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印支期沉积特征及物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惠安堡-马家滩地区印支期河湖相砂岩沉积特征及物源区。方法采用地层层序及沉积格局、实测典型剖面、古流向测量及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特征研究等综合方法研究。结果划分了印支期构造层序;编制了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编制了古流玫瑰花图;统计了碎屑颗粒组成特征,分析了物源区构造环境。结论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层由3套构造亚层组成,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砂岩物源可能与阿拉善地块古元古界变质结晶岩、花岗岩及下古生界火山岩有关。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的西南部,其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与华北克拉通南侧秦岭造山带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特征能够帮助提取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信息.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澄城和韩城2条出露本溪组-石千峰组的剖面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从岩石性质、碎屑特征、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物源的详细信息,并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本溪组-太原组的物源为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板块南缘带;山西组-石千峰组的物源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物源区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晚泥盆-晚石炭世商丹带的点接触初始碰撞造成华北板块南缘发生抬升,早二叠世秦岭造山带进入面接触碰撞阶段,造成北秦岭弧后盆地和岛弧带依次发生隆升,成为鄂尔多斯南缘沉积区的主要物源供给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自东向西剪刀状的碰撞,造成鄂尔多斯南缘沉积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古流向由南东-北西方向朝南西-北东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沉积物中碎屑组分与重矿物的分布受物源区母岩性质、构造抬升与剥蚀作用及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研究渤海湾盆地辽西凹陷沙河街组断陷湖盆内部低凸起带物源区特征,及其对凹陷内部沉积体系的影响,依据砂岩碎屑组分及重矿物聚类分析识别母岩类型、颗粒表面结构分析推测搬运距离、稳定系数分析判定物源方向的研究思路,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碎屑组分及重矿物数据的统计特征,认为母岩类型主要为岩浆岩和少量变质岩,分别对应于西部燕山隆起主物源、东部辽西低凸起南部隆起区次物源和北部隆起区弱物源。西部物源主要控制辽西凹陷的缓坡区沉积,东部物源的影响范围局限在辽西低凸起的陡坡带,北部物源对区内沉积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4.
燕辽裂谷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碰撞拼合之后的陆内伸展、中元古代Nuna超大陆裂解和全球大气海洋增氧等重大地质事件,但燕辽裂谷盆地中元古代古地理与构造演化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对该盆地蓟县地区下马岭组标准剖面开展了沉积学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取了下马岭组地层沉积特征与碎屑锆石的U-Pb年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下马岭组石英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3 270~1 806 Ma,且展示2 530 Ma和1 880 Ma两个显著峰值,表明下马岭组碎屑岩地层主要由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晚期的碎屑物组成,而且这两个显著的年龄峰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和古元古代两期重大地质事件。此外,另有少量~2 750 Ma和3 2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对应两期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浆事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显示下马岭组沉积于伸展背景。该文结合蓟县系和其下伏长城系沉积组合与盆地古地理分析,提出燕辽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碰撞后伸展转换阶段(1.85~1.60 Ga...  相似文献   

5.
白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长8期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8期物源方向及物源分区,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岩相古地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量分析化验数据,利用砂岩岩石学特征、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碎屑粒度变化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等,对研究区延长组物源进行综合研究,并恢复其古地理格局。结果研究区处于湖盆靠近中心地区,碎屑颗粒粒度较小,物源主要来自北部阴山,西部桌子山、贺兰山,西南陇西—宝鸡古陆3个母岩区。结论研究区存在东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3个物源方向,东北部和西南部是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北部物源只对局部有小范围影响。研究区内沉积砂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物源及沉积相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东缘的沉积范围,对其东部的沁水盆地榆社地区中晚三叠世沉积地层进行实测,运用沉积学原理判断沉积环境,划分沉积旋回,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地层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榆社地区中晚三叠世地层以长石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砂岩粒度较粗,颜色变化较大,泥岩以紫红色为主,地层厚度较薄,上部剥蚀,保存不全,沉积相以三角洲相为主,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并与鄂尔多斯盆地本部为连续沉积。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为220~2 600 Ma,大致可分为3个年龄段(2 300~2 600,1 600~2 100,220~400 Ma)。与周缘地体年龄数据进行对比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阴山—大青山—乌拉山一带出露的变质结晶基底、孔兹岩带与海西—印支期花岗岩,也可能有华北克拉通沉积盖层再旋回物源,与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三叠系延长组碎屑物源一致,因此推测中晚三叠世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可能属于同一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7.
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3油层组砂岩开展了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分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富含长石、沉积岩碎屑和石榴子石,南部富含岩屑(特别是火山岩碎屑)和电气石,东北部富含石英、变质岩碎屑和锆石。碎屑组分的 Dickin-son 三角图解显示,南部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西部除再旋回造山带外,还有来自基底隆起的物源。西部可能为近物源、坡度较大、沉积物成熟度较低的陡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南部可能为远物源、坡度较小、沉积物成熟度较高的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二者大致呈南西-北东向展布,交汇于镇167-庆25-镇268-镇255-西85井一线以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量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的沉积学和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江南-雪峰古隆起形成于加里东末的早志留世石牛栏期(小河坝期);黔中隆起和川中隆起形成于奥陶纪与志留纪间的都匀运动,早于东边的江南-雪峰隆起.尽管这3个古隆起都可能成为小河坝砂岩的物源区,但是小河坝砂岩古流向数据主体方向为北至北西向,而且从震旦纪-早志留世沉积时期川中隆起和黔中隆起接受的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而在小河坝砂岩物质组分中未发现碳酸盐岩的物质记录,据此,认为是江南-雪峰隆起控制了川东-黔南凹陷早志留世的古地理格局,提供了川东-黔南凹陷早志留世小河坝组碎屑物质来源.沉积学研究表明小河坝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据此,通过编制砂体等厚图和古地理图,精细刻画了小河坝期三角洲前缘各微相类型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物源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反映源区与沉积区的关系,是再现沉积盆地演化、恢复古环境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杭锦旗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的碎屑锆石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采用激光剥蚀原位微区等离子质谱法对研究区两个直罗组砂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锆石的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含量低,重稀土元素含量高的左倾模式,且具有适度的负Eu异常,正Ce异常,LREE/HREE以及(La/Yb)N显示重稀土相对富集。δCe值指示研究区直罗组砂岩沉积环境为缺氧的还原环境。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大部分锆石为岩浆成因,同时存在部分变质成因及热液成因锆石。研究区与盆地北缘大青山等地锆石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基本一致,结合盆地北缘地层分布推测杭锦旗地区直罗组砂岩的物源来自盆地之北大青山、乌拉山及阴山地块的岩浆岩及前寒武纪变质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沉积相特征识别、砂体宏观特征观察、古流向分析、砂岩镜下骨架颗粒统计,并结合沉积速率法、镜质组反射率法、Dickinson图解等方法探讨宁武—静乐盆地物源区的位置、母岩组合及其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系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砂岩骨架颗粒类型及其量比关系表明其物源区主要为大面积的花岗质侵入岩(细粒花岗岩、闪长花岗岩等)广泛出露,并有一定量的变质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和沉积岩(砂岩、富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碳酸盐)分布;砂体中古流向数据均值介于158°~204°,反映了物源区是位于该盆地以北的阴山—燕山一带;Dickinson三角图解结果表明物源区总体上处于华北板块北缘陆内隆升的构造背景,且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伴随有火山作用;天池河组地层原始沉积厚度为269.4~308.0 m,155 Ma左右,区域地层抬升遭受剥蚀,其剥蚀厚度为148.1~207.0 m,剥蚀速率为1.8~2.1 m/Ma,结合镜质组反射率法,侏罗系地层最大埋深时该地区古地温梯度明显偏高,反映了宁武—静乐一带受到燕山运动构造热事件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上石炭统太原组具有不同于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储层特征.为指导该气田储层预测与井位部署,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和粒度分析,研究了太原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识到太原组储层主要发育在太2段,砂体分布受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控制,具有砂岩粒度较粗、成分成熟度好—中等、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征;储层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为主,成岩相以黏土+硅质胶结岩屑溶孔与晶间孔相及黏土+硅质+碳酸盐胶结岩屑溶孔与晶间孔相为主,物性较低,属于特低孔、低渗储层.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发育程度与粒度、岩屑含量和溶蚀作用息息相关,粒度越粗,岩屑含量相对越高,溶蚀作用越强,储层越发育.相反,石英含量升高不利于储层发育,压实、交代和胶结作用也不利于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12.
神木气田石千峰组储层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木气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千5段碎屑岩气藏是近年来发现的浅层气藏,具有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为有助于千5段储层评价与预测,根据测井、录井、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物性、压汞、扫描电镜、X衍射和粒度资料,结合岩心描述,研究了神木气田千5段沉积相类型和成岩作用.认识到千5段砂岩粒度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差—中等,大型交错层理发育,正粒序发育,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砂质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受边滩微相控制.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和溶蚀为主,其中,绿泥石薄膜式胶结抑制石英或长石次生加大,伊蒙混层收缩形成的微裂隙,以及岩屑、长石和黑云母溶蚀均为建设性成岩作用;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B期到中成岩A期;成岩相可划分为5种类型,以绿泥石+硅质胶结粒间孔相、绿泥石+硅质胶结溶孔-粒间孔相和伊蒙混层胶结微裂隙相有利.储层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喉道以中、细喉为主,孔喉组合主要见中孔中喉、中孔细喉、低孔中喉和低孔细喉4种类型,属于中—低孔、中—特低渗透率储层.微裂隙显著改善了储层渗透率.  相似文献   

13.
Two important geological issue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debate in the Xingmeng area. The first concerns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Siberia plate and several intermediate massifs in the area, and the other con- cerns the folding and lifting of the Xingmeng Trough. Dis- agreements arise because of issues involving the tectonic- palae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Upper Permian deposits of the Linxi Formation. The Linxi Formation (Upper Permia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either an exclusively continental deposit or separated into marine- terrigenous facies deposited during the Lower to Middle Linxi Period and continental deposits in the Upper Linxi Period. However, in this study, large numbers of bryozoan and sponge spicule fossils were discovered for this first time in the thick limestone layers and lense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Linxi Formation found in the Guandi section of Linxi county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t the same time, abun- dant bryozoan fossils were also found in sedimentary tuff slice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Tao- huayingzi Formation from the Taohuayingzi section in Ar Horqin Banner, and abundant small connecting body crinoid stem fossils were found in the dark shale of the Yangjiagou Formation from the Yangjiagou section of Jiutai county, Jilin Province. These marine fossil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the Xingmeng area was still a marine or mainly marine environment at the end of the late Permian. This not only provides conclusive evidence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bove two major geological issues but also promotes chan- ges in the approach towards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shale gas (oil),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that are preserved in the late Permian layers of the Northeast-Xingmeng area.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沉积环境主要与北部广旺海槽形成与关闭、米仓山与大巴山隆起及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有关.通过野外露头、三维地震数据、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地蒸发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台地边缘斜坡5个相带.长兴期沿台地边缘发育了台地边缘礁滩;飞一段早期相对平静,沉积末期广旺海槽全部关闭;飞二段至飞三段早期主要为开阔台地沉积;飞三段晚期-飞四段演变为局限台地-台地蒸发岩相.飞二段浅滩与长兴期礁滩大致处于相同位置,未发生侧向迁移;飞三段台内浅滩的发育有明显的侧向迁移和垂向叠置的特征;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飞仙关组早期台地沉积区向陆棚沉积区迁移.  相似文献   

15.
河南永城地区的上古生界地层包括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组、石千峰组,地层总厚度大于2000m,是在陆表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一套滨浅海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中,太原组——山西组下段为浅海——潮坪体系沉积;山西组上段——上石盒子组为三角洲体系沉积;石千峰组是废弃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滨岸沙丘体系沉积。尽管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均有煤层发育,但山西组上、下段分界部位这一由浅海——潮坪体系转化为三角洲体系的特殊时期构成本区最有利的聚煤期。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轮南周缘地区奥陶系发育良好,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组成。沉积相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为区域性的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夹滩间海沉积,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为区域性的海水变浅的开阔台地浅滩夹点礁沉积,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发育沉没台地-斜坡相,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是在晚奥陶世海侵背景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相的沉积产物。研究区奥陶系发育两期礁滩体,第一期礁滩体发育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第二期礁滩体发育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上部,两期礁滩体的发育环境和分布范围各具特色。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总体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各相带在近东西方向上错落有序分布,并且随时间发生明显的侧向迁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晚白垩世赛汉期盆地沉积期构造分区、充填过程和沉积相空间分布,本文运用岩矿鉴定、重矿物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川井坳陷赛汉组沉积物源,认为赛汉组碎屑岩具有低成熟度和近源堆积特征,重矿物成分主要以磁铁矿、石榴石为主,与蚀源区花岗岩相似;赛汉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Eu负异常和右倾,微量元素曲线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列出西藏札达县姜叶玛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剖面,对该剖面进行了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建立了上二叠统姜叶玛组和下二叠统西兰塔组;简述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系的分布特点、生物群特征、古地理概况以及地质意义。否定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纪的灰岩块体“由北方远处推来的外来岩块或飞来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详细描述了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白石 -苟家大型飞来峰多条龙潭组地层剖面 ,讨论了龙潭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规律。根据沉积特征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二叠纪阳新组和龙潭组划分为 4个沉积层序并归于两个层序组 ,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首次发现区内晚二叠世存在强烈的沉积环境差异 ,并建立了龙潭期沉积环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