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pH=10.2的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4-吡啶基)卟啉(TPyP)与α-CD、β-CD、γ-CD、SBE-β-CD、TM-β-CD五种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PyP与以上五种环糊精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K).结果表明TPy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四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通过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五种环糊精对TPy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此外,还探讨了包结机理.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混菌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reve)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hus)的选择性培养条件,探讨了两菌在单一菌种培养和混菌培养状况下的菌体生长和产酸特点,发现该两菌种之间的生长及产酸存在着明显的互相促进作用,在牛乳培养基中混菌培养状况下两菌的生长及产酸代谢均优于单菌种培养.在两菌的接种量体积分数各为1%的条件下,不但能获得较高的活菌数,而且凝乳状态及风味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探究重金属污染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对宿主植物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本试验依据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北方铜业铜矿峪矿十八河尾矿库的铜污染状况,选取该地优势种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作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铜污染处理下,对白茅进行接种根内球囊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不接菌两个处理,分析重金属铜污染下,AMF对白茅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根内球囊菌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接种后的白茅株高和生物量比不接种分别提高了15.12%、79.36%,而铜污染则会抑制植物生长;接种根内球囊菌使得白茅的含水率、地上总氮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2.37%、11.34%和43.95%;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均在不添加根内球囊菌时较高,而Cu污染条件下,添加菌剂对过氧化物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中性磷酸酶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铜尾矿区AMF-植物联合修复方面提供可利用菌种,也为重金属污染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高效石油降解菌种,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筛选出菌株.研究不同的温度、转速等对菌体生长情况和石油降解率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2株优势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对石油的降黏率可分别高达28.5%、51.5%.偏酸或偏碱环境均不利于菌体生长,培养温度对2株菌体生长和石油降解率影响较大,最佳温度是35℃.在高矿化度条件下,菌株对原油仍有降解作用,降黏率为40%以上.原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在以原油为碳源培养后,使原油组分中沥青质、非烃及芳烃类含量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β-环糊精的示波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D)的示波行为并将其用于客体分子的示波测定。方法将一定量β-CD加入到不同组成、不同浓度或不同pH的底液中,利用加入客体分子后,β-CD在示波图上切口深度或峰高的变化考察客体分子的示波行为并进行示波测定。结果在0.2mol/LNaOH底液中,β-CD能在二次微分示波图上-0.38V(vs.SCE)处产生一对可逆、灵敏的峰,当加入Cu^2+、芦丁、苯巴比妥、L-苯丙氨酸、盐酸金刚烷胺等金属离子或有机物时,β-CD的二次微分示波图上的峰高降低。结论建立了β-CD的直接示波测定法和Cu^2+、芦丁等的间接示波测定法。  相似文献   

6.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7.
三孢酸结构类似物对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三孢酸结构类似物α-紫罗酮、β-紫罗酮和脱落酸对番茄红素生产菌Blakeslea trispora的生长和番茄红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α-紫罗酮、β-紫罗酮和脱落酸对Blakeslea trispora菌体生长影响不大,但都能明显刺激番茄红素的合成。在发酵培养2d后加入α-紫罗酮、β-紫罗酮和脱落酸,番茄红素的产量最高。其中脱落酸的添加对番茄红素产量影响最为显著,在发酵2d后添加脱落酸9.36×10-3mmol/L,番茄红素产量达到549mg/L,比对照(382mg/L)提高了44%。  相似文献   

8.
热带假丝酵母、干酵母、啤酒酵母、橙黄红酵母在味精厂、淀粉厂、酒厂废液中的生长量及菌体蛋白质一不同,各供试菌种在味精厂废液中的生长量最高,菌体干重达7.61-9.39g/L,淀粉厂废液中生长的菌体生长量最低,干重为1.14-1.49g/L,蛋白质丰富、碳氮重量量比W(C)/W(N)低的味精厂废液培养的菌体胞周间蛋白较多、胞内蛋白含量较少;而碳源丰富、W(C)/W(N)高的酒厂废液得菌体胞周间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9.
用静息细胞培养法研究L—谷氨酸氧化酶的生物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静息细胞培养系统,并以此研究了L-谷氨酸氧化酶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酵16h的菌体在有诱导物情况下有酶的合成,无诱导物则无酶的合成,发酵40h的菌体在有,无诱导物的条件下均有酶的合成。对发酵16h的菌体研究表明:β-丙氨酸(I),α-酮戊二酸(Ⅱ),丙酮酸钠(Ⅲ)是酶合成的诱导物,谷氨酸(Ⅳ)则不是。而对发酵40h菌体而言:MgCl2,CaCl2能促进酶的合成;I不能作氮源利用;I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11.
采用营养液添加聚乙二醇(PEG6000)人为模拟水分胁迫的培养方法,在5种供氮形态(铵硝比为0/100、25/75、50150、75125、100/0)和两种水分条件(非水分胁迫与水分胁迫)下,研究了苗期水稻(Oryza satixz L.)根系形态和地上部生长动态.结果表明:不论是在非水分胁迫还是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形态、比例的氮素对水稻株高、叶面积,根长、表面积、直径有显著影响.两种培养条件下,水稻均在NN4^+-N和NO3^--N混合营养时生长最好.正常水分条件下培养的水稻幼苗在NH4^+-N/NO3^-N为50150时生长最好,而模拟水分胁迫培养的水稻则以25n5处理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静息细胞培养系统,并以此研究了L-谷氨酸氧化酶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酵16h的菌体在有诱导物情况下有酶的合成,无诱导物则无酶的合成,发酵40h的菌体在有、无诱导物的条件下均有酶的合成。对发酵16h的菌体研究表明:β-丙氨酸(Ⅰ)、α-酮戊二酸(Ⅱ)、丙酮酸钠(Ⅲ)是酶合成的诱导物,谷氨酸(Ⅳ)则不是。而对发酵40h菌体而言:MgCl_2,CaCl_2能促进酶的合成;Ⅰ不能作氮源利用;Ⅰ~Ⅳ均具有高浓度抑制产酶、低浓度促进产酶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根据β-环糊精(β-CD)分子形态和空腔的结构特性,分析和探讨了β-CD与6种不同纤维的反应历程,分别为:通过以环氧基为交联桥,制备β-CD接枝纤维素纤维;采用β-CD和1,2,3,4-丁烷四羧酸对羊毛织物进行接枝研究;利用含磺酸基的β-CD对聚酰胺纤维进行改性,将β-CD接枝到聚酰胺纤维上;选用乙二醛或戊二醛为交联剂改性壳聚糖生成交联结构并接枝到壳聚糖纤维上;以邻碘酰基苯甲酸为氧化剂合成环糊精单醛,在弱酸性的条件下通过还原氨化反应接枝到蚕丝纤维上;利用β-CD与多元羧酸反应所得的共聚物接枝聚酯纤维.  相似文献   

15.
Fe^2+和Fe^3+对E.coli DH5α及其耐乙酸突变株DAl9的代谢有较大影响。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添加Fe^2+或Fe^3+后DH5α生长改善,菌体浓度增加,菌体得率(YX/G)提高,但同时产乙酸量也大为增加,且在添加Fe^2+后增加更多,然而其单位菌体的产乙酸量(YA/X)降低。DAl9在添加Fe^2+或Fe^3+后生长改善,YX/G提高,同时产乙酸大大减少,YA/X和乙酸得率(YA/G)大大降低。DAl9的生长还与Fe^2+的添加时间有关,在培养过程中添加Fe^2+越早,细胞浓度和YX/G增加的幅度越大,同时产乙酸、YA/X及YA/G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在12h及其之后添加对DAl9生长没有明显影响。DH5α和DAl9在添加Fe^2+后生长改善的效果比Fe^3+明显。  相似文献   

16.
应用相溶解度法比较了高分子(PVP、PEG、HPMC)对HP-β-CD体系稳定性和药物溶解性的影响.采用冷冻干燥和物理混合法,制备了药物/羟丙基-β-环糊精二元体系及三元高分子固体体系,测定了各体系的溶出曲线,采用差示热分析考察了各体系的热性质.研究了常见高分子药用辅料对尼莫地平/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体系表观稳定常数K提高后尼莫地平溶解度较两元体系上升.但溶出速率均有所降低.可见,高分子的加入可以改善HP-β-CD增溶尼莫地平的效果,高分子对尼莫地平/羟丙基-β-环糊精体系的溶出速率的影响较为复杂,与高分子种类及体系中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探讨增溶剂β-环糊精(β-CD)用量、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反应温度、含氟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A)用量、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β-CD的加入对单体最终转化率影响不大,且单体的转化速率随着β-CD用量的增加而降低;APS含量为0.6wt%时,所得共聚乳液转化率高,稳定性好;最佳反应温度为80℃;转化率随DFHMA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以β-环糊精(β-CD)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浓浆,并利用无水乙醇对其除盐,常压下(101.3kPa)采用丙烯酰胺类高吸水树脂对浓浆进行循环脱水以取代原有减压除水设备,干燥后得到HP-β-CD固体,产率为65.23%。对HP-β-CD进行1H-NMR、FT-IR、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与β-CD相比,常压脱水所得产物的氢化学位移发生了明显移动,出现了甲基氢的化学位移,且在FT-IR谱图上出现甲基反对称振动吸收峰,对比标准FT-IR谱图,可确认产物为HP-β-CD;由于羟烷基的引入,打开了β-CD原有的分子内氢键,分子结构从晶态转变为无定形态,增大了HP-β-CD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9.
以市售复合脱氮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硝酸钾为唯一氮源,在厌氧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碳源条件(不同单一碳源、不同混合碳源、不同碳氮比)对该菌生长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脱氮菌为异养型兼性厌氧菌,其脱氮过程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期;复合脱氮菌在好氧条件下具有高效去除氨氮的能力,在厌氧条件下具有高效去除硝态氮的能力;厌氧条件下,有机碳源的添加能够提高复合脱氮菌的生长速度和脱氮效率;厌氧条件下,以蔗糖+乙酸钠+柠檬酸钠(按照质量比1∶1∶1的比例进行混合)作为混合外加碳源,且当碳氮比(C/N)为15时,复合脱氮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体密度最大,且其对硝态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最高.本研究可为该菌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碱性水溶液中采用不同反应物摩尔配比、NaOH浓度及不同的分离方法,制备了6位碳伯羟基和2位碳仲羟基单对甲苯磺酰β-环糊精酯(β-CD—6—OTs和β-CD—2—OTs)。通过讨论反应条件对两种异构体产率的影响,并结合产物结构的^1H NMR,DSC和TGA分析,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