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潮发电     
一般作为海洋能提出的主要有: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而现在日本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海洋能源——黑潮发电。所谓黑潮就是沿日本列岛由南向北移动的一股暖流。在日本与那国岛、八重山诸岛(冲绳)等附近海洋中,黑潮的流轴位置移动基本上不受季节、年份及大冷水团的影响。黑潮的流域范围大体上为宽250公里、深1000米,流速在1米/秒以上时流域范围为宽30公里、深300米。解析黑潮运动状态得知:黑潮蕴藏的动能极大,相当于每年发电1700亿千瓦小时,流速在1米/秒以上的流域为900亿千瓦小时(相当于日本1977年实际发电量的17%)。提出利用黑潮来发电的方式有:全流向纵轴式、电磁式等等。根据不同流速采用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2.
以英国OCCAM(The Ocean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dvanced Modeling Project)全球环流模式的1994年计算结果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用POM模式,对东中国海黑潮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特别注意了海水运动的混沌特点和质点移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黑潮区地形引起的黑潮流剪切是导致混沌的主要原因;东海黑潮区混沌运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黑潮主轴区基本是输运的屏障区。  相似文献   

3.
Argos浮标及模型反演吕宋海峡区域流场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潮是以流套、分支还是黑潮锋的方式侵入南海的不同观点,应用Argos浮标数据探讨了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并利用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对吕宋海峡黑潮流态进行数值模拟,进而研究吕宋海峡表层和120.75°E断面黑潮流态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断面流量变化,并与实测值、他人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春夏两季黑潮主要以黑潮锋的形式存在,夏季有南海水汇入黑潮主干,秋冬两季有时会以流套形式入侵南海,并部分从台湾南部折回到黑潮主干,冬季有一小部分黑潮水以分支形式直接入侵南海.本模型计算表明:在吕宋海峡120.75°E断面上,常年有东西向海流,海峡上层的净通量为负值(流向南海),下层的净通量春季为正值,其它季节均为负值,整个断面每个季节的体积输送为太平洋水净输入南海,平均净输运量为1.305×107 m3/s.  相似文献   

4.
济州岛西南海域被认为是多种水团的"集散区",水团分析有助于理解当地的水文特征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变动.基于欧洲海洋核心模型(NEMO),利用浓度混合分析方法,定量地给出了该海域各水团混合比例的空间分布以及体积分数,其水团空间组成的周年变化:1—4月2个水团,东西两侧分别为黑潮上层水和东海陆架混合水,黑潮上层水占有明显优势,体积始终在50%,以上;5—7月4个水团,西侧表层为东海表层水,底层为东海底层冷水,东侧表层为黑潮表层水,底层为黑潮次表层水,黑潮次表层水占优势,体积一直在45%,左右;8—12月3个水团,东海底层冷水消失,其余3个继续存在,黑潮表层水占优势,体积基本都在50%,以上,黑潮次表层水主导底层,势力8月最强,以后逐月变弱.  相似文献   

5.
应用垂向混合坐标系海洋模式(HYCOM),对赤道以及北太平洋进行了气候态模拟和1990-1999年的模拟.给出了黑潮对我国近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定量结果,并对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模拟的结果表明,黑潮对东海的热量输运与该区域的海表面热通量同量级,且呈反向变化,热量输运冬季最大,夏季最小,7月为-9×1013W,2月为2.5×1014W,春、秋为过渡季节.黑潮向南海输运的热量除夏季为负值外,其它季节均为正值.黑潮年均向东海输运热量1.67×1014 W,向南海输运热量1.5×1014W.盐量输运的变化趋势与热量一致.对1990-1999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小波分析表明,黑潮对东海热量和盐量输运具有4~7年的显著周期,且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厄尔尼诺年,黑潮向东海输运的热量和盐量均有明显减小.黑潮对南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周期约为3~4年.黑潮对南海的热量输运也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所指示的浮标轨迹图以及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三维水动力模型海面高度场数据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模态分析,探讨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吕宋海峡黑潮的形态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跨隙形态为其最基本的形态;秋冬两季,部分黑潮水会以流套和分支的形式入侵南海,流套最西可延伸至118°E;春夏季节则儿乎不出现流套或者分支的结构,相反会有一部分南海水汇入黑潮主干.模型数据模态分析结果还再现了冬季黑潮水沿着南海北部陆坡向西入侵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黑潮和赤潮     
沧海桑田,经亿万年的陆海变迁,如今大自然生物圈中人类活动的陆地,仅占地球表面总面积5.1亿平方公里的29%,另71%的表面是潆潆无际的湛蓝海水。所以,加加林宇航太空时所看到的地球,是被一层蓝光覆盖犹如一盏高悬的蓝色金盘。虽说海水是碧蓝的,但也时而变色。黑潮和赤潮就是因海水水色不同而命名但这二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海潮”。黑潮是起源于我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的洋中“河流”,是世界大洋中两大巨流之一因其水色深蓝似黑而得名。黑潮是一高速带状水流,在巴士海峡和台湾岛东南,其最大流速高约150厘…  相似文献   

8.
对东海陆架外黑潮区颗粒有机碳(POC)和生物硅(bSiO2)的研究表明:台湾东北部黑潮主流真光层(100m)POC和bSi0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1μmol/L和0.68μmol/L;^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POC和bSi02的输出通量分别为3.7mmol/(m^2·d)和1.6mmol/(m^2·d).黑潮沿东海陆架北进过程中,POC和bSiO2的含量及输出通量均呈增加趋势.位于日本西南的黑潮主流中,POC和bSi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85μmol/L和2.63μmol/L,输出通量分别为6.7mmol/(m^2·d)和4.0mmol/(m^2·d).黑潮与陆架水形成的锋面区,POC和bSiO2浓度均高于黑潮主流.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研究了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对同期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响应的敏感性及东亚西风急流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刻画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导致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中纬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相问的分布特征.中高纬是大气对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响应的敏感区,...  相似文献   

10.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11.
黑潮和南海北部海流相互关联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北太平洋环境区域性模式的计算结果研究了黑潮和南海北部上层海流的相互关联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在巴士海峡南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有一部分黑潮水流入南海,其中一部分在南海呈一反气旋式弯曲,然后在巴士海峡北部又流回到黑潮主干;另一部分与南海北部的一个气旋式涡旋的北翼一起向西流动,有时可以一起 流到南海的内部海域。6月份南海北部并不存在气旋式涡旋,在巴士海峡南部进入南海的水,只呈反气旋式流动,从巴士海峡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海水温-盐-深剖面测量仪(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测资料还确定了PN断面处障碍层是常年存在的而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采用曲线族拟合的水团分析方法,根据不同季节PN断面上陆架水和黑潮水的混合特征,证明了水团混合在障碍层形成及季节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发现障碍层的季节变化与陆架水团和黑潮水团混合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夏季,陆架水团向外海延伸,浮置于黑潮水之上,此时障碍层深度最浅,障碍层厚度最大;秋季,黑潮水离岸最近,将黑潮水与陆架水的交汇处向西压迫至陆架内,此时几乎不存在障碍层,零星存在的障碍层深度较深,厚度是一年当中最薄的;冬季,由于黑潮水的核心相对于秋季向深海移动,使得陆架混合水也相应地向外海拓展,而且此时陆架水与黑潮水的交汇处不只在混合层内而是影响到跃层,此季节障碍层是一年当中深度最深,厚度最厚的;春季,黑潮水的核心以及两种水团的交汇处相对于冬季的位置更向深海移动,所以此时PN断面上的障碍层深度和厚度相对于冬季变化不大,只是位置东移.海面风场和净热通量场通过改变...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水产品中多聚磷酸盐的离子色谱测定方法。对萃取温度、提取液p H值以及色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5种多聚磷酸盐(磷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三偏磷酸盐及六偏磷酸盐)分别在0.1~100、0.2~50、0.1~60、0.3~40、0.5~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组分含量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 2~0.999 8,检出限为0.5~3.0 mg/kg;定量限为2.0~5.0 mg/kg。水产加工制品中5种多聚磷酸盐不同浓度加标水平(50、100、200μg/kg)时,回收率为80.2~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s)小于9%。该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测定水产加工制品中多聚磷酸盐含量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硼磷酸盐玻璃是一种新型的玻璃材料.是通过在磷酸盐玻璃系统中加入适量的氧化硼制备的.它具有一系列区别于传统玻璃的物理、化学、光学性能.本文对硼酸盐玻璃系统、硼磷酸盐玻璃的性能和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1951-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热带印度洋、黑潮、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关键区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特征为:当前期冬季赤道印度洋、黑潮、赤道大西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降低),当年夏季印度西南季风和东亚热带辐合带减弱(加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北),副热带辐合带加强(减弱),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干旱),相关显著性分析表明,前冬赤道印度洋和黑潮区的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由化学酸碱平衡理论及质子条件建立了pH值、磷酸盐浓度与R值算法的数学模型,通过LabView编程,计算分析了协调磷酸盐处理的测量误差对R值测量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优化出协调磷酸盐处理过程中pH值、磷酸盐控制的最佳范围,对我国广泛应用的协调磷酸盐处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向传统的铝磷酸盐粘结剂中加入含镁改性剂和含硼改性剂,研究了改性剂对铝磷酸盐自硬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含镁改性剂会使磷酸盐自硬砂的室温抗压强度下降,适量的含镁改性剂能有效地提高磷酸盐自硬砂的抗吸湿性;含硼改性剂能有效地提高磷酸盐自硬砂的室温抗压强度,对其抗吸湿性影响不大,适量的含硼改性剂能提高铝磷酸盐粘结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水质中部分磷酸盐来源于动植物体内所含磷质,经过分解与氧化作用,最后生成磷酸盐。有时少量磷酸盐也来源于岩石及砂上中,大量磷酸盐来源于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以及土壤中。浮游藻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盛的地面水,都含有多量的磷酸盐。磷酸盐有时也微量地存在于地下水中。 水样分析,分为两部分叙述。第一部分:饮用水及生活用水中可溶性磷酸盐的测定。第二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全磷量的测定。凡是水样中进行全磷的测定,必须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破坏,一般采用高氯酸、硝酸、硫酸、过硫酸盐等消化氧化,  相似文献   

19.
将水稻(Oryza sativa L.)根系区域分为根毛区域和根毛外区域,用米氏动力学方程描述主根和根毛表面对磷酸盐的吸收,把根毛磷酸盐的吸收作为扩散方程的源汇项,在Kirk模型的柠檬酸盐和磷酸盐的相互作用机制基础上,建立水稻根系吸收磷酸盐模型.利用该模型探讨水稻主根分泌柠檬酸盐对根系吸收磷酸盐的影响.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根毛区域,液态磷酸盐浓度存在梯度变化;在根毛外区域,液态磷酸盐浓度低于Kirk模型,最大低于1.839μmol·L-1;水稻主根分泌柠檬酸盐的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大而增加,然后保持不变;柠檬酸盐促进固态磷酸盐从土壤颗粒表面中解吸出来;在根毛生长的初期,主根吸收液态磷酸盐强于根毛,在16 h后,根毛吸收液态磷酸盐在水稻根系吸收中占主导作用.主根分泌柠檬酸盐和根系形态共同决定水稻根系对磷酸盐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20.
海水中溶解态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p)是海洋磷循环研究的有效示踪剂之一.海水中溶解态磷酸盐的富集、分离与纯化研究是测定海水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海水中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方法进行查阅,选择改进后的MAGIC-CePO4沉淀-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对海水中溶解态磷酸盐进行富集、分离与纯化,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对于3种不同溶液体系3个步骤的磷酸盐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8%,88.2%和98.3%,全流程磷酸盐回收率达到80%以上,因此可作为海水磷酸盐氧同位素测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