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构思立意、构图造型及命名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插花的创作特点。中国插花艺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采用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手法,利用自然花材的姿质来体现作品的美,色彩上注重疏淡雅致,并注重作品的主题表达和诗情画意。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意境隽逸、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汉英两个民族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自然在诗歌创作方面艺术意境的表现也不同。正因为如此,译者往往很难(甚至不能)将中诗的意境传递给译语读者,因而构成了中诗外译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4.
陈苏民 《科技信息》2003,(5M):26-27
中国画得益于数千年先祖文化学术相传之精髓,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艺术体系。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艺术观,使“写意”性成为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所谓“写意”,是画家在对文化、精神、自然深刻体察基础之上的融会贯通,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的体验。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追求精神上的表现与自然美感之统一,“登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在自然事物中漾溢着人的情感,“缘物寄情”“情思交融”“意在笔先”,心与境的契合构筑出中国艺术美的最高范畴——“意境”。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元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自然”来概括。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氏评元代杂剧、南戏之自然特色,是避开剧本的思想内容而专指其曲词、宾白而言的。元代戏曲的“自然”何诠?王氏“亦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氏举例以证:“添酒力,晚风凉,助杀气,秋云暮,尚兀自脚趔趄,醉眼模糊。他化的我一方之地都食素,单则俺杀生的无缘度。”(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正宫端正好》)他评之为:“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满足某些功利目的的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具体来说,有“抽象与移情”、“象征与意境”和“造型和空间”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究无尽的诗情画意,即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虚实相生,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受到世界欢迎。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旨趣。文章通过古典园林营造,论述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及意境的营造要素。  相似文献   

9.
鲁彦是刻苦自学而成功的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朴素。尤以艺术描写见长,独具形象美和意境美;注重艺术构思,表现出精巧、自然、新奇的特色;善于运用“画眼睛”等多种艺术手法,凸现人物的优美心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比较诗学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艺术表现理论具有典型意义的命题“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作一比较观照,探求两者的契合与差异,并用“有意味”的手段描述“意境”,以期对以“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为代表的中西方艺术表现理论有一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复合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具有非常强的形象色彩,体现出明显的具象性,例如"席卷、瓜分、狗尾巴草"等,我们称之为具象性复合词。本文一方面分析了这类词的内部构造方式、外部表现功能;另一方面,还从认知角度出发,指出具象式复合词的隐喻实质及其折射出的人类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实践基础上,从数学建模课程内容的选取、安排与教学设计等方面就如何培养中学数学教师数学建模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赋有特色的语言是一部小说获得成功的要素,为了在创作中构筑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们竭力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在社会的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中寻找灵感,《何典》小说作者张南庄因创造性地运用方言俚语,为文学百花园又添一朵奇葩,为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认为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巨大影响,并从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道"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直觉、重了悟的思维方式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字结构种种,其中正三角形造型的"金字塔组构"体现了古人造字的丰富蕴涵和诗意化特点,使中国古代人"心智"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类字强调动态,表现了气韵美;强调某种特殊状态,体会崇高美、喜剧美;强调意味,体验"以少总多"之美,同时也兼顾到中国古代传统理念"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现代西方的生态学思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后现代思想平台上内在整合起来,试图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苏联的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作为"世界性的大学问"而被夸耀一时。对我们来说,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别样想象与理论设计,究竟是对它的积极捍卫、全面开敞抑或"跪着造反"、严重遮蔽,是对它的替代选择、创新超越抑或改旗易帜、根本拒斥?现代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存在根源性的制度关联抑或只是现代性思想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元文化嵌入和广泛的智慧联盟而确立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能有机地矫正马克思主义的"反生态性"而获得重构与新生吗?"有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纯粹性的生态体系,而是蕴含着多种复杂性语义的政治图谋,它究竟是否算得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还悬而未决,更遑论能指望它见重于时代并开辟未来了。  相似文献   

17.
“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和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素养”的核心地位。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素养”的论争。“语文素养”的论争主要涉及到“语文素养”提出的意义、“语文素养”的内涵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论争的焦点是“语文素养”的科学内涵。论争的根源是过去关于语文教育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说”还是“人文说”讨论的继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写人学”这一命名最能显示该学科的本土文化身份。具体说来,与“画”融通之“写”是最重要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一,而“人”又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中国“写人论”的核心和气脉是由绘画理论演化而来的“以形传神”,因此,中国“写人”之“学”的理想构架应当是由“写形”、“传神”以及“设色”、“写心”等传统话语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就构建西藏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合理配置和用好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