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虑δr≠0和偏心率e二次以上的高次项,采用星风质量吸积的角动量守恒模型,并根据由此模型推出的星风吸积质量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重新计算了ζCap系统在星风吸积过程中吸积的物质质量和轨道参量的变化,从而进一步证实在分离双星系统,钡星通过星风吸积模型与其伴星发生了质量传输. 相似文献
2.
利用星风吸积模型,计算了钡星的初始质量和AGB伴星的金属丰度对弱钡星和强钡星超丰因子的影响,计算了弱钡星和强钡星重元素(Y,Nd)丰度随轨道周期终值的变化,并和观测值作了比较.由此得出结论:强钡星和弱钡星的区别主要是金属丰度不同(即年代不同),而不是轨道距离;弱钡星和强钡星相比,属于较年轻、质量较大、金属丰度较丰富的星族;这就意味,s-元素的核合成在低金属丰度星族更有效产生. 相似文献
3.
两个星风吸积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KOMIYA和LIU的2个星风吸积模型计算了富碳极贫金属星(CEMP星)和CH星表面C丰度与轨道周期P终值的关系、污染因子R同轨道周期P终值的关系,以及轨道半长轴A随伴星质量M2的变化。从而对2个星风吸积模型进行了比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个星风吸积模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钡星的形成机制,采用了Yutaka Komiya(2007)建立的双星星风吸积模型,计算了4颗钡星的s-元素丰度,并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中子辐照量在重元素核合成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检验了Yutaka Komiya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将星风吸积与盘吸积两种质量吸积一起来,考虑双星系统的轨道偏心率e的二次以上的高次项,重新推导了吸积质量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 相似文献
6.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且δr ≠ 0,考虑轨道偏心率的高次项,推导了星风吸积质量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 Ba星系统在星风吸积过程中吸积的物质量和轨道参量的变化,并讨论了影响Ba星污染因子的 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角动量守恒的星风吸积模型,计算了5颗钡星的重元素丰度,并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探讨了钡星的形成机制和中子俘获在重元素核合成方面所起的主导作用,及金属丰度对强钡星和弱钡星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考虑轨道偏心率的二次以上的高次项和潮汐作用的影响,重新推导了星风质量吸积和轨道根数变化方程,在新的轨道根数变化方程的基础上计算了Ba星的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根数的变化,并和没有潮汐作用的情况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潮汐作用使轨道周期较小的Ba星系统的能量减小,所以系统轨道的半长轴和轨道偏心率减小;潮汐作用对长周期的Ba星系统的影响很小;其大小依赖于恒星半径和2星距离的比。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δr≠0,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推导了星风吸积质量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Ba星系统在星风吸积过程中吸积的物质量和轨道参量的变化,并讨论了逃逸物质附加切向速度对各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以此为丰度初始条件,计算了再生AGB星重核素的丰度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刘清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3):37-39
慢中子俘获和快中子俘获过程核素双超丰的恒星,是先经历AGB星污染,再经历超新星爆发形成的,分析双超丰贫金属星HE 1305-0007可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δr≠0,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将星风吸积与盘吸积两种质量机结合起来考虑,推导了吸积质量及轨道参量的变化方程。 相似文献
13.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考虑双星系统的轨道偏心率e的二次以上的高次项,并且考虑潮光作用对轨道根数变化的影响,重新推导了轨道根数变化的方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贫金属星HD122956的中子俘获元素的观测丰度,利用贫金属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计算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精确地确定了三种不同的中子俘获过程对该贫金属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贡献,从理论上预言了贫金属星HD122956的中子俘获元素的丰度,并给出了计算结果与预测结果的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