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牧歌》这部小说中,由于个体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影响不同,父亲塞莫尔代表的超我、女儿梅丽代表的本我以及妻子多恩代表的自我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言行,他们各自畸形地发展,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引发种种或激烈或缓和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无法保持平衡的这三个因素也就造成了一个传统犹太家庭的断裂,最终谱写了一曲让人感伤的哀歌。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指先天的本能和欲望,遵循唯乐原则,自我是理性化的本我,遵循唯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上帝的宠儿》生动地展现了主角萨列瑞人格结构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当三者和谐相处时,萨列瑞人格健全,乐善好施,是受人尊敬的宫廷乐师;当三者失衡时,萨列瑞精神异常,道德败坏,成为谋杀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3.
元小说《鬼作家》是美国当代实验派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主人公佐克曼代表了追求自由创作但却受到传统道德束缚的犹太作家。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佐克曼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间不断挣扎,最终发现小说人物各自不同的畸形人格,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人格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4.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超我"的理论,对小说《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行为和性格进行了具体、全面地分析,从而发现正是郝思嘉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导致了她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但也是这种冲突使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创作的巅峰之作<喧嚣与骚动>被推崇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典范.小说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和对结构的精心安排以及对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技巧的运用,展示出一片美国二、三十年代的南方的精神荒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作为家里唯一女儿的凯蒂是本能的化身.在与她的交往中,小说中的三兄弟班吉、杰生、昆丁分别表现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丽 《科技信息》2007,(8):118-11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齐灵沃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恰好分别对应了这三重人格结构。过分放纵或压制本我都回导致自我主体的毁灭。只有三者互动配合,才能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游历仙境小说中寻仙、入仙境、返回人间情节结构的解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在游仙小说情节中的社会精神反映。浓墨重彩的仙境是游仙小说塑造的人们憧憬向往的乌托邦理想,由此深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追寻幸福生活的社会心理内核,揭示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幻想瑰丽,神格人化,语言生活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最典型的生态警示录。该小说的主人公从南方逃亡到北方,其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深刻体现了深层生态自我实现过程——从反映个人生理需求的“本我”到“社会的自我”、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生态自我”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角玛吉因为自己的恋爱问题和哥哥汤姆多次冲突,每次都屈服于哥哥的压力,凸显了情感和道德、欲望和责任的矛盾。精神分析玛吉的精神结构,探索她的本我和自我及超我的内部斗争,发现她的本我受到了过多的压抑和束缚,自我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抗争的勇气。依赖性的人格缺陷是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的精神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和分析《西游记》五十七、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可以看出真假猴王之战实质上是孙悟空心理中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在代表人格道德的超我和现实原则的影响及指导下,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屈服于现实原则,消灭了假猴王,继续护送詹僧西行。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与《日出》这两部名著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表达女主人公内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通过使用大量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直观、生动、细腻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统治下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的悲剧命运,深化了主题,并将冲突外在化,使情节高潮迭起,更富戏剧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个整体。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老妇谭》里康斯登斯一家,即:儿子、母亲、父亲,就代表着传统父权制社会一个家庭结构的三个层次。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超我"角色对儿子"本我"这个角色的强权压制与左右,才让儿子满怀"厌父"情绪。母亲充当着"自我"的角色,她的调和很重要,但有时又显得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历来是众说纷纭。通过引入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从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层人格在宋江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宋江的行为,可为宋江形象研究指出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唯美温馨的画面。马奇家的四个女孩个性鲜明,在成长之路上,积极塑造"超我"意识,通过"自我"的努力,改正"本我"中的不足,拥有了自己的美丽人生。也许她们还代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实现了她的一些没能实现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小说《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在性格上都具有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烙印。希斯克里夫的冷酷、残暴但对凯塞琳的执着的爱,凯塞琳在“自我”与“超我”之间抉择的困惑以及第二代哈里顿与凯茜的特征都体现了小说背景时代人生的扭曲与挣扎。人物性格突出了“爱”与“恨”的关系,恨是爱的异化,爱是恨的复归,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人间爱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以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