歌》中他有了一些人的感情,《梧桐雨》中他的感情得到发展,《长生殿》中他已把感情放在生命的首要位置,成为一个具有平民式思想感情的帝王,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社会现实、作家的主观思想以及作品的体制都在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的民俗事象,几乎俯拾即是,如《祝福》中的拜堂,“祝福”以及捐门槛,《阿Q正传》中的未庄诸多“惯例”,《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社戏》中的“社戏”,《长明灯》中的长明灯,《离婚》中七大人手中玩的屁塞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民俗事象,有的构成作者审美思考的艺术契机,如《风波》中的辫子;有的成为联接作品丰富内涵的审美物象,一个凝结着作品“张力结构”的艺术道具,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有的成为开掘“本文”深度进向的一个活动背景,如“祝福”;还有的成为沟通读者某些方面时代感触的文学媒体,如…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一个代代楚国哲人对君王自始而终的理性评审对屈原思想深度的影响,来看也屈子的怨伤情感的内涵,就会发现,贯穿屈赋的怨伤思绪,严自于行将统一的时代对个体价值严肃的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中,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等人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孔尚任的反思对象。《桃花扇》通过对侯朝宗、杨龙友和阮大铖的塑造,不仅表态地呈现出无行人的三个层面,还形象地演示出人变异的动态进程。仗义轻利、轻知重行、人格完事的人是作心中理想的人形象。孔尚任思索人问题时有深刻也有迷茫。  相似文献   

7.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8.
希望     
一个长者为我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行人在沙漠考察,迷失了方向,被撂在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中,干粮没了,水也没了,一个老队员临死前,把剩下的人召集到一起,并拿出一个沉重的水壶,晃了一晃,然后对他们说:“我是不行了,这水壶你们留着,记住,不找到水源,千万不要打开这水壶。”  相似文献   

9.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功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都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6.14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的校园中,我们可以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符合学生年龄需求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为着一个美梦拼搏、竭尽全力。任冰的长篇小说《少年梦》就演绎了一个普通瑶家少年纯真的求学之梦,小说中的少年“为未来的希望去做一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11.
饮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对于饮食的描写是对一个人最本真愿望的反射。《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描写大大小小不下百处,既写饮食,又不止于此,从饮食入手,描述了在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现了八股取士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文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小刀 《世界博览》2009,(17):32-35
在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当地博物馆的一个不大起眼的角落,你会发现一些关于亚当·斯密的展品。其中,有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一段话:“除了《圣经》和《资本论》,《国富论》是第三本人们常常引用其中的话,但却没几个人真正读过的书。书中包含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因此人们随意取用,  相似文献   

13.
陈祥波 《凉山大学学报》2001,3(3):136-137,141
家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作为反映人类生存现实的文学,必须要写出一个社会中人群的深层生存状态,中国的文学要深刻写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则须写家。本文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下个案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与《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家族意识。  相似文献   

14.
灵魂的独行应该是个体人本位的状态,更符合年轻读者的状态。而年龄大的读者程度不同地存在整体本位意识,因而对周国平所生产的精神食粮食用起来就没有年轻读者那样爽口。但总的来看,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下,整个社会充满了激烈竞争,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有形和无形的巨大压力之中而急火攻心,周国平先生就像一个高明的"中医",所撰写的《灵魂只能独行》的散文就是他为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读者对症下药所开列的疗病药方。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痛苦、失败、成功和快乐,其实都是很类似的,但是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却活得痛苦烦恼,这主要是因为心的态度。心有没有经过锻炼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过得很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你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断地超越你原来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所展示的几乎全是千疮百孔的爱情。但是她的散文《爱》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纯的、美的、让人心痛落泪的爱情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张爱玲为她所理解的“爱”作了一个诠释: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无法把握却又不能够忘怀的,哪怕仅仅是一次偶然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逢所留下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7.
冯延燕 《科技信息》2009,(28):I0136-I0136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本身,是对异化的反抗,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种抗争精神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伍振 《科技潮》2007,(9):34-35
提起湖北蕲州,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到李时珍、吴承恩……可能几乎无人不晓。蕲州,大明医圣李时珍故里,也是《本草纲目》和《西游记》的成书地。  相似文献   

19.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祗的恭敬,赞美和依恋,《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祗,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红字》:罪与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与罚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可以将之追溯到有关原罪的传说。不同的人对之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勇敢地承认罪恶。并公开地接收惩罚;有的人掩藏罪恶,而私底下接受惩罚。每一个团体都有其纪律,每一个人都有其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人们对待罪与罚的不同态度,而他们的不同态度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