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XAFS)等技术研究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对反应生成的金纳米颗粒的原子和电子结构的影响.XAFS和电镜结果表明三苯基膦、十二胺和十二硫醇3种表面活性剂与金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依次增强,三苯基膦分子中的P原子与金纳米颗粒表面的Au原子产生弱的物理吸附,生成的金纳米颗粒的尺寸为7.2 nm;而十二胺和十二硫醇则分别以头基N原子和头基S原子与金纳米颗粒表面的Au原子形成强的Au—N和Au—S共价键,有效地阻止金纳米颗粒的长大和聚集,其颗粒尺寸为3.1 nm.同时,金纳米颗粒中第一近邻Au—Au键长由三苯基膦的2.82减小到十二硫醇的2.79,相应的配位数则由11.3减少为10.1,这是由于十二硫醇与纳米颗粒具有强的相互作用导致.XAFS的近边谱表明在十二硫醇覆盖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表面Au原子的电子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核-壳结构内标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并用于磷脂双层膜中药物释放研究.该SERS探针中,拉曼报告分子包裹在金纳米球和金纳米壳层中间,金纳米壳层将报告分子与外部环境隔开,确保了信号稳定性.同时,金纳米壳外层裸露,可以用于待测分子的SERS传感.进一步在内标化SERS探针表面包裹以磷脂双分子层,以二乙基硫醛三碳菁化碘(DTTC)作为模型药物,构建探针标记脂质体纳米结构,并进行细胞标记.通过检测探针内标和DTTC拉曼信号的比率变化,可以反映细胞内纳米药物的释放行为.所建立的比率方法有效消除了拉曼测试仪器本身误差的影响,为药物的体内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形成的双分子层胶体溶液中,利用种子生长的方法,控制硝酸银添加物制备纵横比不同金纳米棒.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金种沿着[100]方向生长,其它方向受限生长,形成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根据实验结果,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模拟金纳米棒的生长,选择折射率为1.33,探索金纳米棒光学吸收谱,较好符合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硼氢化钠NaBH4还原金氯酸HAuCl4,成功地制作了羧酸酯表面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并用丁二酸硫醇作为硫醇配体稳定剂,抑制了纳米粒子的进一步生长,这种方法有效地把粒径控制在纳米范围内并且粒径分布范围小,只需通过一次反应就可大量地制得1-20nm、具有量子效应的纳米料,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扫描显微镜对这些粒子进行了检测,证实了大量的粒子都是面心立方结构,硫醇配体在金粒子在表面由化学吸附形成一层单分子膜,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一层单分子膜。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银纳米立方体/PE/金膜三明治结构用于拉曼检测,由于这种结构的场增强特性,一般认为它用于荧光增强也能有较好的性能,在实际测试中发现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由于物质分子与纳米颗粒靠近时有荧光猝灭现象。为了尽可能消除荧光猝灭现象,探究场增强基底最强荧光增强能力,更改了中间层的厚度和物质分子在中间层的位置,获得最强荧光增强光谱。这种能够使荧光增强的结构对研究下一代纳米光子学器件在荧光检测上的应用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开发具有更强大检测功能的拉曼-荧光双检测器提供可参照的模板。  相似文献   

6.
科技掠财     
德国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单分子聚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可引起其纳米尺度的链式结构长度发生变化,即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使未来纳米机器找到简便可控的动力成为可能。 德国慕尼黑大学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科学家说,他们发现的这种新型纳米机械是单个的感光聚合分子,呈链式结构,由物质  相似文献   

7.
一步法完成Ag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图案化组装,开辟低成本、高效率制备图案化银纳米颗粒单层膜的新途径。采用微接触印刷技术,将有机分子十六烷基硫醇(HDT),1,10-癸二硫醇硫醇(DDT)选择性自组装在金表面,通过化学镀法在基底材料上制备高度分散有序直径约为10nm的球形银纳米颗粒。得到规则有序的图案化银纳米颗粒单层膜。采用自主装诱导技术结合化学镀法,制备Ag纳米颗粒的同时,完成图案化银纳米颗粒薄膜的制备。图案化分散有序的金属纳米颗粒在表面催化和微电子器件制备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聚合物亚微米锥形孔阵列结构的SERS基底的制备方法.利用纳米压印和干法刻蚀技术,制备了亚微米级锥形硅模板,然后在其上沉积金纳米颗粒,最后通过热纳米压印技术将硅模板的结构及金纳米颗粒阵列转移到聚合物IPS上,得到一种镶嵌有金纳米颗粒的IPS亚微米锥形孔阵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所到得的SERS基底对R6G分子的拉曼增强因子可达到9.2×107,对浓度为1×10-12 mol/L的R6G溶液仍能测到明显的拉曼信号;此基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测得R6G的六个主要拉曼峰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小于13%,而且具有优异的柔性与透明性;与常规SERS基底相比较,具有质量轻、可折叠、便携和易处理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3月2日报道 :得克萨斯大学的MiguelJoseYacaman在《纳米通信》杂志中报道说 ,用于制造纳米机械的纳米级微细金颗粒有可能利用苜蓿这种植物提取。苜蓿本是一种用来生产动物饲料的农作物 ,但发现它有从金矿中吸收金属离子的功能。他用一种富含金矿的营养液种植苜蓿 ,结果苜蓿从金矿物中吸收的金离子果然聚成了纯金。因为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苜蓿的根和茎时 ,发现其中含有约4纳米直径的金子颗粒。因此Yacaman说 ,这种植物群可能有一天会作为生产纳米金颗粒的工厂。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纳米颗粒包覆了一层二氧化硅壳层作为实验材料,利用该核壳材料增强石墨烯量子点的拉曼信号,并实现了单颗粒增强.实验中,二氧化硅的厚度可以通过反应时间得到控制,该壳层可以增强金纳米颗粒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本文方法与使用纯金纳米颗粒增强石墨烯量子点拉曼信号相比,其拉曼信号强度增强了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进的Frens法,制备出含金量不同的Au-Ag合金纳米颗粒和Ag@Au纳米颗粒.通过测试,UV-Vis光谱结果表明,Au-Ag合金纳米颗粒只有一个介于Au、Ag峰值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峰;且峰值与金的摩尔分数呈线性关系.SEM、TEM结果表明Ag@Au纳米颗粒有约为13 nm的壳层;而Au-Ag合金纳米颗粒没有核壳结构,说明是合金,并且随着Au-Ag合金中Au的成分的逐渐增加,粒径趋于均匀、形貌趋于稳定的类球型.  相似文献   

12.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23日报道:美国麻省查尔斯顿哈佛医学院分子成像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正在研究一种独特的技术,即把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人的血液中,用来精确显示有害病毒潜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新的检测技术采用50纳米直径的磁性颗粒。其中心是氧化铁,外面涂覆一层容易粘结抗体的葡萄糖。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将纳米颗粒加入到病人体液试样中,或注射到病人身上。如果存在活的病毒,它们就会和纳米颗粒上的抗体粘结在一起,形成一大群颗粒。这样,就能用磁共振成像或核磁共振扫描检测到成团的病毒群。涂覆在纳米颗粒上的抗体有识别病毒表面…  相似文献   

13.
超细金颗粒增强9—顺视黄醛光电性能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顺视黄醛可以经形成去质子化的席夫碱来模拟天然的细菌视紫红质,但是其光电流和稳定性都较低,通过在其中掺杂超细金颗粒可以显著提高其光电性能。利用石英晶体微平衡、循环伏安法和吸收光谱等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纳米金颗粒作用的机理,认为金颗粒与9-顺视黄醛质子化席夫碱LB膜结合可形成新的更为稳定的络合物,影响了席夫碱的氧化还原电位,并且加速了跨膜电子的传输,从而明显地改善了光电性能。为在人工视网膜及分子电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种子生长法并施加适当的后续处理,制备了负载于CeO_2和γ-Al_2O_3载体表面的核壳结构Ag-Ru和中空Ru纳米颗粒。对苯催化氧化活性测试表明,核壳结构Ag-Ru纳米颗粒比中空Ru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其中负载于CeO_2表面的核壳结构Ag-Ru纳米颗粒的T_(20)和T_(90)可分别低至153.8℃和170.4℃。XPS和H_2-TPR分析均表明在核壳结构Ag-Ru纳米颗粒中,内核Ag的存在可增加壳层组分中金属态Ru的含量,并且可抑制颗粒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较好苯催化氧化活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3月2日报道 :得克萨斯大学的MiguelJoseYacaman在《纳米通信》杂志中报道说 ,用于制造纳米机械的纳米级微细金颗粒有可能利用苜蓿这种植物提取。苜蓿本是一种用来生产动物饲料的农作物 ,但发现它有从金矿中吸收金属离子的功能。他用一种富含金矿的营养液种植苜蓿 ,结果苜蓿从金矿物中吸收的金离子果然聚成了纯金。因为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苜蓿的根和茎时 ,发现其中含有约4纳米直径的金子颗粒。因此Yacaman说 ,这种植物群可能有一天会作为生产纳米金颗粒的工厂。他现在还在做另一种试验…  相似文献   

16.
纳米金催化剂由于具有条件温和、专一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用于多相绿色催化过程中,但它易团聚、难分离、难回收的特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受到聚多巴胺(PDA)具有黏附性和还原性的启发,本文利用PDA原位还原四氯金酸制备了一种多层负载型SiO_2@PDA@Au催化剂颗粒。PDA可以紧密且连续地包覆在SiO_2表面,并可实现金纳米颗粒的原位还原和负载;金含量随着PDA层厚的增加而增加,金颗粒粒径较均一、无团聚,粒径约为30nm;当Au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59%时,对亚甲基蓝(MB)的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最好(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pp=1.613 4min-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药方面的许多应用都要求在小尺度下仍具有高的磁性能。FePt纳米颗粒具有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高的磁晶各向异性,用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Au作表面包覆,形成核壳结构的FePt@Au纳米颗粒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首选研究对象。介绍用化学热分解法,制备尺寸均匀的、立方形貌的FePt纳米颗粒作籽晶,之后分散到溶液中再热分解乙酸金制备FePt@Au核壳结构颗粒。通过透射电镜(TEM)观测到包覆Au后颗粒尺寸长大,并且对单个颗粒进行了能谱分析(EDS),结果表明,制备出来颗粒同时包含Fe、Pt、Au元素,证明所制备的颗粒具有FePt@Au的结构。对所制备的FePt@Au纳米颗粒的结构研究表明,Au原子在方形颗粒表面的不均匀形核是形成复合结构的主要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分子团簇在纳米尺度可以被看成固态,但是分子团簇化学和固态化学传统上被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这样的区分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其结构和键接关系之间的共性。本书把较小团簇的电子结构模型和在概念上类似的固体材料模型联系到一起,并以此建立了有关纳米团簇电子结构的边界条件。虽然侧重点在团簇,但在建立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充分注重了固态化合物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制备出一种椭球形核-壳结构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分别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紫外、电子衍射和扫描电镜能谱对制备出的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呈椭球形,大小为60~80nm,壳层二氧化硅厚度约10~20nm.通过紫外检测发现,二氧化硅壳层对金纳米棒的光学特性几乎没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颖的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微球在生物医学(如治疗、传感器和分子影像等)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华网 5月 14日专电德国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单分子聚合物 ,在光照条件下可引起其纳米尺度的链式结构长度发生变化 ,即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 .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与马普学会的科学家们介绍说 ,他们新发现的这种新型纳米“机械”是单个的光感聚合分子 ,呈链式结构 ,由物质偶氮苯构成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发现该物质具有光感性 ,可以起到如同“光学开关”般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 ,当他们利用紫光对该单分子聚合物进行多次照射后 ,发现其链式结构长度变长 ,而当科学家利用波长相对较短的紫外光对其进行照射后 ,其链式结构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