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水仙 《世界博览》2014,(19):40-43
香港的紧张与谨慎的心态可以理解,因为在过去十多年有大量内地孕妇以旅游为名进入香港产子,给当地医院造成负荷,而且占用了本地的资源,乃至香港当局宣布公立与私立医院从2013年起停收“双非孕妇”(即夫妇皆非香港人)。 但是,这样的谨慎也造成了一个问题:把所有的孕妇都拒之门外,也不管到底是意图赴港产子的,还是只是想去旅游的。  相似文献   

2.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3.
杨伟凤 《科技信息》2012,(21):250+290-250,290
以高职语文名称的确定为主线,提出高职语文的发展应该抛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谓,以正确确定高职语文名称为先导。为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正名的过程,是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本质的过程,也是树立路标、确立高职语文发展方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阳戏《孟姜女》戏截取其结良缘的喜庆气氛和团圆的结局。《庞氏女》戏主题一以贯之,突出孝道。《龙王女》源出唐传奇《柳毅传》,由于其落难辞婚等悲情主题,在阳戏坛上演出几率小。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先秦儒家"正名"学派,其"正名"逻辑思想是一种重视内涵性的概念逻辑系统。他们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充实和发展了儒家"正名"逻辑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6.
“为人作嫁”是编辑设计、组织、选择、加工、整理作品和资料,从比喻义看,反映了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从引申义看,编辑象服装设计师般为作者策划审理作品,这一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决定了他们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正名",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君、臣、父、子必须合乎礼仪地各就其所、各尽其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团结。然由于社会条件所限制,孔子的抱负最终无法实现,但是他所提出的"正名"思想对我国当代行政制度建设却依然有着巨大的意义.它要求行政法律的制定、行政权利的取得与运用、以及对行政权利的监督都必须具有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行政制度,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为人作嫁”是编辑设计、组织、选择、加工、整理作品和资料,从比喻义看,反映了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从引申义看,编辑象服装设计师般为作者策划审理作品,这一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决定了他们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西思想汇通的过程中,孔子正名说像一个孔道,以柏拉图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借助着这一孔道深入地浸入中国思想中。在此情况下,柏拉图主义的孔子正名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响非常深远。但是,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也遗传性地带来了西方思想的毛病,亦即不能完全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所以,对孔子正名思想研究来说,超越柏拉图主义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为此,彻底抛弃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柏拉图主义的义理结构,回到儒家式的名实相依的义理结构去,才是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写意精神的实质是“得意忘象”,其表现在书画实践方面就是经过长期的书画实践而最终达到“墨戏”的状态,而进入“墨戏”状态的一个表征就是在技法上达到“松”的境界。从而做到忽略人物的细枝末节而直取内在精神,创作出所谓的“写意雕塑”。吴教授只不过把笔墨换成了泥巴,由平面变成了立体,但其写意精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为茱萸正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普遍堪忧,要想振兴坠子戏艺术,要坚定树立振兴坠子戏艺术的理念;明确戏剧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戏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坚定不移地坚持艺术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同时,要看到艺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保护老艺人和培养艺术新人同等重要。这是振兴坠子戏艺术继往开来、繁荣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丝弦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具有区域个性和特点的石家庄地方戏。但由于种种原因,至解放前,该剧种已濒临消亡。新中国的诞生给予了该剧种新的生机和发展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期间曾经两度辉煌,也遭遇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低谷徘徊的打击。如今,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使得该剧种又进入了新的历史演进时期。  相似文献   

14.
柳琴戏的常用调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D宫调,一个是D徵调,为同一主音的两个调式。柳琴戏在实际演出中,转调(实际上就是同主音调式转换)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柳琴戏常用的两个调式的音阶,为两个同一音高的音阶。两个调之间所使用的转调手法,就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变调手法隔凡。  相似文献   

15.
戏曲进校园的实质性目的在于推行公民的观念认知教育,所以\"黄梅戏进校园\"应当把受众为本作为其理念基点.但是在当前\"黄梅戏进校园\"的的过程中,存在着定位偏差、翻译困难以及功利考量等问题.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当把\"受众为本\"作为理念基点,注重作品美学的感性表达,尊重学生认知艺术的主体地位与选择自由,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豫  于红  李雪梅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00-107,124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黄梅戏《雷雨》的唱腔为研究对象,对对板唱腔音乐进行分析阐述。通过对这种创作手法的分析,感受作曲家的戏曲创作经验、创作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并加以借鉴,从而创作出更多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戏曲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107-112
汉语的"词章"又称"辞章",从古以来就有两个词形。它又是多义词,不仅不同的论著、不同的学者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就是大师级的专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章里,也用不同的词形,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汉语辞章学,并进行两岸交流、合作,首先要"正名",才有共同的语言。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正名"的问题解决了,两岸交流、合作开展起来了,建立了汉语辞章学及其多支下位学科,促进了汉语辞章学的发展与繁荣。两岸汉语辞章学交流、合作的做法,对于其他学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的戏作词有34首,数量在宋词中名列前茅,其中有众多的经典之作;其词90%在信州所作或与信州生活相关.这些词以信州生活中的戏作状态消解政治失意之忧愤,化解生活灾变之压力,陶冶精神脱俗之情趣.它在排解生活、精神上的痛苦颇有成效,但对消解政治抱负上的失意却收效甚微,可见词人政治抱负痛苦之深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经历了由戏到曲,再到戏、曲、文的结合,再到剧的演化。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不免地受到剧化观念的影响,本文从黄梅戏影视剧和舞台剧两个角度出发,着力阐释黄梅戏剧化的具体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