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永年  曹阳  吴倩  覃利娟  杨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5):14492-14499
为揭示乌石17X油田储集层的有效性,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热演化史及地下水溶液活动等,分析了储集层成岩演化与孔隙定量演化。研究表明储集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演变过程,成岩演化序列也相应的经历了早(菱铁矿与白云石胶结)、中(长石、岩屑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生成、石膏胶结)、晚(石英溶蚀、石膏溶蚀、铁方解石胶结、菱铁矿重结晶)三期;在成岩演化史研究基础上,结合面孔率与孔隙度的转化关系,经压实作用校正,对孔隙度进行了反演回剥,从而建立了地质历史时期实际的孔隙度演化曲线,曲线研究表明:储集层由于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大于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增加的孔隙度是后期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孔隙演化史与油气充注史关系表明:油气充注时期储层孔隙度中孔,利于油气充注,后期因溶蚀作用贡献,充注饱和度更高。孔隙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使得中深层储集层有效性评价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
为更深入的了解钙芒硝盐岩的溶解特性,促进水溶开采钙芒硝矿和盐穴储气库建造中钙芒硝夹层溶蚀的研究,对钙芒硝盐样以不同倾角在35℃恒温水中进行溶解速率和速度的实验。结果表明:钙芒硝在35℃恒温水中溶解速率和速度具有角度效应;倾角从90°~-90°变化时,溶解速率和速度越来越大,水溶采矿技术开采钙芒硝时应采用有利于上溶和侧溶,自下而上的开采技术;运用MATLAB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不同溶解角度下钙芒硝溶解速率和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表达式,对水溶开采钙芒硝的相关研究和盐穴储气库夹层的溶蚀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钙芒硝矿的化学组成和其溶解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了钙芒硝矿在不同碱性溶液中和不同溶解条件下溶解特性。结果表明,钙芒硝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速度比较快,由于部分Na2SO4是由化学反应产生,因此属于化学溶解的范畴;钙芒硝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速度与碱性强弱有关,碱性强溶解速度快,反之较慢;在溶解过程中会产生微溶物CaSO4,决定了钙芒硝在溶液流动的情况下速度较静态溶液的溶解速度快;实验结论的得出为较难溶于水的钙芒硝矿的地下水溶开采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某构造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某构造中3口钻井岩心的观察研究,并对岩石薄片进行鉴定、电镜扫描及储层物性测试,认识和恢复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渐新统花港组致密砂岩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中成岩期B亚期至晚成岩期;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与高岭石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孔隙率损失达30%~35%;环边绿泥石和硅质胶结占据孔隙的同时也对孔隙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气淡水、煤系地层酸性水与有机酸对长石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则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孔隙率增加约5%,明显提高了致密砂岩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5.
The kinetics of the chemical leaching of copper from low grade ore in ferric sulfate medi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onstrained least square optimization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both the reactor and column at constant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 pH values, and temperature. The main copper mineral was chalcopyrite. About 40% of Cu recovery is obtained after 7 d of reactor leaching at 85℃ using -0.5 mm size fraction, while the same recovery is obtained at 75℃ after 24 d. Also, about 23% of Cu recovery is obtained after 60 d of column leaching for +4–-8 mm size fraction whereas the Cu recovery is as low as about 15% for +8–-12.7 and +12.7–-25 mm size fractions. A 4-stage model for chalcopyrite dissolution was used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dissolution behavi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ck over-layers of sulphur components cause the parabolic behavior of chalcopyrite dissoluti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Fe3+ plays the main role in chalcopyrite passivation. In the case of coarse particles, transformation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takes a longer time, thus only two stages including the initial reaction on fresh surfaces and S0 deposition a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6.
原位溶浸采矿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钙芒硝盐矿溶解渗透试验、油页岩及不同煤种热解试验研究基础上,发现矿体溶解或热解过程中,矿体中固体骨架、孔隙结构以及渗透性随溶解时间或热解温度不断衍化的规律特征。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初步建立了原位溶浸采矿的理论架构、本构规律及耦合数学模型,为不同矿床原位溶浸开采理论建立及工程模拟,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方法对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胶结、溶蚀、交代和重结晶作用.根据成岩特征综合分析,储集砂岩主要形成于水体能量相对较强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环境中,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颗粒较粗,分选为好-中等,因此,原生孔隙度较大,大于30.07%.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下,孔隙最高可完全损失,但在绿泥石环边存在,其他胶结物相对含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保留2.0%~14.5%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后期长石及浊沸石的溶蚀作用可以形成0.60%~4.25%的次生溶孔,对岩石孔隙度的增加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盐定地区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是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对研究区砂岩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长8油层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其次是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和重结晶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能有效的改善孔隙,有利于储层发育,而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则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集层致密。成岩作用更受到原始沉积物组分,沉积环境,结构及孔隙间的流体性质,埋藏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而这些因素又与大地构造背景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9.
陈伟  盛明泉  柳月涵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8):12557-12563
为了研究升温速率对砂浆渗透性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现以3种升温速率(5℃/min、10℃/min、15℃/min)加热砂浆至500℃。通过新的实验技术允许在围压下用气体同时测量砂浆的渗透率和孔隙率,并采用核磁共振(NMR)和扫描电镜(SEM)技术,观察损伤后试样的T2谱图分布、孔径分布和裂缝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在500℃下,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砂浆气体渗透率与孔隙率逐渐增大。在加卸载围压的过程中,与孔隙率相比砂浆的气体渗透率对围压更敏感。不同升温速率作用后的砂浆T2谱图均出现2个波峰,主波峰的分布占据了3个数量级。随着升温速率增大,砂浆的孔径分布向右移动,孔径增大。高温作用后,砂浆致密结构变得多孔疏松,升温速率越快,其内部裂缝宽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川口油田西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口油田西南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颗粒间多为点-线接触关系,孔隙式胶结,总体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低孔低渗特征.粒间孔-溶孔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沉积相带、矿物成分及砂岩粒径等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性质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该区形成低孔低渗储集层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为储集层的主要增孔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及技术方法,依据钻井、录井、岩芯、测井和室内测试分析 等资料,对研究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安寨段储集层岩性为残余 介壳灰岩、粉粗晶介壳灰岩、亮晶介壳屑灰岩和泥质介壳灰岩;岩石以介壳为主,矿物以方解石为主,沉积环境主 要为介屑滩微相;主要储渗空间为溶蚀孔洞、晶间孔和裂缝,孔隙以微孔隙为主,喉道以微喉道为主;储层孔隙总体较 差,主要为微孔微喉型和微孔细喉型;储层为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的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储集体分布受沉积微相 控制,介屑滩相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优质储层的发育受沉积古地貌高地控制;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对溶蚀 孔洞和裂缝的发育起建设性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热水驱是提高超低渗储集层采收率的重要储备技术之一。利用离心法测定了同一超低渗岩芯经40~180 ℃热
水作用后的毛管力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热水对孔喉大小、分布以及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温度
升高可使毛管力降低,最小湿相饱和度减小,并令半径小于0.03 µm 的小孔喉数量大幅减少,半径在0.03~0.81 µm 的
中等孔喉及半径大于3.22µm 大孔喉数量增多,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增大,孔喉分选性增强,同时各种变化在热水温度
达到120 ℃以前更为明显。利用扫描电镜法对经不同温度热水作用后的超低渗岩芯块的微观孔喉形貌进行了定点扫
描,结果证实了孔喉尺寸会在热水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并观察到了微粒的运移。  相似文献   

13.
井壁超热中子测井MC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MCNP的基础上 ,开发了井壁超热中子时间谱测井蒙特卡罗 (Monte Carlo)模拟软件包 .裸眼井、井眼里无下井仪器、淡水饱和砂岩地层、井眼注淡水 ;油饱和砂岩地层、井眼注油 ;油饱和砂岩地层、井眼注淡水 ;淡水饱和灰岩地层、井眼注淡水与淡水饱和白云岩地层、井眼注淡水 ,及裸眼井、井眼里有下井仪器、淡水饱和砂岩地层、井眼注淡水等条件下 ,计算井壁超热中子时间谱随孔隙度的变化 ,同时可得到井壁超热中子总通量随孔隙度的变化 ,结果证明井壁超热中子时间谱测井或井壁超热中子测井是确定地层孔隙度最有效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再研究井壁超热中子时间谱测井仪或井壁超热中子测井仪的工程参数 .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气层段.通过薄片鉴定,对T2l4和T2l3-3及底部T2l1-1亚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与孔隙类型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共同影响了储集物性.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主要的孔隙类型有晶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  相似文献   

15.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毛管压力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板桥-合水地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了研究区长6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以溶蚀孔最为发育,粒间孔次之;孔隙结构主要为小孔-微喉型,具备典型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对储层物性特征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大大减少了储层的原生孔隙,使储层物性逐渐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薛岔油田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岔油田延长组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压汞资料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灰绿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型为主,主要填隙物成分为黏土、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孔隙结构属于小孔细喉型;该区平均孔隙度12%,平均渗透率0.67×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相带及储层物性的控制,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7.
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台北陷侏罗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发育特征的分析,得出其原生孔不发育,次生孔隙是主要孔隙类型和油气聚集的主要空间,进而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微观、宏观识别标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孔隙水中有机酸和碳酸含量与来源的分析,探讨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认为有机酸对骨架颗粒长石和岩屑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根本原因。该研究对台北凹陷及至整个盆地株罗系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Ti-51at%Ni shape memory alloys (SMAs)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via a powder metallurgy and microwave sintering technique. The influence of sintering parameters on porosity reduction, microstructure, phas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compression tests, and microhardness tests. Varying the microwave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time was found to strongly affect the density of porosity, presence of precipitates,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lowest density and smallest pore size were observed in the Ti-51at%Ni samples sintered at 900℃ for 5 min or at 900℃ for 30 min. The predominant martensite phases of β2 and β19' were observed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i-51at%Ni, and their existence var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the holding time. In the DSC thermograms, multi-transformation peaks were observed during heating, whereas a single peak was observed during cooling; these peaks correspond to the presence of the β2, R, and β19' phases. The maximum strength and strain among the Ti-51at%Ni SMAs were 1376 MPa and 29%, respectively, for the sample sintered at 900℃ for 30 min because of this sample's minimal porosity.  相似文献   

19.
致密砂岩气藏复杂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储渗能力及其产能的本质因素,本文通过铸体薄片观察结合压汞曲线形态及特征参数对苏里格西部苏48区盒8、山1段孔隙结构特性及其影响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孔隙组合类型分为3种:Ⅰ类:溶孔-粒间孔型、Ⅱ类:晶间孔-溶孔型、Ⅲ类:微孔型。其中,Ⅰ类孔隙结构物性好,储集渗透能力强,孔隙度高于10%;Ⅱ类孔隙结构物性较差,孔喉半径分布集中范围较窄;Ⅲ类构成的储层物性较差,该类孔隙结构储层的气、水的渗流阻力较大,通常不构成有效储层。分析实验结果后认为,孔隙结构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埋深与成岩作用。随埋深增加,压实作用增强,在强压实作用下颗粒间接触关系逐渐呈紧密接触,孔喉缩小、排驱压力增加。交代作用、溶蚀溶解等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有建设作用。碎屑组成以及填隙物含量差异导致孔隙类型发育的不同,从而影响储集性能,最终引起产量变化。高孔渗段产气量较高,低孔渗井段受毛细管阻力影响,气驱水不彻底从而气水同产。  相似文献   

20.
将CO_2注入地下油藏用于驱替原油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CO_2注入地层后会与地层流体和岩石发生反应,其中岩石组成中的碳酸盐矿物极易与CO_2和水发生反应导致储层岩石物性发生改变。论文以方解石为代表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电诱导双等离子体原子排放光谱测定仪(ICP-AES),扫描电镜(SEM)及在5 MPa压力下填砂模型的试验方法进行评价,分别考察了方解石的矿物学性质、CO_2-水-方解石反应前后方解石的表面物性、反应前后溶液的离子浓度变化及方解石填砂模型与CO_2、水反应后渗透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CO_2和水反应后,方解石出现溶蚀现象;反应压力增加,方解石溶蚀现象增加,反应后溶液中Ca~(2+)、HCO_3~-浓度增加;反应温度增加,方解石溶蚀现象增加,反应后溶液中Ca~(2+)、HCO_3~-浓度先增加,后降低;与CO_2和水反应后的方解石/石英砂填砂模型水测渗透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