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殊国情,是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依据,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社会属性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并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能够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全面进步,使中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全面展开,沿着富强、民主、文明的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素质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今我国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之“矢”来射中国现代化之“的”,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搞清中国特色则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表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实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与"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现代化一方面带来经济蛋糕,另一方面也孕育着重重陷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时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跳出现代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精神明建设,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辩证统一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是中心,生产力发展不了,物质明搞不上去,中国不能实现现代化;精神明是保障,忽视精神明,甚至以牺牲精神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中国也实现不了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明建设同时并举,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规划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了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和“两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从总体上看,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且还是注重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并坚持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实践中开创并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已经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态保障和产业经济组成部分。林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理解林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建设措施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 ,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工作中的最重要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还明确提出了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其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关系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由市场导向的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世界化、现代化的高度,主要靠市场机制的运行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是经济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理性思考,在建设道路、发展动力以及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化生活中的矛盾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些成果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科学技术,而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教育又是基础和保证.只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教育、经济建设三者环环紧扣,构成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链条.因而深入学习邓小平“科教兴国”的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论断巳载入我党的历史文献并为亿万人民为之奋斗.既然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属性,商品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交换  相似文献   

16.
"五个统筹"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一、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同志书赠北京景山学校,提出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给我们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方向,同时也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战线的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经济政治的现状和未来,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适应世界经济竞争和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挑战的高度科学技术和专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视野下的宪政社会主义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拉赫计划的实施,意味着宪政社会主义的激进实践;社会领域的世俗化改造,与经济领域的非殖民化相呼应,构成宪政社会主义的另一种实践;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调整,始终没有脱离宪政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作为宪政社会主义实践的累积效应,布尔吉巴执政时代的突尼斯实现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标志其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丁瑞莲 《长沙大学学报》1999,13(1):72-73,92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文化作国文化参与,渗透和作用于现代经济活动的文化行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接21世纪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把人的智力开发看成一种主要的资源,把开发人的智力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振兴民族、富强国家的有力措施.我国已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历史阶段,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尽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而要尽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就必须重视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即自学能力、表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