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娜·阿伦特在其专著《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的要素和起源,极权主义作为一种政体已经过去,但是极权主义因素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在当代的表现即是恐怖主义,本文将以《极权主义的起源》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来分析恐怖主义反功利、反制度、反责任、反人性的极权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从分析《圣经》人物原型在哈代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中的  运用入手 ,来解析哈代的教育观、婚姻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3.
开放的批评——读《批评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毅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09-112
《批评的剖析》是弗莱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体系。在这本书中,弗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宽宏的眼界为理论界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打破西方原有批评理论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魔戒》的叙事方式、情节、主人公的分析,追述小说中隐藏的圣经人物原型,为小说的角色和内容试提供新的解读途径,从而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宗教标准。  相似文献   

5.
《永别了,武器》中的动物与《圣经》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的“作为意象的象征”的象征理论和神话理论为基础,从研究海明威的象征运用出发,对《永别了,武器》中的取材于自然中动物的象征运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探讨,挖掘隐藏于作品当中的丰富宗教内涵。通过研究海明威的象征运用,我们就可以了解基督教和《圣经》对海明威的影响,理解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的昭比评的解剖》自诞生以来倍受学术界关注,但是很多学者都侧重研究他的神话原型理论,而忽略了他的整体丈学批评思想,本文试从《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所涉及的批评理念来研究弗莱关于文学批评的概念、品格以及功能的独特观点,从整体上来探析他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8.
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来对小说《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温斯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温斯顿虽然是极权主义的一个受害者,但他所做出的种种"反惯习"的行为却恰恰符合了极权社会统治者的"真惯习",温斯顿本质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极权主义追随者。  相似文献   

9.
在对弗莱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将弗莱思想单纯定位为原型。人们总是把弗莱的原型孤立地进行考察,没有把它们放在弗莱本人由人类富于想象力的远见出发认识文学和批评的逻辑语境中。本文首先确定创造性想象力是弗莱逻辑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弗莱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以期在认识弗莱和评价弗莱上对人们有所帮助,并对人们的文论和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学者刘易斯的一部畅销欧美的儿童读物。随着据该书改编的电影《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在全球的热映,原著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和青睐。本文试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视角,对原著中的意象进行原型分析,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揭示其深邃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卢屏 《科技信息》2010,(29):176-177
文章紧密结合邓小平同志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讨论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立足邓小平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体分析了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的作家都有着自己浓厚的故乡情结和对本民族生存环境的无限热爱。文章通过对毛南族作家孟学祥的散文作品的品读,就其创作中所透露出来的底层叙事关怀进行解析,并由此揭示作家的散文特点在于对乡土和民族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人们语言的表达与其真实用意之间常常有一定的距离,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往往无法透过话语的字面意思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英语听力教学与测试的难点。文章试以Grice的合作原则、Levinson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结合听力教学实例,分析学生在听力会话理解中所出现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语用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以期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或揭露人的本性,或烘托故事背景,或揭示戏剧主题。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洞察莎士比亚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引起了国内外百多位学者的争论,在一百多年的争论过程中,“信、达、雅”的内容和涵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很多学者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为此,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以构建适应我国现实且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翻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白辞赋用典来源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且辞赋用典灵活自如,取舍得当。从用典类型看:一是语典的运用,使得文句典雅含蓄,意蕴丰富;二是事典的运用,这是李白思想的外化,是彰显情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它认为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自身的前理解历史性,才可以达到对源语文本客观准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和传统"忠实"的翻译原则相一致。当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者的前理解、历史视阈在理解中的作用,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一些译论者质疑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中,源语文本中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是相对确定的,译者的阐发、创造是有限度的,夸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夸大译者的作用会导致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述学文体的角度探讨朱自清的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思考的问题是朱自清如何用白话文写作学术论文,他的写作实践对五四之后白话文地位的提高有什么意义;同时,朱自清作为一个新文人,他的学术成就却主要在古典诗文评领域,本文从学术文体的社会制度属性出发,进一步关注朱自清论学的知识谱系和述学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