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如果没有了维持生命呼吸的清洁空气,如果没有了干净的水资源,所有生长在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都要枯死,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都在灭亡!现在地球存在着无数的危机,厄尔尼诺、温室效应、沙尘暴、海啸、龙卷风……它们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重重的替地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停止对地球生态的破坏?什么时候才去学习如何保护地球?拯救我们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今年入春以来,几场席卷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风沙把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科技名词刮成热点,这就是沙尘暴。作为东亚地区春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地区并不鲜见。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的几场沙尘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使全国近20个省会城市受到沙尘的污染,其中呼和浩特、兰州、太原、西宁、银川、北京、天津、石家庄八个城市属于重度污染,郑州、乌鲁木齐、西安、杭州、武汉、南京、重庆等十多个城市属于中度或轻度污染。在北京等城市还导致了人员伤亡和航班延误。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和方方面面的密切关注。根据大气学科的定义,沙尘暴是指大风扬起地面的尘沙,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风沙现象。[1]近年来,在我国气象界,又将沙尘暴细分出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强沙尘暴指能见度小于0.2千米,风速大于9级的沙尘暴;特强沙尘暴指能见度小于0.05千米,风速大于10级的沙尘暴。除了沙尘暴外,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现象,还有浮尘和扬沙两种类型。浮尘指:悬浮在大气中的沙尘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2]扬沙指: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3]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的风沙灾害,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风力可在12级以上,与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最大风力相当,危害更大。它能摧毁建筑物、公共设施和树木,伤害人类和畜禽,并能引起火灾;它刮走农田表层沃土,使农作物根系裸露或连株刮走,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它还以风沙流的形式淹没农田、渠道、房屋、道路、草场等;它使能见度降低,造成机场关闭和引发各种交通事故;大量的沙尘不仅对精密机械、精密化工等有严重的破坏性影响,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人们的眼睛和呼吸系统造成损伤,危及人体健康。下面是两例沙尘暴现场报道的片断:“沙尘暴来临之时,整个天空被混黄的气浪所笼罩,大有山摇地动之势,刹那间,狂风骤起,沙尘满天飞舞,狂风把碗口粗的林木连根拔起,街道上直径15厘米粗的钢管广告架被大风吹断,躲在室内的人们呼吸困难……”;“先是一种恐怖的声音,之后是一股冲天而起的红色沙浪,红色迅速黯淡,成为灰色、黑色,遮天蔽日,沙尘壁高约300至500米,其前锋犹如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挟裹着黄沙,铺天盖地而来,行道树被拦腰折断……”。沙尘暴的淫威可见一斑。近5年来,仅我国西北地区遭受沙尘暴袭击就有20多次,累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人数超过200人。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它的生成,需要有强风、干旱等适合的气象条件和丰富的沙尘源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沙尘暴的出现一般具有较强的局地性和季节性,常发生在冬春季风力较大的沙漠地区和长期缺雨干旱疏松的土地上。在世界范围内,这些区域主要包括中国西北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地区、美国中南部地区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等全球一些著名的沙漠及干旱地区。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呈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与地球温室效应、拉尼娜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等因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气候干燥,拉尼娜现象使冬春季风力强大,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气象条件;过度放牧、大量砍伐、大规模的土地开垦等导致了森林锐减、植被破坏,造成土地的大面积裸露,为沙尘暴的发生增加了大量沙尘来源,由此满足了沙尘暴大规模发生的条件。在我国西北广大的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现有的植被又遭到严重破坏,加之该区域春季风力较大,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和发源地,并由此波及到其他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虽然沙尘暴是一种区域性的灾害性气候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引发沙尘暴的大风、高温、干旱等气候现象和自然界中的沙漠不可能消除)。但在沙尘暴的相关地区,施以各种合理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措施,则可以有效地减缓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进而显著地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如果把沙尘暴形容成一条恶龙,那么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控制超载放牧等一系列措施,最大可能地改善沙尘暴相关地区的植被状况,减少形成沙尘暴的沙尘来源,就如同拽住了龙尾,它就不可能肆意妄为;如果通过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有效地解决或缓解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就如同按住了龙头。这条恶龙将可能大大改变性情,变得温顺起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再一次告诫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关系。如果不顾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过分地攫取,以致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自大自然的惩罚就会越来越频繁地降临在人类的头上。  相似文献   

3.
"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一只鸟, 面对水中的影子,它不再衰叹、孤独. 假如人类失去最后一片净水, 人们还能否拥有鸟类的幸运?" …… 这是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二中初三(一)班刘佳欢同学写的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作<生命之水>.诗中假想当人类失去净水时的生存处境,尽管有些"理想化",但是其中蕴涵的寓意却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4.
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动物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可这些朋友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据科学家统计,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物种中有99%已经灭绝.这就意味着,自从生命诞生以来,大约有10亿个物种曾出现在地球上,而又最终消失.只有一个物种生存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人类.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地球是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众多的生命,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的资源.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地球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我们是地球的主人,只有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能坚持不懈地去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珍惜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才有可能维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地球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要牢牢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早期祖先前后二次失去尾巴,这说明了人类似乎并不适宜保留尾巴。这一发现不仅仅可以用来解释人类为什么现在没有拖着一条尾巴,而且也有助于理解人类为什么拥有尾骨,即人类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确实长有尾巴,但后来又逐渐消失了。研究项目负责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劳伦·萨兰介绍说,“人类最早期的脊椎动物祖先身上长有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2,(3):31-33
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沙尘暴监测网络以及我国典型沙尘暴发生区域的常规气象观测站网,针对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开展大范围的野外台站观测试验和典型沙尘过程天基和地基同步强化观测试验,采集典型沙尘源区地面土壤样品以及沙尘期间的干沉降样品,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遥远的计划,要向太空发射一枚名叫"RAO"的微型卫星,卫星上带有人类公元2000年前文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记录,将围着地球运行到50000年以后再返回地球,告诉50000年后人类的后代,50000年前地球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防止100年后海水淹没地球 据"全球气候演化政府间组织"发布的报告预测,由于气候变暖造成冰山融化等因素,全球海洋洋面将会在21世纪上升20到90厘米,相比起20世纪上升的10厘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数据.而一些未来学家甚至相信,在全球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地球很可能在100年甚至几十年后就变成一片汪洋,到那时本来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将失去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人类活动已经从地球走向月球,奔向了宇宙,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名词的产生,如航天、外空、空间、太空、深空等。如何规范和使用现有的名词,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讨论。现就立法中应使用哪一个名词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泰姬陵     
天一亮就起床了,准备去泰姬陵看日出。早就告诉厨房为我们准备早餐,但是下楼后在餐厅等了很久也没有上来。眼看天光大亮,太阳已经出来了,只好告诉他们给我们打包,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了日出。但是打包也一样等了很久,两个服务生前前后后地围着我们忙个不停,但是就是不见饭来。后来就都进到后面的厨房去帮我们打包,很久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再创人类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人类思维之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再创人类”是我们要承担的伟大工作。这种再创是在人类对危机反思的层面上,在生命系统的共同体内,在一个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是以故事的内涵和所共享的梦的体验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5.
苏青  宋佳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79-79
今春出现的席卷半个中国沙尘暴,使得防沙治沙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地处河西走廊西北部的甘肃民勤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扼住了沙漠南移的咽喉,一旦民勤绿洲失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人类活动已经从地球走向月球,奔向了宇宙,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名词的产生,如航天、外空、空间、太空、深空等。如何规范和使用现有的名词,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讨论。现就立法中应使用哪一个名词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世界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一些人相信地球拥有从“全球变暖”伤害中“自愈”的能力,另一人则相信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自然灾难。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更是耸人听闻地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为了拯救行星地球和人类自己.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设想出了10大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怪招”。  相似文献   

18.
人类已经成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导力量.12月10日,一项刊登在学术期刊《自然》的研究指出,2020年或标志着人造物体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 过去100年,建筑、道路、机器等人造物体的质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个人每周都会产生相当于其体重的人为质量.研究称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人...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1,(5):62-64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居住了几万年.但对于这座星球的本来面目又真正了解多少?最近,美国地质协会、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著名的“太空”网站联合进行了一项综合调查,搜罗了近百条关于地球的“奇闻轶事”。下面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你不妨借此测测自己的“地球观”!  相似文献   

20.
“宇宙人”已经可以随时随地展开星际旅行,由于星际旅行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连人类的毛发都成为了障碍。所以未来进化后的“宇宙人”全部都是秃子,有头发的人反而会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一旦某一物种控制了它生存的环境,进化就已停止,现在,除了病毒和细菌之外,人类控制着地球上所有其它的生物进化,但终有一天,病毒和细菌也会处于人类控制之下,除非人类有机会移民外星球,否则就无进化的可能。如果人类的寿命足够长,那么为了生存,我们只能向其他星球扩张,从而形成新的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