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孔道偏差对PC刚构桥纵向预应力损失的影响,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借助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了不同跨径下PC刚构桥的数值模型,计算了孔道偏差对3种不同类型的纵向预应力钢束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规范定义的孔道偏差系数k的缺陷并提出设计阶段计算跨中有效预应力时采用本文定义的广义孔道偏差系数k′.研究表明,孔道偏差对结构最大负弯矩区域预应力损失影响偏小,对结构最大正弯矩区域预应力损失影响最大.为保证后期预应力储备,计算跨中预应力损失时宜采用广义孔道偏差系数k′,取值范围为0.003 1~0.003 5.  相似文献   

2.
吴宗璋  李子特 《甘肃科技》2012,28(5):109-110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桥需施加的预应力以及施加后在结构中所产生的有效预应力的确定是保证预应力结构安全性能的关键,而相关设计规范中只提供了一般条件下预应力的摩阻损失数据,对于大曲率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其孔道摩阻损失都必须进行专门的孔道摩阻试验测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孔道摩阻损失主要是因为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由于力筋与管道壁接触并沿管道滑动而产生摩擦阻力,进而产生摩阻损失.摩阻损失可分为孔道弯曲影响和孔道偏差影响两部分,孔道弯曲影响的摩阻损失仅在曲线部分加以考虑,而由孔道偏差所引起的摩阻损失在直线段和曲线段均应加以考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孔道摩阻损失主要与预应力钢束与管道壁的摩擦系数μ和管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k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的受弯试验研究,对加载过程中预应力筋的摩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缓粘结预应力连续梁的预应力损失。通过分析得出了在预应力损失中孔道摩擦损失起主要作用的结论;对比试验中摩阻力测试值和预应力损失计算值,虽然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差并不大,表明试验数据有一定的可信度,为在设计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受弯构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有效监测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短期预应力损失大小是评估整个预应力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对现有预应力损失监测难题及预应力损失计算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短期预应力损失的监测技术。基于此技术,有效监测了直线及曲线孔道梁的短期预应力损失,并与应变片监测值及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监测结果表明:直线孔道梁短期预应力损失率约10% ,曲线孔道梁短期预应力损失约24% ;对比理论计算值,应变片的误差最大接近10.01%,且同一测点处不同应变片最大差值接近10%,数据离散型较大,而光纤光栅监测到的梁内最终有效应力误差最大仅为4.60%,且在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监测性能,可见光纤光栅传感器相比电阻应变片更适合体内预应力监测。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进行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并提出施工过程中减少此项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结构中的有效预应力水平,对巴东长江大桥索塔锚固区结构中具有多种线形的预应力筋孔道摩阻损失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测试原理、方法以及获得的试验成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获得了不同线形预应力筋在各分级张拉荷载作用下的预应力损失值;采用最小二乘原理,根据测试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了摩阻系数和孔道偏差系数;与中国、美国各相关规范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测试值与规范参考值有一定偏差.对于类似重要工程结构,建议宜采用试验测试方法确定孔道摩阻损失水平.  相似文献   

7.
曹利 《科技咨询导报》2013,(6):141-144,147
孔道摩阻损失包括预应力管道的孔道摩阻损失、锚固回缩损失、锚圈口以及喇叭口损失.实测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孔道摩阻损失,对验证设计数据和积累施工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孔道摩阻损失和锚圈口及喇叭口损失试验可分别在实梁和试验小梁上完成,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实现对所有试验孔道摩阻系数的综合求解,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铁路规范规定方法在试验方法和计算过程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斜拉桥混凝土索塔锚固区布置环形预应力筋在受力和施工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单向预应力布置型式.该布置型式下预应力筋长度较短,其损失规律和施工工艺与普通长束预应力筋有所不同.为研究这种直向短束预应力筋的损失特点,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重点对摩阻(包括孔道摩阻和锚具摩阻)损失,锚固回缩损失以及伸长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锚下预应力筋进行了短期观测.结果表明:预应力总损失约为26%,锚固回缩损失占总损失的50%以上;孔道摩阻损失占总损失的12%左右,锚圈口摩阻损失占20%,此二项不同于大多文献和规范建议的作忽略考虑;"伸长量控制"在短束预应力施工控制中同样适用,但其对施工误差极为敏感,必须保证张拉质量,控制误差应放宽至±9%.  相似文献   

9.
吉回照 《科技信息》2009,(26):I0294-I0294,I0296
本文通过对哈大运专线采用悬臂施工的(32+48+32)m连续箱梁进行预应力孔道摩阻试验,对试验结果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预应力筋柬与孔道壁之间摩擦系数、孔道偏差系数。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实测值与设计值较为接近,表明该类型桥梁的预应力设计数据取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孔道压浆是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非常关键的的一道工序,多年来,由于孔道压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压浆后的预应力管道浆体不饱满,压浆的密实度差,甚至强度不足,构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预应力孔道渗水、预应力孔道附近混凝土碳化程度高,影响了结构的安全和结构的耐久性。为弥补普通压浆的不足,提高孔道压浆质量,现在大家普遍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对后张法预应力孔道进行压浆。  相似文献   

11.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由子孔道磨擦及锚具回缩等损失致使预应力沿预应力筋产生显著的变化。本文提出采用约束次弯矩法精确计算考虑各种预应力损失后的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本文方法与等效荷载法不同,它是直接由杆件单元的主弯矩计算次弯矩的方法,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为精确解,文未附有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以某特大桥的施工控制为工程背景,阐述了进行预应力孔道摩阻损失试验的原因、方法.以试验结果计算出该桥的实际孔道摩阻系数与偏差系数.作出参数识别与修正,对该桥的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并对现场施工提出建议,具有不错的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来说,预应力孔道的偏差系数k和预应力筋孔壁的摩擦系数μ的实际值与设计值往往会有偏差,这对施工和施工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对预应力摩阻损失进行现场测试.结合桥梁工程现场摩阻试验对孔道摩阻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施工水平下,摩阻系数的实际值与设计值相比偏大,这一结论可供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于预应力梁孔道的注浆,由于注浆孔道狭窄,浆体在孔道中的流动情况十分复杂。为了解注浆体在孔道中的流动情况,建立了注浆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首次采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标准预应力梁孔道注浆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速度云图中,浆体在孔道平弯段空间和孔道顶面的空间流动缓慢,可能导致注浆缺陷;静态压力云图中孔道中间静压大于两端静压,浆体在水化过程中,泌水被迫流至2个端头,造成注浆缺陷。分析结果可为注浆无损检测技术提供理论和实际检测数据处理支持。  相似文献   

15.
 桥梁预应力孔道结构内部若存在不密实区或空洞等缺陷,会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因而孔道注浆质量的无损检测成为确保大型结构安全运营的关键措施.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应力波检测预应力桥梁孔道注浆质量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评价孔道注浆质量的参数,接着对应力波在预应力桥梁孔道注浆检测中的应用开展模型试验研究,进而进行现场检测分析,并与桥梁孔道注浆实际缺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应力波法检测预应力桥梁孔道注浆质量信息全面,效果好,检测中所发现的缺陷位置与实际桥梁孔道注浆的缺陷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检测受环境干扰小,方便快捷,证实了应力波检测预应力桥梁孔道注浆质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无损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从预应力技术的简介方面入手,结合预应力技术应用在公路桥梁施工的问题分析,提供了严格执行预应力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控制预应力构件拉张应力,重点进行预应力孔道的技术检验,做好预应力构建钢筋绑扎的技术强化,提高预应力水泥浆的流动性,做好预应力构件的二次压浆技术应用等对策,希望为预应力技术更为全面、彻底地在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箱梁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施工和孔道压浆质量控制进行论述,为箱梁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国宇 《奇闻怪事》2009,(7):157-159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预应力桥梁施工中常见的曲线孔道灌浆密实、金属波纹管孔道漏浆、预应力筋改变方向处混凝土开裂、曲线孔道竖向位置偏差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损失计算及其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新旧混凝土结构规范中关干预应力计算方法的不同,总结了各国学者对总预应力损失近似估算值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预应力损失的简化计算方法,为快速合理地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从孔道留设、预应力筋的张拉以及孔道灌浆等施工工艺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