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赵伟  李晶  李坤 《科技信息》2011,(22):151-151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蒙受冤屈,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又饱受折磨,命运可以说是极其悲惨,几乎看不到自由的希望,但他有着可贵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最终让他获得了自由。  相似文献   

2.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好莱坞的一部经典之作,于1995年上演。影片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文章就从希望与自由、好莱坞叙事模式以及画外音这三个方面来对影片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解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清楚地看到影片在以"明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同时看到影片以"暗线"——知识/话语——权力来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内两条线共同实现着维护和稳定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分析理论,源自于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次银行绑架事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佳作。采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理论对电影《肖中克的救赎》中的一部情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电影主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裴素娟 《科技信息》2010,(32):I0410-I0411
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撼动人们心灵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困境甚至可以说是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安迪的形象,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人或在平凡的生活中或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本文中笔者试从安迪的性格特质——自信、自强、自制三方面来分析安迪创造奇迹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惩罚是方法,规训是目的.运用福柯的相关理论,揭示《肖申克救赎》中的规训权力是如何使犯人的肉体到精神得到规训的,进而指出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并不是惩罚的最终目的,把个体规训,并完成个别性到普遍性的完全顺从,才是权力机构力求达到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权力和荣耀》中威士忌神父虽然违背教义,有着种种罪过,但是逃亡路上慢慢学会了怜悯与爱;中尉尽忠职守,成功逮捕了神父,却觉察出隐约的失落;在神父与中尉二元对立的背后是作家对救赎之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世界博览》2012,(24):33
巴西一所监狱的犯人计划上演一出真实的肖申克的救赎:他们在牢房的墙上打洞,打算从洞中逃走。第一名犯人成功越狱,但从洞里钻出去的第二名囚犯由于肚子太大被卡在洞中,剩下的两名囚犯的逃跑计划自然也告吹。这起乌龙事件发生在巴西中部戈亚斯州的一所监狱,当天有四名犯人打算  相似文献   

9.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通过渡边与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以及大学同学绿子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用死、性、爱、生这四种方式来展示孤独的释放与自我的救赎,以此来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寂寞、空虚以及想要获得内心安宁等的情感,让年轻一代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0.
《卡利古拉》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早期戏剧作品,这部作品中对白的开放性和意义的多元也使多种角度的解读成为可能。《卡利古拉》毫无疑问涉及到了自由的问题。卡利古拉所理解的自由和舍雷亚眼中的自由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是整个戏剧矛盾的基础,而卡利古拉之死标志着矛盾的解决。因为卡利古拉对世界荒诞的体认,也因为他自愿赴死的牺牲精神和加缪对他给予的同情,使他成为了所谓的荒诞英雄。  相似文献   

11.
死亡与救赎主题在奥康纳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她作为二战后崛起的美国南方女作家之中作品独特的地方。本文从她此主题的形成原因着手,并结合其小说《好人难寻》分析它们的运用和展开。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雷雨》,既充满圣经文化的外在表现,又因人物关系、事件冲突,充分展现了强烈的原罪意识和救赎心态,从而成为了圣经文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从存在主义的意义上,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的困境,凸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性关怀。本文从个体存在角度和日常生活层面探讨了《青春三部曲》中表现的村上春树的诗意情怀、悲悯意识和救赎愿望。  相似文献   

14.
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绝境之人除了祈祷之外,救赎就只能靠自己。文学一如音乐,正是孤寂绝望的心灵向往救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刘君莉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58-59,78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不是一个能论及救赎的时代,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麻木里,说救赎是会被人笑话的,更没有人相信谁能拯救谁。但是,倘若还有不死的灵魂,还有精神的坚持,难道真的会完全丧失对救赎的期许吗?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没有任何获救的可能,倘若救赎能从遥远的天边,稍露一点气息,也会使濒临死亡的生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故可以说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周大新小说《安魂》的前半部分既不脱离日常真实生活的气息,又通过死亡视角升华了日常生活,使小说表达的亲情感人至深。小说后半部分所虚构的天国来信既有对亲人灵魂得救的期望,又有对人生意义的拷问,还有对乌托邦世界的想象。小说的某种非个人化因素影响了作品更丰富意蕴空间的产生,但此小说的价值不能单从审美方面考虑,救赎也是文学同样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死者》是乔伊斯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它不仅是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虽然它延续了瘫痪与死亡的主题,但是它却让人在结尾处的一场似真似幻的大雪中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