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青岛沿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离出4株光合细菌,经鉴定属于荚膜红假单胞菌和球形红假单胞菌。光照厌氧培养生长实验表明HD3的最适盐度为S=15-25,PS2-2为一淡水菌株。菌株HD3的最适PH范围为6.35-8.3。HD3、RS均不能利用硫化物且其生长受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抑制。  相似文献   

2.
红假单胞菌的生理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过鉴定均属于红假单胞菌属的四个菌株^[5]的生理特性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在光照厌氧条件下可利用多种低分子有机酸、醇类和部分糖类,适宜的氮源有铵盐、谷氨酸和蛋白胨;经计算机寻优,其最适初始pH值为7.0—7.5;不同菌株对NaCl的耐受情况有所不同;酵母膏对菌株P—15N、P—16的生长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张娅婷  张继英  陈坤 《河南科学》2011,29(11):1322-1326
从自然水体中分离到一株光合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对光合细菌施加不同浓度Cu2+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信阳市南湾水库大坝下层底泥取样,分离纯化到的红色菌株在显微镜下观察,及生化试验后初步鉴定为一株光合细菌.根据16SrRNA的保守序列设计的常用光合细菌引物.PCR扩增DNA片段大小约为400bp,挑选菌液测序.结果在BLAS...  相似文献   

5.
6.
红假单胞菌的分离及菌种保存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出四株光合细菌 ,经鉴定均属于红假单胞菌 ,同时分别采用液体种自然条件下、液体种蜡封、穿刺物蜡封、砂土管等方法对其菌种进行了保存试验研究 ,最后得出两种最佳保存方法 :蜡封液体试管种法和试管穿刺蜡封法  相似文献   

7.
用大肠杆菌质粒转化嗜麦芽假单胞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
液体培养和深层琼脂固体培养,都表明浑球红假单胞菌在黑暗微好氧条件下能够依靠固定 N_2生长.在光照和黑暗有氧条件下,菌株的乙炔还原活性都能出现,但在光照情况下细胞固氮酶比黑暗时对氧更敏感.进一步实验表明,高浓度氧气不但抑制固氮酶的活性水平,而且使固氮酶活性的出现延迟.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浑球红假单胞菌的固氮作用与菌体的呼吸代谢及环境氧分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株产CoQ10的红假单胞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滇池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于光照厌氧及黑暗好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活细胞在870、803nm处有吸收峰,具平行片层状的光合内膜系统,可归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该菌体中提取分主了得到的黄色结晶品,经Craven试验、高效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证实,为CoQ10。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浑球红假单胞菌P4株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合细胞在厌氧光照条件下:①利用乙醇或乙酸为碳源时,对CO2依赖性的差异;②利用乙醇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添加CO2浓度的关系;③利用一些有机碳源时,氢气发生量与碳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阐明了光合细菌利用不同碳源时,实现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复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透射电镜(TEM)位错象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及多束暗场模拟.应用该技术有助于澄清Ll2Al3Ti基有序合金中位错分解性质的争议,并确定了在500℃变形的Al67Mn8Ti25合金中存在以SISF方式分解的超点阵位错.  相似文献   

12.
重位点阵特征参数TEM测定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位点阵是描述晶界特性的一种重要模型。本文发展了一种测定重位点阵特征参数的TEM新方法,其特点是把系统倾转技术和矩阵计算结合起来,这样既避免了菊池极法的局限性,又避免了极图法的不精确性,从而成为一种实用,快速,精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不同形变热处理高纯铝箔,经电解抛光和减薄后,用高压透射电镜观测了蚀坑形貌与其它微观结构,同时根据 X 射线晶面衍射强度分析,建立了铝箔易见蚀坑形貌与高 F_(hkl)值的实质联系,为制取高比电容铝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碳纳米管上沉积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碳纳米管上沉积纳米级金属铂颗粒的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经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与氯铂酸乙醇溶液 ,在一定温度时缓慢加入 H2 O2 ,Na2 S2 O4溶剂 ,然后在室温下电磁搅拌 ,清洗、过滤 ,烘干后的黑色粉末放置管式炉中在氮气气氛下保温。经 X射线衍射 (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的检测结果表明 ,沉积在碳纳米管上的铂颗粒尺寸细小 ,分布均匀 ,无铂颗粒大块聚集。这为碳纳米管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透射电镜在气溶胶单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透射电镜(T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放大率,可以同时提供形貌、成分、结构信息,非常适宜于对气溶胶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等的研究。简述了国内外用TEM对大气气溶胶单颗粒分析的研究及其现状,主要围绕TEM对城市大气气溶胶、海洋气溶胶、燃烧烟尘和机动车废气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作者利用TEM对北京市大气气溶胶的初步研究,提出了今后开展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TEM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将磁性粒子体积分数ψ为15%和10%的两种CoFe2O4离子型磁性液体静置半年后,ψ为15%的磁性液体中沉积产生,TEM分析表明,静置后的两种磁性液体的磁性微粒在物相成分,粒度分布上基本相同,差别表现在团聚程度上-ψ。为15%的磁性微粒大量团聚,而ψ为10%的磁性微粒则只有少数团聚,可见,团聚是造成ψv为15%的磁性液体出现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热轧退火态Fe-6.5%Si(质量分数)合金的形变机制,研究了该合金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其有序结构和拉伸样品中的位错组态。结果表明,在中温拉伸过程中,热轧退火态Fe-6.5%Si合金因位错塞积和位错缠结而导致加工硬化,该合金B2有序结构温度下,出现了超点阵位错,在800℃拉伸时,则呈现了140%的高延伸率。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Si on the austenite stabilization, martensite morpholog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Fe-26%Ni-x%Si (x=3.5, 5, and 6) alloys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M?ssbauer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TEM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martensite morphology is closely dependent on the Si content. The volume fraction changes of martensite and austenite phases, the hyperfine magnetic field, and isomer shift value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Mssbauer spectroscopy. The M?ssbauer study reveals that the hyperfine magnetic field, the isomer shift values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of martensite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i content.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了Zr55Al10Ni5Cu30块状非晶室温单轴压缩断裂后样品微观结构变化特征,实验观察到由于塑性形变的集中导致的局部区域内自由体积增加现象,表明局部自由体积增加主导着非晶合金的形变行为。  相似文献   

20.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purple membrane during storage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ransmis 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It is found that many liposomes have spontaneously evolved from the purple membrane sheets isolated three years ago. The membrane proteins on the liposomes, bacteriorhodopsin, are still presented as trimers in 2-D hexagonal structure, which is the same as that in natural cell membrane. However, the cytoplasmic surface of purple membrane faced outside on the lipos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