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氏尖毛虫无性生殖中核器及纤毛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史氏尖毛虫(Oxytricha shiix)无性生殖周期中及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结果为:1.大核复制带了出现后,口原基最出现在左边等一根横棘毛的左侧,后逐渐向前增生,构成一长形原基带。由口原基的前右角汾化出波动魇基,同时在该处向后组装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的AZM,老AZM完整地被前仔虫继承。2.额腹横棘毛原基各5例,分别在3:3:3:4:4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背触毛8 ̄  相似文献   

2.
3.
四角翁尼柯虫无性生殖中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的分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蛋白银方法,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四角翁尼柯虫细胞形态发生以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纤毛虫上海种群显示了与以前报告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即在无性生殖期间,前仔虫口围带和口侧膜在老结构位置更新形成;左右缘棘毛的发生与老缘棘毛无明确关联,这不同于尖毛科的其他纤毛虫.棘毛基部纤维包括前纵纤维、后纵纤维、横纤维和放射纤维,其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的定位与已知几种纤毛虫的同种结构不一样;细胞形态发生中,位于前后额腹横棘毛原基区的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瓦解消失,左右缘棘毛原基区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首先退化解体,这一过程与原基区的分化密切联系,并且老棘毛及其基部纤维对原基的形成和分化可能具有物质贡献;其他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在皮层残留的时间较长,它们可能是伴随着老结构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相似文献   

4.
腹毛目纤毛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总结了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过程,指出了对纤毛虫形态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认为对某些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有重新作观察的必要.也对皮层先存结构毛基体,以及细胞核在纤毛原基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种腹柱虫Gastrostyla sp.包囊形成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strostyla sp.包囊形成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存在着三种形式:1.)从细胞前端开始进行;2.)从细胞后端开始进行;3)从细胞两端朝中央进行。其中纤毛器的去分化与伪尖毛虫不同之处在于;G.sp.是口围带先瓦解,其次是口侧膜;口围带瓦解的顺序是从其前端向后进行,而伪尖毛早恰好都相反。Gastrotyla sp。成包囊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和冠突伪尾柱虫相似之处在于:口围带瓦解的方向均是从其前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过程,指出了对纤毛虫形态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认为对某些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有重新作观察的必要。也对皮层先存结构毛基体,以及细胞核在纤毛原基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紫衫醇(FLUTAX)标记异毛类纤毛虫美国赭纤虫(Blepharisma americanum)纤毛器微管胞器,结果显示:细胞形态发生中,后仔虫口器微管在皮层口围带后第一列体纤毛位置发生,前仔虫口器微管在老口围带位置形成;新的体纤毛在各个老体纤毛列中部两纤毛基体之间发生,此后新、老体纤毛共同组成为新仔虫的体纤毛...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对刺Dun纤虫的皮膜,口器,棘毛,背触毛以及细胞核和了超微结构水平的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膜银线系所在部位细胞外持呈电子致密的三角形,与周转外质有一定的间隙,此外的表膜呈小孔与外界相通;棘毛基部存在根纤维较短,伸入胞质深处;在纤毛器尤其是背触毛窝周围存在有膜囊,其在靠近细胞外质处常释放出内含的电子致密物质可能对背毛的支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伍氏游仆虫(Euplotes woodruffi)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已经有人应用银浸法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在光镜水平上做了深入的研究,有详细的报道.据光镜水平上的观察一般认为,游仆虫二分裂期间前仔虫口纤毛器是继承亲体上原有的老结构而来的.最近,作者应用扫描电镜方法在亚显微水平上发现,这种游仆虫无性生殖中前仔虫口围带是在原老口围带位置更新发育而来的.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详细地观察了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inis Dujardi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并对新纤毛小器官原基的产生、发育和老纤毛器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详细地观察了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inis Dujardi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并对新纤毛小器官原基的产生、发育和老纤毛器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腹柱虫Gastostyla sp.成包囊过程中,其纤毛器的分化不论是从细胞前端或是细胞后端开始,其大、小核的变化是相同的。首先,两个大核先出现复制带,然后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形融合大核。另外也观察到二核包囊和四核包囊,融合大核在包囊进入休眠之前出现复制带,改组后的融合大核在休眠包囊中分裂为二。在成包囊过程中,两个小核中的一个被吸收。出包囊时,小核分裂为二,融合大核行无丝分裂成两个大核。  相似文献   

13.
腹毛类纤毛虫(hypotrichciliates)是纤毛门原生动物中一个最为进化的类群.迄今的研究表明.这类纤毛虫细胞除具有腹、背的分化,细胞表面纤毛聚集成发达的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外。其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细胞内含有一个至多个致密型大核,细胞周期中大核DNA合成采用复制带(replicationband)的形式进行.在含一枚大核的纤毛虫细胞中,核的两端同时出现复制带,两条带相向移动至融合后消失,完成DNA复制;在含有两枚至多枚大核的绝大多数种类中,各在核的一端出现复制带,并分别向核的另一端移动,当两个至多个大核相互靠拢,带消失,表明DNA复制完成,然后大核融合成一部分.作为较罕见的例子,作者对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rubra)的观察发现,虽然其具有腹毛类纤毛虫的基本形态,但大核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行为显著不同于上述的情况,详细了解其核器演化的特征,无疑对深入认识纤毛虫细胞核  相似文献   

14.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左缘棘毛及基部的前纵维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背触毛及基部的玫瑰花环附属微管等;非纤毛器皮层微管包括背腹面的细小网格状微管,背面的斜向微管层及贯穿于细胞纵长的纵微管层等.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被前仔虫继承,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老纤毛器基部微管退化,并且老棘毛及其附属微管可能具有定位和定向作用,但未见直接的物质联系.所得结果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建构的多样性、细胞皮层微管的分化及其细胞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皮层纤毛器、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其中腹面皮层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波动膜骨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围棘纤维篮、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它们以各自的纤毛器基部为中心,分别向皮层不同方向发射,在细胞皮层内形成一个复合三维结构微管网;并且,左、右缘棘毛基部横微管显示非镜像对称的图像,横棘毛基部微管前纵微管束向前伸展后其前端并非聚集在一起,这与目前报道的其他腹毛目纤毛虫如贻贝棘尾虫、魏氏拟尾柱虫同种结构的定位特征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包囊游仆虫表膜含有质膜和表膜泡。表膜下纵纤维层中其腹面由单根微管纵向排列组成,背面由每三根微管形成“品”字形微管单元,背面银线网是一种真实的嗜银结构,它可能是表膜泡结构间隙中的沉积物;细胞皮层中非纤毛器细胞骨架主要包括束状、网状骨架系统以及其他一些微管束,纤毛器细胞骨架其基体间含有托架及其连接纤维,基体并向细胞质放射出纤维。另外,小根纤维由多根微管在一起组成,基体及有关微管纤维形成具有不同的连接方  相似文献   

20.
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DN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光学显微镜、显微光度计和定量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 DNA 含量的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果:(1)游仆虫细胞周期分成 G_1期、S 期和 D 期,各个时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速率分别为36%、59%和5%。(2)游仆虫细胞周期中,G_1期大核迅速增大,但此时大核无 DNA 合成现象,DNA 分布密度随大核增大而降低;S 期大核前期增大,此后变小,大核 DNA 含量连续增加,大核 DNA 分布密度也随着增高。8期结束后,大核 DNA 含量相当于 G_1大核的两倍;D期大核又显著增大,DNA 分布密度稍高于 G_1期大核的水平。(3)由游仆虫孚尔根反应大核的形态,大核 DNA 三维吸收图像和显微光度术定量分析数据表明,游仆虫大核 DNA 含量的变化仅发生在 S 期,S 期大核中 DNA 合成与大核改组带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