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治”方略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略,其内涵、体系、内在机理三方面包含着乡村治理高效化、民主化、协同化、德教化和法制化目标。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实施“三治”方略的进路是:通过强化法治秩序保障机制,强化乡村法治化治理的支持力度及加大法治化宣传;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自治”平台格局及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搭建实施自治化;以完善的机构和形式作为载体,优化政策,支持、保障乡村治理德治化建设,注重村礼文化的培育和传承,以合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德治即以德治村,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高尚治理人格,使乡村治理行为和治理过程符合乡村善治的治理模式。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需要重塑以人为本的乡村治理目标价值,重视乡贤文化,壮大乡村德治主体,夯实乡村德治的内生基础,使乡村治理符合善治的伦理要求,从而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乡村改革的推进,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治理消极、治理资源匮乏等难题。着手建立一种需求决定资源的乡村治理分配模式、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乡村综合考核机制以及在资源输入方面给予乡村更大的倾斜,不失为一种治理对策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4.
村治精英在传统和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中都扮演者总要的角色。特别是建国后.村治精英随着国家基层治理体制的变化。经历了政府主导型、合作型和自治型等治理模式下角色基行为的调试和变迁过程。在新的环境下又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对依法治农和推进乡村社区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台湾在乡村生态建设政策方面具备强劲的优势,且经验丰富;福建新近提出"生态省"发展战略,但不论是生态建设程度,还有生态治理模式的综合性都较为落后,也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对比闽台乡村生态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合理的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法律为规制,社区为建设点,多方组织参与,生态产业发展为力量,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的乡村综合一体化治理模式,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乡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农村体育需求的扩张和分野将农村体育治理问题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如何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顺应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潮流,从农村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治理模式及优化路径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治理结构变革,充分发挥“政治统领、法治保障、自治基础、德治先导、智治支撑”的合力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针对乡村异化的不同类型,创新治理模式,以求达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需求,采取有力的优化路径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农村体育需求的扩张和分野将农村体育治理问题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如何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顺应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潮流,从农村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治理模式及优化路径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农村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农村体育治理效能。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治理结构变革,要充分发挥“政治统领、法治保障、自治基础、德治先导、智治支撑”的合力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针对乡村异化的不同类型,创新治理模式,以求达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需求,采取有力的优化路径予以应答。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环境治理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数字赋能能够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在“数字—数据—数据智能”的作用下,以数据驱动的技术变革使乡村环境治理实现了精准化、智慧化和智能化。目前,大多数文献主要从思想观念、总体规划、治理主体、治理模式等方面研究了乡村环境改善与治理对策[1-3],多着眼于研究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和优化路径,而对于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还不够丰富。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逻辑关系,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治基层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基层党建转型的实践基础。基层党建转型要求调整党群关系与凸显治理属性,推动形式党建向功能党建转型,组织基层党员参与乡村治理,更好地践行党建的群众路线方针。通过山东省大户陈家党建示范区案例引介发现,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基层党组织统筹运作,通过设置包括党小组长和网格员在内的制度节点,彰显党员联户网格化的治理优势,激活党员身份感,成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运作逻辑,从而激发党员先进性与积极性,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形成机理在于形塑党组织的治理责任权、组织动员的身份在场和具体事务的治理嵌入。以乡村治理激活基层党建,遵循的是治理视角,这也是新时代基层党建转型思路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着重从国家政策理论层面并结合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以法治功能与法治精神为引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探索乡村振兴与法治乡村之间的关系、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力争探索出实现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与治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村民理(议)事会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符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需要。当前乡村治理呈现为村组两级复合治理,乡村治理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村级行政有效和组级自治有效的平衡与协调。通过建构乡村社会复合治理与治理有效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村组分治时,乡村治理采取主体分层、功能分设、规则分施、目标分途的方式运作,村民理(议)事会可以保持自主性,按照民主逻辑促进自治有效;村组协同时,村民理(议)事会可以嵌入村级治理,以民主效能提升行政效率,以自治有效促进行政有效。因此,村民理(议)事会的自主性与嵌入性是理解村民理(议)事会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维度。在现实中,保持村民理(议)事会的强自主性与高嵌入性及其均衡,实现嵌入性自主,是促进乡村治理高效运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等生活环境类治理项目增多,并频繁触及农民的日常生活。基层治理又回归到了一个和广大农民直接打交道的局面。这些新现象与新问题,需要在新的治理框架中进行分析。生活治理概念的提出,正是学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生活治理转向的一个积极回应。着眼于农村发展方向和农民生活现状,生活治理应着重关注改善生活设施、生活方式引导与教育和家庭发展支持。农村生活治理实践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积极治理与有限治理相结合、国家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相结合、精细治理与简约治理相结合、运动式治理与常规治理相结合、找回社区与找回组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以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中常见的政府、国企和乡村社区合作治理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南京市黄龙岘村为例,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此类乡村振兴模式的地方重构特点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岘村美丽乡村建设在延续原有空间肌理、茶叶种植功能、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通过无地方景观碎片拼装和地方营销强化“茶村”地方特色,将种植茶叶的村庄建成“金陵茶文化旅游村”,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和村民参与获利水平,增强了村民与地方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联系,实现地方意义的强化。(2)政-企-村三方合作治理是黄龙岘村地方建造得以将当地的传统与环境以新的规划和建设方式进行诠释,并强化黄龙岘村作为“茶村”独特性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通过社区赋权和项目精准投放,为地方特质延续奠定基础;国企通过地方营销与社区赋能,增强了黄龙岘村的“茶村”特色;社区通过参与治理和村民日常实践,助力“茶村”特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14.
魏薇 《当代地方科技》2013,(22):112-112,115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转变,乡村旅游正面临着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0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现有模式,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并以企业庄园为例介绍了工业企业参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其运行要点,探讨了乡村旅游高效管理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确定了3个维度6个变量,并结合我国20个成功建设数字乡村的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组态路径。结果发现:单个条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解释力较弱,但数字文创、产业带动、数字治理、人才培育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发挥较为普遍的作用;通过组态分析得到三条数字乡村建设路径:以数字文创和数字治理为核心条件的数字魅力型、以数字治理和人才培育为核心条件的数字创新型、以产业带动为核心条件的数字产业型,为数字乡村建设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认同与调适、互动与和谐、博弈与冲突的关系。探索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启示有五:一是国家制度建设是巩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根本,二是地方基层组织是稳定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石,三是赋税“取之有度”是维系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核心,四是上下良好互动是维护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关键,五是加强国家治理是筑牢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础。这些启示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受建国后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治理国家一体化、现阶段社会转型加速和国家现代化战略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乡村治理核心结构弱化、乡村人才缺乏、乡村治理结构服务功能滞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重点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推进村民自治;其次,应根据城乡现代化进程的节奏,实现乡村制度的有序供给和创新;第三,应增强乡村治理结构服务乡村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乡村治理,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乡村空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场域和抓手。以往城市价值逻辑影响下的乡村空间治理无法满足新阶段乡村发展的需求,亟需从乡村本体视角出发开展乡村空间治理的针对性研究。文章在分析中国乡村空间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主体性视角的理论内涵和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进而探索针对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1)乡村空间治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寻求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主体地位。(2)乡村主体性是乡村面对转型发展诉求时所展现的能动性,其理论意义强调内生增长意识、凸显乡村文化个性与包容发展路径多元性。乡村主体性视角下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转向多元价值、村民主体和生活主导。(3)基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乡村空间治理的实施路径可以从提升主体人居环境、促进村落产业经济、完善县域社会治理和优化城乡空间格局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需要依托于治理主体。在传统时期的乡土社会,乡村能人成为了村落治理的主体。通过对安徽省谯城区十河村的形态研究发现,传统时期乡村能人参与村庄治理也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四大要件:能力优先、服务自愿、村民认可和分工合理。四大要件的功能各有侧重,能力优先和服务自愿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充分条件,村民认可和分工合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而只有满足了充分且必要,乡村社会治理才会有效,否则即会陷入治理难为或治理失灵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 对比分析法等,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保持文化“本色”、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诚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