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娟 《科技资讯》2014,(4):121-124
辽河油田潜山经过四十余年的勘探,成果丰硕。在不断获得勘探重大发现,获取规模储量的同时,也不断完善了潜山勘探理论及相应的配套勘探技术系列。特别是近年来辽河油田提出了变质岩潜山内幕成藏勘探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在兴隆台~马圈子潜山带深层潜山和潜山深部获得重要突破,整体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7亿吨,为辽河油田的增储稳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河坳陷中央凸起潜山带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钻探的赵古1已获重大发现,赵古2井显示存在变质岩内幕油藏,预示中央凸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拥有很好的前景。但变质岩潜山内幕结构、构造识别划分是关键点也是难点,加之中央凸起潜山内幕地震资料品质较差,这就需要在地震资料处理上有相应的配套处理方法,本文以中央潜山带为例针对变质岩潜山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并且研究出配套处理方法。辽河坳陷中央潜山带地质情况复杂,潜山带及其两侧断裂附近横向速度突变,潜山内幕信噪比低,成像较差。为了理清断层位置,搞清潜山与东西两侧凹陷接触关系,提高潜山内幕成像质量,我们对辽河坳陷中央潜山带资料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的方法原理,进而阐述了建立精确速度-深度模型的思路和实施方法,并利用该速度模型进行了克希霍夫深度偏移和逆时偏移两种方法的成像运算,最后将叠前深度偏移成果与叠前时间偏移成果进行比较。深度偏移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潜山及两侧断裂附近速度横向突变问题,使地下构造成像更加合理,同时信噪比和保真保幅方面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地下复杂地质构造的地震成像目前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野外采集阶段是获得高品质地震成像的一个关键阶段,而主要的采集参数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质量的好坏。其中,三维地震资料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采样间隔、道间距、最大炮检距、面元尺寸、覆盖次数、炸药量、偏移孔径等。四川盆地龙门山中段地区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但该地区由于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剧烈,部分构造受损,激发、接收条件较差,勘探难度很大,前期勘探的地震资料信噪比较差。因此,对于该地区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四川盆地龙门山中段某探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及测井资料,构建了与实际目标储层近似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获得了自激自收的地震波场记录,模拟结果与前期勘探获得的地震资料较好地吻合,从而验证了所构建的地球物理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以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集为目标,针对目标探区的地质情况,对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道间距、较小的面元、较高的覆盖次数、近似勘探目标埋深的最大炮检距是得到高品质地震资料的关键。因此,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的论证及优选,能从根本上改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为后续勘探中的复杂地质体高精度成像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地震成像方法在处理地表起伏大、表层速度结构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及断层发育、地层产状变大等较难的问题,传统的地震成像方法。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能够修正陡倾地层和速度变化产生的地下图像的畸变,使反射能量聚焦,正确确定同相轴的空间位置,可以用于解决断层发育、低幅度构造、复杂速度场等造成的成像问题。以LN区块为例,进行深度偏移处理试验,对工区内井的钻井分层与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对应的地震层位进行了细致比对,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深度误差均很小,成像深度位置较为精确。  相似文献   

4.
《天津科技》2003,30(6)
2000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茹玉,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年9月生。毕业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光华奖三等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奖。因“新型抗癌抗病毒活性磷脂-核苷缀合物及-氨基膦酸衍生物研究”获得2000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南方海相地区页岩气的研究多集中在成藏模式、有利区评价等基础地质理论。在应用页岩气地球物理技术进行页岩气高产富集区识别预测和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且有别于常规油气勘探技术思路与方法。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认识的基础上,渝黔湘秀山页岩气区块部署实施二维地震勘探剖面13条,523.5 km.区内地形复杂,障碍物较多,数据采集难度大;灰岩出露覆盖范围广,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记录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速度分析困难等问题突出。通过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储层与流体识别等技术一体化攻关,获得了高信噪比地震资料,结合勘查区页岩气地质条件,综合录井、测井等勘查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盆缘山区海相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流程。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结合:优选最佳基准面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叠前去噪,提高信噪比;叠加及偏移成像,改善成像质量。探索应用地震储层反演与气层检测技术,预测页岩气"甜点"分布区,为部署井位提供基础。二维勘探精细标定出了2套目的层顶面构造形态和埋深,区内断层以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为主;优选了2套目的层有利目标区,部署了2口参数井井位。  相似文献   

6.
在复杂地质条件和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中,基于声波方程的常规地震勘探技术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作者在以大地介质为粘弹性介质的前提假设下,推导出基于三阶波动方程的波场外推公式,分析了上行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步丢失其高频成分的原因.并以小波分析为工具,提出了粘弹性介质地震波聚焦成像技术.这种方法不同于Bleistein的线性化方法,是通过1个虚拟的中间波场用多尺度方法去重建真实的地下波场,进而成像.同时,利用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性特征和优良的去噪功能,提高了成像的质量.通过用常规的处理技术和聚焦成像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成像效果,能够较好地解决沙漠、戈壁等厚低速层覆盖下的地震勘探高品质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在波场延拓算子的成像效果 ,其运算效率及对复杂地表的适应情况或处理措施下 ,利用波场延拓算子将基准面下移 ,以提高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偏移成像效果 .在集成基准面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基础之上 ,提出了一种不受地表不规则程度和速度函数变化限制的基准面向下延拓方法 .实践证明 ,该方法用于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勘探时 ,可以使偏移成像得到更好的效果 ,其运算速度与叠前深度偏移的运算速度相当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在波场延拓算子的成像效果,其运算效率及对复杂地表的适应情况或处理措施下,利用波场延拓算子将基准面下移,以提高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偏移成像效果.在集成基准面技术和登前深度偏移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不受地表不规则程度和速度函数变化限制的基准面向下延拓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用于深层复杂地质体的勘探时,可以使偏移成像得到更好的效果,其运算速度与叠前深度偏移的运算速度相当.  相似文献   

9.
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持续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及解决地质和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从高效地震采集、偏移反演技术、定量地震解释、物探理论研究及岩石物理实验、自动化智能化物探技术五个方面,研究了油气地球物理技术的新进展。新的可控震源装备及激发技术是多源地震等高效地震采集新技术的基础,缩短了采集周期,增加的信息冗余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质量。采集理念的变化推动了"两宽一高"地震技术的发展。分布式震源组合代表了下一代地震采集技术的方向。节点地震技术与可控源高效激发、稀疏采集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采集效率、降低采集成本。压缩感知、光纤传感器等其他领域新技术成果的引入,加速提升了地震技术的能效。各向异性偏移、最小二乘偏移与其他偏移技术的结合,是成像技术的研发热点。全波形反演在浅中层建模中应用效果显著,联合偏移反演是发展方向。地震定量解释技术对油藏的描述更精细、可靠。倾斜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比以往使用的横向各向同性等介质更接近真实油气藏。数字岩心技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油藏,提高油气开发效率及采收率。深度学习技术已渗透到物探数据处理与解释等领域,将推动物探一体化智能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龙断陷位于松辽盆地西部断陷区,中浅层采集地震资料在深层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深层偏移距不够,造成深层成像困难,导致基底结构和地层分布特征认识不清,难以满足深层勘探。为此,我们开展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研究,本文在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原理以及偏移速度模型精确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高密度自动速度分析、叠前时间偏移孔径试验及偏移距分组实验,讨论了影响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效果的因素,选择合理的处理参数,对本区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结果表明,与老剖面相比,新剖面深层的成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天津科技》2009,36(1):14-14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昨天揭晓,本市14项科技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3项,是历年来获奖最多的一年。11项科技进步奖项目中,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奖项目涉及化学制药工程、膜技术、石油化工、农业种植业、土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勘探开发煤层气对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矿事故、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物理勘探是煤层气勘探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煤层气地质理论着手,分析总结了地震勘探、测井技术、非地震勘探等常用的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
林宁  姜飞  林全章 《科技信息》2011,(22):I0408-I0408,I0410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探解决煤层结构及厚度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龙固矿井二采区主采煤层3煤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分叉合并现象。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获得了具有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解释了煤层宏观结构、断层等地质现象,地震地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勘探面积2.8 km2,位于吕梁山脉中段,西山煤田马兰向斜东翼。区内地形复杂,属典型的山区地貌,地表冲沟、陡坎较发育。这种地质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非均匀介质成像、山区静校正、共中心点偏移,资料采集质量和资料处理等问题,通过正确的观测系统设计、科学的施工方法,可以取得高质量的成果资料。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黄岩构造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设计与论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勘探设计与评价(SED)技术,是在对地质目标的理论分辨率计算和分析基础上,通过室内计算机模拟不同施工参数条件下的野外作业效果,最终实现地震采集参数的优化选择。在黄岩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设计与论证中,针对二维资料频率偏低、分辨率不高、多次波发育等问题,对SED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改进。①为控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电缆长度由3000m增至3900m;相应地,最小偏移距从253m减小至180m,最大偏移距增大到4080m。②为保证所接收的地震信号频带宽而且高,电缆沉放深度由11m减至7m,震源沉放深度从7m减至6m。③使用气泡比更大、频谱更宽、穿透力更强的SLEEVE枪阵。在实际作业中获得了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目标勘探”。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宽方位地震反演预测裂缝储层,传统方法是采用分扇区或分方位进行地震数据处理,但其无法得到地下真实角度域信息,精度和分辨率较低。应用全方位角度域分解与成像,将地震成像转移到地下,得到共倾角道集和共反射角道集。将共倾角道集,进行镜像成像和离散成像,不仅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精度,而且对断层、裂缝和溶洞等地质现象也能较清楚的识别。将共反射道集进行反演,通过计算截距、斜率和各向异性梯度等的参数,完成对裂缝密度和方向分布的预测,进而实现裂缝储层的识别和有利区预测。在塔里木盆地YB1井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成功预测出该区裂缝主要在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附近发育。在构造隆起的东北部,裂缝和构造叠合关系好,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也是该区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基岩面和地下构造勘探、地下空洞和不良地质体探测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应用效果。能为公路、机场、高层建筑等工程选址提供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规划的基础资料,是一种科学而经济的技术手段。本文以某工程预选址工程为例,详细叙述浅层地震反射波法进行工程勘察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三维地震在山西复杂山区井田勘探中的应用,根据井田复杂的表层、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合理试验,确定施工方法及参数。本次探测地质构造采用三维地震勘探,主要任务是为了探清地下精细构造,为矿区提高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9.
10月31日,200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桥梁工程专家林元培、油田勘探专家马永生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乐嘉陵等42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剑平等21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相似文献   

20.
东濮凹陷断裂复杂,多断块、多套生储盖组合,叠后偏移成像效果不佳。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这一复杂断块区的应用可以改善成像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速度迭代为核心、地质信息为约束的求取偏移速度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偏移速度的精度;通过对偏移孔径、最大偏移角度、射线路径、去假频4个关键参数处理的分析,得出适合东濮凹陷地震资料特点的经验参数,减少了以后处理过程中的试验工作量和参数试验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处理效率。通过叠前时间偏移,提高了复杂断块地区成像精度,能够准确地落实断层位置和认识断块之间的关系,与井资料的吻合程度较高,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