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热带木腐菌一新记录种——线浅孔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浅孔菌(Grammothele lineata)为中国木腐菌一新记录种,分布于中国热带地区,其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孔口不规则到撕裂状,骨架菌丝具拟糊精反应,在管口和管壁处具大量菌丝钉,本文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线浅孔菌与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相似,但后者的孔口较小(8~16per mm),担孢子较大(7-9×2.5~3.5μm),生于单子叶植物腐木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内培养观察,研究核桃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形成的菌腔虫瘿的形态结构.调查发现:在西双版纳地区,核桃皑粉蚧在凤凰木、含羞草、银合欢和粉叶金花等4种植物的根表面与暗褐网柄牛肝菌的菌丝形成菌腔虫瘿;菌腔虫瘿在植物根部单生、簇生或串生,呈圆形或椭圆形,初期黄褐色,中后期变为黑褐色至黑色;核桃皑粉蚧的繁殖能力强,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雌虫虫态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成虫;雄虫虫态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成虫.雌虫寿命约为雄虫的2倍,不产卵雌虫寿命通常长于产卵雌虫.菌腔虫瘿的腔壁完全由牛肝菌菌丝构成,核桃皑粉蚧以菌腔为栖息场所,以寄主植物的汁液为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3.
崔波  刘清江 《河南科学》1997,15(4):451-456
据对河南山区各地野外采集的大型直人菌标本进行事理和鉴定,境内生长分布的牛肝菌目的种类有6科11属24种。其中食用菌18种,药用菌8种,毒菌5种。本文继续描述牛肝菌目的牛肝菌科、桩菇科及铆钉菇科的一些资源种类。  相似文献   

4.
据对河南山区各地野外采集的大型真菌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境内生长分布的牛肝菌目的种类有6科11属24种。其中食用菌18种,药用菌8种,毒菌5种。本文描述的种类分属于松塔牛肝菌科、圆孔牛肝菌科、绒盖牛肝菌科及牛肝菌科。  相似文献   

5.
王法云  马杰 《河南科学》1996,14(3):314-320
据对河南山区各地野外采集的大型真菌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境内生长分布的牛肝菌目的种类有6科11属24种。其中食用菌18种,药用菌8种,毒菌5种。本文描述的种类分属于松塔牛肝菌科,圆孔牛肝菌科、绒盖牛肝菌科及牛肝菌科。  相似文献   

6.
土槿皮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药基混合法和液体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敏感性实验;观察药物作用下红色毛癣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土槿皮水提物对红色毛癣菌菌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mg/mL;透射电镜观察到药物作用下红色毛癣菌菌丝细胞壁明显增厚,细胞质及细胞器内部物质被降解,出现空腔,残留不规则膜结构,认为土槿皮对红色毛癣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有代替抗生素治疗皮肤癣症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将黑松分别接种黄色须腹菌(Rhizopogen luteous,简称Rl)、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简称Pt)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简称Be),研究了不同菌根横截面解剖结构的差异及其对黑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根横截面中,中柱、皮层、菌套的结构以及哈氏网的分布均有较明显差异,且与黑松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生长较好的Rl和Pt菌根苗其根具有较小的中柱和较大的皮层,皮层细胞间密集分布着高度分支的哈氏网菌丝;生长一般的Be菌根则形成较大的中柱和较小的皮层,皮层细胞间哈氏网菌丝较少。菌套的厚度与黑松生长无明显相关性,但Rl和Pt菌根的菌套排列紧密,形成拟薄壁组织,似与黑松根成为一体。Be菌根菌套排列相对松散,可见菌丝分隔;CK菌套菌丝排列疏松,不规则或平行排列。由此可见,相同条件下形成的不同菌根其解剖结构有所差异,并对宿主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挂钟菌(Calyptella capula)采于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棕榈树腐烂木上,为海南挂钟菌属的首次报道。该种最在主要的特征为子实体倒杯状,菌丝系统一体系。本文给出了该菌的详细描述并绘图。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在我国黑龙江省发现的直缝隐翅虫属OthiusStephens一新记录种:罗氏直缝隐翅虫O.rosti.该种原由BERNHAUER于1907年记载于日本.作者对该种的重要分类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并拍摄了其整体和分类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10.
从青海高盐环境中分离到1株拟诺卡氏菌形放线菌YIM90039,该菌株具有典型的拟诺卡氏菌属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对其进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分以及16S rDNA序列等方面的分类学研究。菌株YIM90039初步鉴定为拟诺卡氏菌属的一个潜在新种.该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气生菌丝大都呈黄白色,基内菌丝浅橙黄色至深橙黄色.气生菌丝上有长短不一的孢子链,基内菌丝则长,多分枝。常断裂成杆状。  相似文献   

11.
在湖北省十堰市龙泉寺旅游区采集到一株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真菌,经鉴定为Micropsalliota lateritia Heinem.,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小,紫褐色,表面覆盖丛毛状小鳞片;菌褶离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紫红色,菌环膜质,易脱落;孢子椭圆形,无萌发孔,5.2~5.8×3.5~3.8 μm;缘囊体棍棒状或近头状,侧囊体缺;菌盖皮层菌丝有色素.小蘑菇属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其新分布点的发现,对小蘑菇属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标本存放于汉江师范学院真菌标本室(HMHNU).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采自山东昆嵛山的苔藓植物标本的鉴定,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烟杆藓目Buxbaumiales及厚叶短颈藓Diphyscium lorifolium (Cardot) Magombo在山东省的分布,详细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此前,该种在我国已知仅分布于辽宁和吉林两省,被列入中国首批濒危苔藓植物红色名录。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胞壁水解酶(Driselase2mg·L-1)和甲醇(-20℃),分别对卵菌(Saprolegniaferax)菌丝细胞壁及细胞膜进行通透,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菌丝钙调素(CaM)的分布进行定位.结果表明CaM较密集地分布在菌丝顶端和在菌丝旁侧新形成的侧枝,亚顶端次之,基部菌丝几乎无特异性染色.由此提示,CaM可能参与卵菌菌丝顶端生长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李甘雨  杨涛  林昶 《贵州科学》2021,39(6):58-62
目的:对全国2010年到2020年14个省份或地区浅部真菌及其致病菌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并将调查结果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及临床药品的研发,以期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以及促进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方法以"浅部真菌""真菌病""红色毛癣菌""念珠菌"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查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的相关文献,选择对真菌或致病菌进行培养统计分析的文献.统计所选25篇文献中的真菌或致病菌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省份或地区的优势菌种.结果: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的优势菌种均为红色毛癣菌;除广东为酵母菌属、河北为念珠菌属、新疆为须癣毛癣菌、四川为马拉色菌最高外,其余地区红色毛癣菌总体上是致病率最高的皮肤癣菌,且具有明显优势;南方地区湿热的生活环境成为各大菌种的集中分布的地区,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结论:红色毛癣菌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数量优势,为优势致病菌种;念珠菌属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为新兴致病菌属,各省份或地区致病真菌菌种组成各有特点.要重点关注并研发抗优势菌种的临床药物;采取严防严控的对策,减少上升菌种的感染率;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研究相应的抗真菌药物;不忽视现有低感染力的致病菌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外生菌根的形态及根毛生长状况对宿主生长的影响,分别对黑松接种3种不同外生菌根菌进行研究,观察菌根形态,并对菌根根段进行透明染色后观察根毛的生长发育程度及菌套、哈氏网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黑松与不同外生茵根菌形成的菌根形态各异,黄色须腹菌(Rl)和彩色豆马勃(Pt2)的菌根以多头状分支、二叉分支、多级二叉分支为主,美味牛肝菌(Be)的菌根多见二叉分支和顶端明显膨大的棒状.菌根的形态与黑松生长状态似无明显相关性.黑松不同外生菌根根段上均可观察到根毛,且根毛的生长发育状态与菌根菌对黑松的促生作用具有一定相关性.在生长较好的Rl和Pt2菌根化松苗中具根毛的菌根段所占比例较高,且在根毛生长区可同时观察到较多哈氏网菌丝;而在Be菌根苗和对照菌根中,具根毛的菌根段相对较少,在根毛生长区很难观察到根内哈氏网,且杂菌较多.  相似文献   

16.
九种外生菌根菌与杨树苗木的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9种外生菌根菌对4种杨树苗木进行了菌根化试验,比较了各外生菌根菌与不同杨树形成菌根的能力以及不同接菌方法下的菌根感染率,并探讨了外生菌根菌对杨树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绒盖牛肝菌(Xc)、美味牛肝菌(Be)、彩色豆马勃(Pt)和紫金蜡蘑(La)均能与杨树苗木较好地形成菌根,Xc在4种杨树苗上的菌根形成能力强于其他菌根菌,Be在I-69杨上形成菌根能力较强,Pt和La则形成能力较弱;褐环乳牛肝菌(SL)、褐疣柄牛肝菌(Ls)、华美牛肝菌(Bs)、头状秃马勃(Cc)和黄须腹(R1)在灭菌基质上不易与杨树形成外生菌根,但在自然土中却可形成;通过打孔接菌的方法,苗木菌根化率要比移栽时施底肥接菌和蘸根法接菌时高,其操作也更简便、省工;小叶杨可与大多数供试菌根菌形成菌根,Ⅰ-72和NL-351杨则与Pt的亲和度最高,Ⅰ-69杨与Xc菌的亲和度最高.研究显示,与Ⅰ-69杨、Ⅰ-72杨和NL-351杨最适的外生菌根菌分别为Be、Xc和Pt;与小叶杨最适的外生菌根菌为Xc和Be;这些菌根菌对苗木的促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红色链孢霉(Neurcsporacrassa)、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稻瘟病菌(Piricularia oryzae)和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检测了3种海藻(铁钉菜Ishige okamurae、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冈村凹顶藻Laurencia okamurai)的粗蛋白对它们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表明,3种海藻的粗蛋白对6种真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作用效果不同,其中冈村凹顶藻粗蛋白对红色链孢霉菌丝的生长,羊栖菜粗蛋白对稻瘟病菌孢子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羊栖菜和铁钉菜粗蛋白对红色链孢霉的菌丝生长,冈村凹顶藻粗蛋白对绿色木霉及黄曲霉的孢子萌发均无抑制效果.3种海藻的粗蛋白能凝集兔血红细胞,表明它们当中含有凝集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贵州灵芝科研究的第二报。报道4个种,其中3个是新种。其特征是:白边灵芝Ganoderma albimarginatium He,该种的菌盖红褐色至褐色,边缘白色,菌肉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菌管表面淡黄色,孢子根大(9.5-13.4×6.7-8.8μm)。它与闽南灵芝(G.austrofuji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污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环带,菌肉褐色,管面污白色。孢子较小(5.7-10.4×3.4-5.2μm)。它与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黑褐色到暗褐色,边缘黄褐色,孢子较小(8.7-10.4×5.2-7μm)。兴义灵芝Ganoderma xingyiense He,该种的特征是菌盖近肾形,锈红色,似漆样光泽弱,有显著的辐射状纵皱,边缘稍钝,不整齐,波状;菌柄偏生到侧生,紫褐色,有强烈的似漆样光泽。尚未见有类似种类。拟层状灵芝Ganoderma stratcideum He,该种的特征是子实体有柄。菌盖近漏斗状,表面乌红黑色,拟层状,具有光泽和无光泽相间的同心环带,菌肉厚达1cm,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它近于中国灵芝(G.sinense Zhao,Xu et Zhang),但后者菌盖非漏斗状,表面紫褐色並且非拟层状,菌肉均匀褐色,菌柄紫褐色。以上所引证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重新发现Frances Smith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描述采自我国沿海地区的大头蚁属1种,即厚结大头蚁Pheidole nodifera(Fr.Smith),对该种进行再描述。  相似文献   

20.
在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报道了采自湖北省的粉褶菌属一个中国新记录种——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灰褐色,菌盖光滑或中心稍粗糙;菌褶短延生至深延生;菌柄光滑;孢子8.2~9.7×7.1~8.1 μm(平均9.0×7.6 μm),多角形,近等径.根据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描述和绘图,并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石墨粉褶菌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而且对粉褶菌属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标本存放于汉江师范学院真菌标本室(HMHN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