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河北省围场县某养殖场患病死亡的犊牛脏器样品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对其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 r DNA基因序列测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的生化鉴定特性与粪肠球菌的生化鉴定特性相符;分离菌株16Sr DNA基因序列与粪肠球菌的同源性为96. 2%;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分离菌株与粪肠球菌聚为一簇;分离菌株对小白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并将其命名为EFC QHD-1;分离菌株EFC QHD-1对替米考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等耐药;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疑似细菌感染鸽的病原菌,以病死鸽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血清型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QH-1,是短杆状、中等大小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且其形态特征和生化鉴定特性与大肠杆菌相符;经16S 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菌株QH-1为大肠杆菌;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H-1为O26血清型分离株;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H-1能引起鸽和小白鼠感染发病,且试验鸽发生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QH-1携带irp2,FyuA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QH-1对头孢曲松敏感;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耐药。疑似细菌感染的鸽病例为大肠杆菌的感染,可以选择头孢曲松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
从黄颡鱼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BP-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为发酵型,能运动,革兰氏阳性杆菌.获得的16S rD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78 bp,Gen Bank数据库中登录号为KP299290.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多条短小芽孢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上与短小芽孢杆菌亲缘关系最近,从而判定菌株BP-1为短小芽孢杆菌.这为短小芽孢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旨在调查成都市某奶牛场引起乳房炎相关致病菌的流行及分布.通过对患乳房炎病牛乳汁、奶牛乳头、皮毛、牛圈、挤奶车间等部位和生活环境进行样品采集,初步分离奶牛群潜在病原菌,并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鉴定和分析.结果:在奶牛场共采集样品1 000份,分离得到菌株494株,细菌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包括...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引起幼貉急性死亡的病原菌,从送检的病死幼貉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常规的鉴定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方法,分离菌株被鉴定为沙门氏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大观霉素、新霉素、替米考星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6.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患病的海水网箱养殖鱼中分离到5株链球菌,分别命名为HD-1、HD-2、HD-3、HD-4和HD-50。常规生化结果表明,其中4株即HD-1、HD-2、HD-3和HD-4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另外1株即HD-50为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分别对上述分离菌株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一起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确定其分类地位。分子分析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攻毒实验表明以上4株S.iniae均能引起罗非鱼发病,呈现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并能从发病的罗非鱼脑、心、肝肾和血液中成功回收S.iniae。以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罗非鱼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S.iniae,这与国外有关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研究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引起雏鹅急性死亡的病原菌,从送检的病死雏鹅的肝脏、心血、肺脏病料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并命名为TSP-1。通过培养特性、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鉴定方法,分离菌株TSP-1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动物试验表明,分离菌株TSP-1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TSP-1对头孢克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阿米卡星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确定导致西昌市某奶牛场引起乳房炎的病原。方法 无菌采集患病奶牛乳样2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溶血酵素基因(khe基因)和16S rRNA基因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1)分离到1株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粗短杆菌,形态学观察与生化特性均与肺炎克雷伯菌相符合;(2)khe和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同源性分别为99.6%~99.8%和99.7%~100%,因此,将分离菌确定为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XC1分离菌株;(3)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4只接种小鼠均在接种第3天全部死亡,表明XC1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XC1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头孢比肟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结论 该奶牛场发生的乳房炎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关,且XC1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一种引起脊尾白虾红体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7月,浙江舟山某试验场暂养的脊尾白虾暴发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病虾身体发红,额剑发黑,反应迟钝,摄食减少,一周内发病死亡率达到30%左右,并有迅速蔓延趋势。从病虾的血淋巴液和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XS1207005。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健康脊尾白虾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发病的脊尾白虾与自然发病虾有相同的临床症状,确定该菌株为脊尾白虾红体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和热激蛋白HSP60(heat shock protein)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6S rRNA基因序列与弧菌属相应的序列同源性最高;HSP60基因序列与哈维氏弧菌相应的序列同源性为99.6%,而与其他弧菌属细菌的HSP60基因同源性均小于91%,结合生理生化测定结果,确定菌株XS1207005为哈维氏弧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先锋噻肟、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先锋必、菌必治、氟哌酸、复方欣及氧氟沙星等8种药物对该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16S rDNA序列和RFLP分析的病鳗分离菌株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析方法,通过与GenBank库中已递交的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对分离自发病鳗鲡(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的30株细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可大致分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等7个菌属.分析认为,部分分离菌株可能是引起鳗鲡病害的疑似致病性菌株.  相似文献   

11.
16S rRNA测序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分离获得的一株细菌P29,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后测定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由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可知,菌株P29与肠杆菌属和泛菌属亲缘关系最为接近,16S rRNA基因相似性达到99%.结合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后,将其鉴定为泛菌属的成团泛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大肠杆菌诱导的方法,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Xt-2)。通过子实体和菌落形态学的初步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鉴定,该菌株具有与橙色粘球菌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且其16S rDNA序列与橙色粘球菌的16S rDNA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说明该菌株为橙色粘球菌。抗菌活性表明菌株Xt-2具有明显的抗马铃薯晚疫病菌活性,且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株的胞外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对紫外的耐受性比较好,但对高温、过酸或过碱的环境比较敏感。本研究为菌株Xt-2抗马铃薯晚疫病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内蒙古地区粘细菌的深入研究及抗马铃薯晚疫病新药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株高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选自然生境中的产色素菌株,从淡水鱼体中分离得到一株高产红色色素的Sm-128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Sm-128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及薄层色谱分析,证实Sm-128菌株所产色素为灵菌红素,粗品产量达475 mg/L.  相似文献   

14.
合成聚-β-羟基丁酸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碳氮源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聚-β-羟基丁酸的菌株,标号为Bm-10,针对不同碳氮源对Bm-10产聚-β-羟基丁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菌株Bm-10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确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5.
从生姜田土中分离到一株对姜瘟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arum)有强拮抗作用的泛菌菌株Q6,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及16S rDNA 序列的分析.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2 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11个泛菌属的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5.54%~99%.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肠杆菌诱导的方法,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Xt—2)。通过子实体和菌落形态学的初步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分子鉴定,该菌株具有与橙色黏球菌相似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且其16S rDNA序列与橙色黏球菌的16S rDNA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说明该菌株为橙色黏球菌。抗菌活性表明菌株Xt—2具有明显的抗马铃薯晚疫病菌活性,且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株的胞外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对紫外的耐受性比较好,但对高温、过酸或过碱的环境比较敏感。本研究为菌株Xt—2抗马铃薯晚疫病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内蒙古地区黏细菌的深入研究及抗马铃薯晚疫病新药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福州某印染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对孔雀石绿染料有强脱色能力的菌株C09G,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在振荡培养条件下对该菌株的脱色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09G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KNO3,最适脱色初始pH为6.0,最佳菌投体积分数为4%,最适脱色温度为35℃,在最佳脱色条件下脱色30 h,该菌株对质量浓度为30 mg.L-1的孔雀石绿脱色率可达到98.6%.  相似文献   

18.
路建彪  刘文强  裴兰英 《山东科学》2006,19(6):70-71,75
对山东聊城地区多家奶牛养殖场和养殖户采集的63份乳房炎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采用鉴别培养基及生化鉴定方法对奶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做了药敏实验。分离菌鉴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绿脓杆菌等。药敏试验表明:氧氟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为较为敏感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一株(鱼免)鱼溃疡致病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从宁波市象山港(鱼免)鱼养殖区患病(鱼免)鱼肾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Mm041,人工回感试验确定该菌株为致病菌株,测定其对(鱼免)鱼的半致死量为3.0×106 CFU.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并结合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Mm041为美人鱼发光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  相似文献   

20.
加州鲈诺卡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州鲈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经济鱼类养殖品种,但近年病害问题十分突出。诺卡菌已成为危害加州鲈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目前对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种属类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国内首次从患病加州鲈体内分离得到诺卡菌,并最终确定了其病原种类是鰤鱼诺卡菌Nocardia seriolea。从患病加州鲈内分离到菌株NH090627,镜检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分支状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诺卡菌属Nocardia细菌的基本特征相符。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H090627即为引起此次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对该菌株的16S rDNA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诺卡菌属细菌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与鰤鱼诺氏菌N. seriolea JCM 3360的16S rDNA 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9%。综合上述试验结果,我们将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鰤鱼诺卡菌。为了指导该病的防控,还对该病原菌做了一系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类和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