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法学教育带来许多新课题。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对“法治”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法学教育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育口径、调整教育目标、强化国际化意识等方面入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治中国建设对法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法学教育的前沿阵地是法学课堂。目前的法学课堂存在如下结构性缺陷:教师处于法学课堂的中心位置,讲授是法学课堂的主导形式、讲台位于法学课堂的俯视角度以及知识是法学课堂的优先选择。这些缺陷导致法学课堂师生差异的异质性程度很高,虚化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法学课堂的结构性改革建议为:学生回归课堂中心以及学习成为课堂主导形式,座位向上与讲台在下的扇形教室格局,方法优先于知识的课堂选择。矫正后的法学课堂结构有助于实现“一个中心、三项指标”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模式作为法学教育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然而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部分内容已不能与现代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相适应,不符合法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新时期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法学本科分层分类教育新模式。该教育模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法律人”为目标,操作程序上更加重视学分制下学生培养的多元化、层次性和阶段性,实现条件方面更加彰显质量考评机制的革新、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导师的科学选聘以及对学生的分类、分层指导。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短缺与法学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根本原因。科学定位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未来法学教育应该是多层次、一体化体系下的高起点、法律事务的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的精英化相统一的发展方向,因此也决定了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在多层次结构上的法学应用人才、法学研究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的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法学教育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奠定了人才基础。新形势下,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本文努力从改革法学教育体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法学理论与法律事务等方面探索优化我国法学教育的路径,以期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6.
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法学教育面临时代赋予的新挑战,新文科建设也对法学实践教学提出了范式变革的要求。实践教学改革应以“大实践观”为指导,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卓越的法律实务能力、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素养的“德法兼修”的应用型、创新型卓越法治人才为目标,从厚德育、深融合、破壁垒、促共享、拓渠道、立标准等多个维度创新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全面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提高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法学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学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学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及师资力量不足等一些问题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法学教育应采取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措施,以此推动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李二辉 《科技资讯》2014,(35):206-207
提高法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级强的学科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法学,而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法理的重要竟义,在亲历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法律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中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途径。该文从提高法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目标出发,针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教育实际情况,运用实验法试图构建以"法律帮助中心"、"驾校式法学教育"、"研究生—本科生实践小组"为主要内容的法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4,(5):46-51
当代日本的法学教育历经变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三制"法学教育模式,即法学部、法学研究科、法科大学院三种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定位的法学教育模式,颇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介绍了二战以后日本的法学教育概况以及世纪之交日本法科大学院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对当代日本法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中国法学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与法治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和要求的矛盾仍然很突出,矛盾的根源在于: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趋同化.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年轻化之现象,决定了其法学本科教育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生源、创新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构建自身独具特色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侗族社会中,传统教育模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民间歌谣、故事等民间文学形式以及习惯法、集体交际活动、劳动分工等传统教育模式,塑造个体的人格,形成集体主义、和谐的社会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法治社会的构建,依法治教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法的普及,我国高校(国立)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已成为近年来争议颇多的问题。以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行政色彩的权力关系以及与不具有行政色彩的民事关系为基点,从维护学生权益角度出发,审视高校的法律地位及其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探讨其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对处境不利群体利益的关注。教育正义以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为基础,超越了机会均等,主张一切最基本的教育利益或教育资源都要平等地分配,而且必须满足所有处境不利的最大利益。因此,义务教育补偿是教育公正的现实要求,是社会和教育的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14.
教育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公现象表现突出。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言,社区学院是一种更能适应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体现着更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体现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等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社区学院的兴办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议引导大学生阅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和谐的教育体制,培养和谐的人才,才能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的培养除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因素之外,主要依赖于和谐的阅读,我们要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让经典作品中的思想、精神、智慧激励和鼓舞大学生,造就一代优秀的人才,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试论和谐社会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和谐社会的到来,给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两个方面--馆员教育和用户教育来诠释了和谐社会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公民法律理解-解释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对公民的法律理解-解释活动与和谐社会善治的内在关系的探讨。和谐社会的善治模式内在地蕴含了公民法律理解-解释的要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心理基础。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过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具有社会整合作用,正确引导与教育以及优化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包括: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坚持高等教育要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强调高等学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强调高等学校应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强调依法治教。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开放性及民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高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进程中,高校有着独特的责任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方面。同时,高校也应认真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教育发展、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育竞争等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和谐大学,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