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红武 《甘肃科技》2011,27(12):36-39,78
利用水文、水利、气象、水保、环保、经济、人口等统计资料,科学分析了北峪河小流域水资源特点,阐述了北峪河小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北峪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机理和手段,揭示了水资源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层关系,指出应对北峪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方法、思路,积累经验,为陇南...  相似文献   

2.
高春河 《科技资讯》2009,(16):139-139
原州区计划将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作为重点建设区,积极争取杨达子沟、大红沟、双井沟、冬至河、清水河上游、清水河下游等6条流域综合治理治理工程立项建设,规划从2008~202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6km2。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来,商洛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建成了一批精品示范流域,使项目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群众收入大幅提高,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通过总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费用与效益,为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国民经济可行性评价提供借鉴.方法 以丹凤县陈家沟小流域为例,分析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治理费用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结果 在陈家沟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得到的经济效益为3717.55万元,生态效益为13190.13万元,社会效益显著.结论 小流域治理的国民经济评价表明,项目综合效益巨大,切实可行.应将生态效益纳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  相似文献   

5.
杨夫英  严国武 《甘肃科技》2010,26(2):177-178,146
后沟小流域是"长治"七期工程甘肃省秦南河项目区(天水市秦州区)综合治理小流域之一,流域总面积22.01km2,水土流失面积13.25km2,侵蚀形态为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以水蚀为主,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845 t/km2。通过5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流域内的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0.79km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推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加快了流域经济发展。流域内粮食总产达429.18万kg,果品产量达300万kg,农业总产值达2038.71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达2179元,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为1672 t/km2,各项措施年有效拦蓄径流185.79万m3,减少土壤侵蚀量8.37万t,减蚀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罗荣娥  王具元 《甘肃科技》2013,(23):24-25,77
青石项目区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的立体防护模式,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目前,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协调发展,生态农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流域建设成效显著。介绍了青石项目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林清贵 《科技信息》2011,(19):I0397-I0399
针对仙游龙华溪流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现状、原因和危害程度,针对性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文中总结分析生态治理成效,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富祥 《甘肃科技》2001,17(6):37-37
1 流域概况 北峪河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位于武都北部,是白龙江的一条小支流。在马街水文站集水面积278km2,干流长度28.6km,流域平均比降18.5‰,流域平均宽度9.86km,河床系粗砂粘土、块石组成。山区性地貌,土壤构成:上游黄土,中下游大黄土,植被占20%。北峪河虽然在甘肃省地形图上找都找不到,但北峪河流域暴雨产生的洪水泥石流对武都城防及沿途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2 洪水及含沙量特点分析 北峪河平时流量不到1m3/s,暴雨季节,由于流域面积小,形状近似方形,流域坡度陡,植被差,下垫面下渗能力差等原因。大暴雨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当前山东临清市黄河故道的石槽小流域沙区现状分析,从几个方面综合研究了进行石槽小流域开发综合治理建设工程的可行性与生态社会效益,指出了此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于先锋办事处发展现代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莫古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该流域自治理以来,综合考虑到土地利用、地貌部位、空间结构、措施类型以及治理与开发等问题,合理地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林草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防线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类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陕南汉丹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及分布规律,为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历史和遥感等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 汉丹江流域可以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明显.结论 针对汉丹江流域丰水年和枯水年时间变化特点,地带性侵蚀规律,在低山丘陵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河谷平川区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主,在高山中山区以预防保护,生态自我修复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红河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和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各县(市)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既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单元,又当成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单元,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融为一体,把水土保持的宏观生态、社会效益、与农户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地区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经营格局,具体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开发小流域效益、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进入市场经济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白龙江上游流域舟曲县基本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了水土流失类型及典型发生地段,找出了水土流失原因,并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意见和对策,为该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水土保持工程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举 《科技资讯》2009,(10):147-147
本文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布设原则。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荷琴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73-73,127
峪岭沟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流域内仅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交通运输业兴旺发达,流域内外商品流通加快,植被覆盖度提高,减水减沙效益突出。在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在组织管理上,强化部门协作,加快发展;在措施布局上,因地制宜,对位配置,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在长远发展上,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脱贫致富、精神文明建设齐抓。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北峪河流域径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采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曲线与Mann-Kendall法对降水与径流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利用集中度和集中期表征径流深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并借助双累积曲线法和敏感性系数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1979-2014年北峪河流域年平均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研究区变化期相对于基准期平均年径流深减少了51.8 mm;定量分析得出降水对年径流深变化的贡献度较低,分别为21.1%与19.9%,因此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年径流量阶段性减少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骞 《甘肃科技纵横》2008,37(1):36-36,154
七圣乡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交通运输业兴旺发达。商品流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强化管理。部门协作,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对位配置,多种措施并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科技推广、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廖婷 《科技信息》2011,(1):I0403-I0403
澄江河流域是上林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以澄江河流域2009年水土保持治理规划为依据,结合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方法,对该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效益预评估。结果表明:澄江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后能实现显著经济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吴萍 《甘肃科技》2008,24(10):91-92
吕二沟小流域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典型的城郊型流域之一,1998年被列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项目治理流域,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使当地群众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对当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新安江流域,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渐加剧,进入新世纪,域内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在流域内逐步采取多项治理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