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社区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阐述了社区地理学研究的现状,对未来的社区地理学进行了展望。指出在21世纪,社区地理学有12个热点课题,即:(1)社区发展合作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环境;(4)社区规划;(5)社区管理;(6)农村社区城市化;(7)城市社区病态;(8)社区贫困;(9)社区经济;(10)社区文化;(11)精神社区;(12)虚拟社区。从未来社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看,21世纪将是社区地理学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2.
论地理学的“二S”起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生产活动中的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传统的技术方法使地理学陷入困境,而从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广泛应用来看,“二S”技术可以促使地理学起飞。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的贫困与出路(Ⅰ)--地理学危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地理学发展滞后的哲学根源,揭示了“地理学危机”的实质。文章指出: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即差异性、整体性和复杂性与当代科学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即传统的形式逻辑(特别是数学方法)和系统受控实验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导致方法论的“例外”,地理学偏离了标准科学而走不出“形而下”的境界,以致至今未能真正地建立起学科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当前我国犯罪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报告了我国犯罪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认为我国犯罪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犯罪地理学理论的研究,(2)区域犯罪特征的研究,(3)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4)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其中,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堡(A.Humboldt1769─—1859)的《宇宙》和李特尔(C·Ritterl779——1859)的《地球学》两部划时代的巨著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地理学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地理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张相文及其领导的中国地学会,其标志为张相文《地文学》一书的出版。文章还对邹代钧、张相文和竺可桢对地理学的贡献作了比较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6.
孙根年教授     
孙根年教授,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兼任陕西省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7.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地理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本文基于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表明中国服务业地理学研究呈现出交叉学科的综合性、服务需求的导向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尺度的多样化的特点;服务业地理学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1年)、探索阶段(1992—2000年)、拓展阶段(2001—2011年)和深化阶段(2012—2019年).建议今后的研究中加强理论创新,丰富不同尺度下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深化服务业空间布局规律的认识,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代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提倡的科学的精神和力图建立的所谓科学研究范式对近代学术的各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历史地理学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对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影响谈起,找出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历史地理学和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影响,从而反思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分形论、界壳论及其与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理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由古代地理学到历史地理学 ,再到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地理学较其前两个发展阶段而言 ,无论是研究方法、手段上 ,还是研究内容上 ,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距离钱学森教授所提出的现代地理学必须是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3位一体的科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地理学3位一体的宏伟学科目标 ,地理学必须主动关注和积极应用近些年来兴起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分形论(Fractaltheory)和界壳论(jieketheory)作为两门新兴的理论 ,不仅已在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地理学在市场大潮中面临的三大危机(理论危机、经费危机与教育危机)及其根本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中国地理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美国地理学、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和科技进步对法国地理学的影响,分专门化、新地理学和现代化三个阶段来阐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发展状况,并加以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区研究在社会地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关于社区的概念尚无严格的界定,但社区研究仍是神经学和地理学研究中的活跃领域。作为社会地理学研究基本单元的社区研究,可以促进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化,并且可以作为地理学研究社会的切入点。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同的社区空间类型划分探讨社会地理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地理学发展及地理学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及其姐妹篇《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英国地理学思想及其实践进行疏理,得出英国地理学发展与美国地理学发展趁势基本是一致的,但几乎所有地理学新思想或流派都在美国先诞生,英国随着美国地理学的传播而结合本国实际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因而,部分地理学思想在英国并未得到蓬勃发展。但总的来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大致为:区域地理学——数量地理、实证主义地理——人本主义地理、激进派——应用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新区域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男女平等主义地理学。  相似文献   

14.
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机制──兼论地理学与持续发展的关系(纲要)TheoryandPracticalMechanism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江宇明(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南宁530001)持续...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以“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加,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同时向微观、宏观两个方向扩展,模型研究不断科学化。近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迅速,地理学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表多种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耦合研究,正在不断完善认识与深化理论。本文在总结当代地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的兴起是近20年来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大事件,其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影响之深刻引起地理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并较详细地分析了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研究文化景观(或称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的科学,包括未经人类活动改变的自然景观、人类施加了影响和作用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建造的人为景观;文化景观以人类活动为景观营力的全过程,是将时间和空间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的科学,以此有别于没有人类活动营力的古地理学,时段很短的现代地理学,以及无实证而难以检验的未来地理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简述地理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作为引入,总结出地理学研究的软肋在于,缺乏从哲学层面上对地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再界定地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乃至当今时代所出现的主要哲学思潮、存在的哲学新动向,并提取其中能为地理学所采用的认识论、方法论。最后本章认为,复杂性理论将成为地理学研究新的、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GeographyandAgendaofthe21stCentury¥郑度(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它的实施是中华民族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的终极关怀本质上是一个人文关怀,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实上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在地球表面这个空间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正是由于地理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使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仅可使可持续发展问题被包含在地理学的终极关怀之中,而且也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地理学的科学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